我国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困境与路径优化*

2019-12-05 02:57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制约消费发展

花 楠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 100102)

健身休闲产业是指以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以参与体验的基本形式,为民众提供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相关经济活动,它是群众直接参与体育的重要领域,也是体育产业的基础和核心部分[1]。该产业具有服务复杂性、社区性、经济性和环境性特征[2],同健康、养老、旅游等服务业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发展健身休闲产业,不仅能够快速拉动消费和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更好地培育绿色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群众健身休闲需求快速增长,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对健身休闲产业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健身休闲产业的重要作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7号)等文件,强调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快速推进设施建设,优化消费环境,促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所有群众都能够更好更快地参与到健身休闲中,在高质量的健身休闲服务中获得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此背景下,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2017年中国健身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显示,2011—2016年中国健身人口年复合增长率达13%,2017年健身人口规模将超1000万人;2016年国内健身房已达3.76万个,其中健身俱乐部、健身工作室分别占29.8%和70.2%,俱乐部拥有品牌门店等规模化优势,平均拥有会员数 1439人,月均销售额达95万元;工作室则主打精细化定制,以瑜伽馆、单车工作室等新型细分业态为代表,人均年消费达7340元;我国健身行业规模初现2016 年我国健身行业产值达285亿元,较2015年同比增长21%,健身行业市场空间测算1400 亿元。但与西文发达国家以及国内民众需求相比,我国健身市场远未达到“天花板”,譬如,2015 年我国线下健身会员为 350 万人,而美国有 5020 万人;我国人均教练为 0.12 人/万人,美国则达 7.5 人/万人;我健身人群每年健身投入费用为 1 万元左右,商业健身市场规模为 300亿元,而 2013 年美国的健身市场规模即达 218 亿美元,即使与亚太地区相比,我国健身会员渗透率仅为 0.4%,显著低于亚洲平均水平3.8%[3]。这表明,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尚面临诸多制约性因素。剖析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困境,试图有针对性地探寻新的发展路径。。

1 我国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困境

1.1 文化制约:观念滞后与消费不足

文化制约是指文化方面的影响与约束,不仅包括消费者健身休闲价值认知、文化认同,亦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文化发展。在休闲制约理论的“阶层模型”中,个人内在制约位于起点。也就是说,个人内在的兴趣、思想观念、技能,不仅决定着个人健身休闲参与及消费行为,亦影响着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

健身休闲消费观是影响人们健身休闲参与消费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人们的健身休闲消费观念也不尽相同(见表2)。在古代农耕时代,人们的休闲观念是静态的、传统的,类似于娱乐的休闲活动只属于贵族阶级,平民无权享受休闲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经济的整体低迷状态并没有改变国人的传统休闲观念,他们认为健身休闲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表现,“体静心闲”的陈旧观念根深蒂固,牢牢束缚着人们的休闲思想[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国民消费观也从之前的勤俭节约转变为享受消费、拥有消费。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烈,消费者对健身的认识不再局限于跑步机、健身器材等简单器械锻炼,而是需求更为细化,大众消费者需要性价比更高的优质健身服务,高端消费者则需要更为专业、私人化的指导。虽然消费观和休闲方式都有了较大变化,但是相较于体育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大众休闲观念依然滞后。现阶段很多人的健身休闲消费多属于自发性的,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且更多人的业余时间依然用在朋友聚会和其他活动形式上,导致休闲健身尚未成为群众的主流消费形式。而在西方一些体育较为发达的国家中,大多数人的休闲时间主要用来游泳、健身、看球等活动。

表2 健身休闲产业制约因子

由于健身休闲观、健身休闲消费观的影响,导致民众健身休闲参与及消费不足。据经济学人统计,2015 年北京、重庆、辽宁、上海、天津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比均超过 40%,接近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地区的水平,其他省市的体育人口占比相对较低,尚有较大成长空间。2017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643美元[5],这足以支撑起国人的休闲体育消费需求了,但在国内健身休闲消费市场中,国人的体育消费水平不高,总体需求不大。究其原因,现阶段我国人民的主要消费点依然在于住房和汽车等方面,即使一些城市居民有了更多的闲置资金,也会将投资点放在股票、基金等方面。而农村居民中,参与休闲健身消费却不足1/2。人们对于将来收入的不确定,以及对于我国现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相关体系的担忧直接限制了人们在健身休闲上的消费程度。总的看,我国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无论经济条件好坏,用在健身休闲方面的消费都较为有限。从供给侧看,健身休闲产业的的经营理念比较滞后。健身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在于其对自身的正确认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我国休闲健身产业至今尚未发展成熟,体育依然具有非常明显的事业性特征。

1.2 政治制约:政策阻滞与管理失序

休闲制约理论认为,政策及管理对休闲制约有着重要影响。Allison等人通过对多种族社区服务人员研究发现,社区变化应对不及时、管理层在种族构成上的失衡、种族偏见、项目设计失当等,影响和制约着社区群众的休闲参与[6]。Ostergren等人研究发现,虽然公园门票没有阻碍民众到访公园,但总费用支出则制约了收入少、受教育低的人群,因此建议应通过优惠的公园收费政策,解除费用支出对民众到访的障碍[7]。

健身休闲产业政策不仅从法律维度对健身休闲产业行为进行规范约束,而且具有重要的指导、引领和促进作用。长期以来,相对其他产业,健身休闲产业的立法比较滞后,特别是在开发资源、产品运营、机制创新、品牌打造、产品交易平台开发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导致健身休闲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乱象丛生。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加上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补贴政策和税费减免政策,而与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相关的诸多优惠政策也陆续出台。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健身休闲产业结构,让群众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依然有许多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导致政策执行不彻底、结果偏离预期等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健身休闲产业的营业税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隶属,导致其税率也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将其划分为体育文化事业类,其税率只有3%,而有的地方将其划分为休闲业类,税率在5%~20%,也有地方将其归类为服务业,税率在5%[8]。在中部区域和东部区域,不同省市对于健身休闲产业的营业税的不同归类,导致其税率差距较大;西部一些地区为了增加税收而采取较高税率,直接抑制了当地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同政策主体的思想行为、行政惯性和行为等都会对健身休闲产业政策的落实产生影响。比如在东北、中西部的一些地方的健身休闲产业税收,依然沿袭着传统的税收制度,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在这些地方得到落实。而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发达区域,虽然地方政府为健身休闲企业划拨了相应的启动资金鼓励其转型和发展,但在政府支持的一些体育赛事中,这些企业又以赞助的形式将获取的资金投入到赛事中,这样一来一回,企业并没有从政府的优惠政策中获得益处。除此之外,企业申请引导资金的态度和行为影响了政策落实效果。一些企业为了争取免税而开发出所谓的新产品和新项目,利用产品变形或技术变形的模式来获取资金支持;也有企业为申请引导资金而投入大量成本,用各种手段和名义套取更多的补贴,消耗了优惠政策的真正效益。

1.3 社会制约:资源不足与人才缺乏

休闲制约理论认为,休闲供给服务是影响休闲制约的重要因素,且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基于社会学的视角,制约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因素,资源不足、人才缺乏问题尤为突出。健身休闲资源是指能对健身休闲的发展产生社会效应或经济效应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事物或现象。随着民众健身休闲意识的增强以及消费的增长与升级,民众对众健身休闲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提出了新的更多更高要求。而现有健身休闲资源却难以满足民众的新需求新期待。目前,我国健身休闲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分布较不均衡,即便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虽然公共健身休闲设施相对完善,但公共服务体系还相对比较薄弱,有的地方缺乏健身设施管理条例,有的地方缺乏事故责任认定和应急预案等。来自北京市朝阳区调查表明,朝阳区的某街道拥有大约5万人口,而室外休闲活动场地却仅几十平方米。而在中西部和偏远地区,不仅健身休闲场所和设施严重缺乏,而且现有的健身休闲场所的服务状况也令人堪忧,比如有的健身休闲场所由于停车位数量较少,即使群众想去进行健身休闲活动,迫于无法停车而取消行程。

健身休闲旨在满足群众在休闲中的健身和娱乐活动,其主要通过休闲进行强身健体活动,从而达到娱乐身心的目的,而对于运动技巧和运动风格不会刻意追求。所以,健身休闲的专业指导人员应该拥有休闲经济学、休闲社会学、休闲与体育娱乐、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法律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以此才能更好地为健身休闲产业服务。而目前,此类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首先,健身休闲人才的存量严重不足。一项调查,某市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员,18~25、26~30、31~35、36岁以上教练员分别占比66.07%、20.98%、9.82%、3.13%[9]。这说明,我国健身休闲教练员队伍整体趋于年轻化。而国外实践表明,40以上的私人教练更能在健身休闲产业中创造价值,50岁以上的教练员更有权威。由此可见,我国有经验有资质的教练员还比较缺乏。事实上,现有健身休闲人才的质量亟待提高,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知识更新速度上,问题都比较突出。其次,健身休闲人才培养上比较落后。美国有400多所大学开设了健身休闲相关专业,在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大学中都开设了健身休闲相关的专业,而在我国,虽然高校普遍开设了健身休闲相关专业,但招生规模却较低,2015、2016年分别招生3151人和3804人[10],难以满足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需求。再次,健身休闲产业人才引进亟待提高。我国体育行业人才链相对来说比较封闭,其他专业的相关人才无法进入休闲健身产业,虽然国家使用了一些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但实际效果不太乐观,健身休闲产业依然缺乏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1.4 市场制约:结构失衡与规模偏小

依据休闲制约理论观点,民众健身休闲的广泛参与与积极消费,是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动力;而健身休闲产品与服务供给,又是影响民众健身休闲参与及消费的关键因素。由于市场体制不够完善,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失衡、规模偏小等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健身休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其一,区域发展不平衡。一方面,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比较发达区域的健身休闲文化氛围相对更浓,群众健身休闲需求更为旺盛,而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使得群众无暇顾及健身休闲等娱乐活动,休闲产业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另一方面,城市相较于农村而言,健身场所设施、群众健身消费能力及健身需求也更加多样,虽然我国城镇化率在2017年已经达到了58.5%,城镇人口已达8亿多人,但是除了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以外,大部分发展一般的城市及农村的健身休闲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二,产业链条较短。健身产业是直接带动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与之配套的旅游、娱乐、传媒、博彩等健身休闲产业链条亟需延伸和完善。目前,我国与健身休闲产业相关的产业中,只有博彩、竞赛等产业发展较好,其他产业还较为薄弱。除此之外,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缺乏一套科学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服务机制,我国的健身休闲中介、健身市场等发展离成熟的市场发育标准还相差甚远[11]。其三,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结构失衡。有数据统计表明,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体育产品制造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为11962.1亿元和2863.9亿元,在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中的占比分别为62.9%和44.2%[12]。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大于2000美元时,消费结构就会发生变化。我国GDP早在2006年就超过了2000美元。而到今年目前为止,我国体育产业GDP占比没有超过1%,而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GDP占比均在1%~3%。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健身休闲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其健身服务业的占比是远远大于产品制造业占比的。产品生产制造业长期占据较大份额,服务等相关产业占比较小的态势严重影响了我国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其四,整体规模偏小。我国健身休闲产业长期存在活力不强、结构不科学、经营管理不合理、健身产品缺乏差异化等问题。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在长期无法得到充分调动和保护的前提下,其作用无法更大限度地发挥,也无法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任何决定性的作用。除此之外,政府也尚未出台一套行之有效的促进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多个部门联动的局面也没有形成。除此之外,我国大部分区域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极其缓慢,已有的健身产品非常单一,服务有待加强,供给能力比较有限等,导致健身休闲产业规模偏小。

2 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及优化

2.1 培育和创新观念,促进城乡居民健身休闲消费

破解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文化制约,最为重要的应是培育和创新观念,促进城乡居民健身休闲消费。民众在健身休闲上的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不仅在于其收入水平,更在于民众对教育、医疗、养老等相关的民生问题存在诸多顾虑,消费观念依然传统陈旧,消费预期不太客观。要想更深层次地扩大群众的健身休闲消费需求,应从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入手。社会保障能够一定程度上调节居民的收入分配,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应改革和完善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相关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制度,兼顾社会各个类别的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建立相应的调整机制。可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面积,让各个区域、各个部门、各类人群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让所有群众都能够居有定所、病有医处、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缓解和解决长期以来压在群众身上的重担,才能让群众无所顾忌地利用富余的资金和闲暇的时间参与健身休闲活动,充分释放全社会潜在的巨大健身休闲消费能力。与此同时,国家及相关企业应该大力倡导可持续的健身休闲消费活动,开展全民健身休闲教育活动,帮助民众摒弃传统的健身休闲消费观念,树立新的、可持续的消费观念,以此促进城乡群众的休闲健身消费。

2.2 完善宏观政策,充分释放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活力

破解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政治制约,应着重完善宏观政策,充分释放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活力。首先,针对健身休闲产业制定个性化的政策制度。健身休息产业种类较多、层次分明,基础性的健身项目有跑步、羽毛球、篮球等;中低档或中高档的室内健身项目有网球、游泳等;高档健身项目有滑雪、滑翔伞、高尔夫等。各种类别的项目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消费群体。政策制定应充分结合各个项目的发展特点,同时应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人口密度及消费偏好、地理环境等等问题。我国已有的针对健身休闲产业方面的优惠政策普遍不具针对性,多是体育产业、服务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相关联产业政策性内容辐射到健身休闲产业的结果。因此,应针对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需求和项目特性制定相应的、具体的政策方案,提高健身休闲产业的政策适应性。其次,根据健身休闲产业相关政策,建立相应的效果评价机制。健身休闲产业对促进群众参与体育、增加体育服务业比重等具有重要价值。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也指出,应该给予健身休闲产业优惠和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健身休闲产业在体育产业中的主导作用。而迄今为止,健身休闲产业的主导地位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目前,一些地方既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也缺乏针对健身休闲产业的品牌效应、体制改革、规模发展等系统的评价体系。为此,在出台每项优惠或扶持政策的同时,应建立并颁布相应的政策效果评价机制,以此督促政策的执行和落实。

2.3 丰富资源供给,强化健身休闲专业人才培养

破解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社会制约,应丰富资源供给,强化健身休闲专业人才培养。在资源供给上,应该根据各个区域健身资源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操作。首先,针对体育场馆或器材设施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详细统计和规划我国体育场馆建设数量、位置及标准,将场馆建设及器材投入纳入到城镇化建设中来,强化小城镇休闲体育场所、田间、原野等区域的开发和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户外运动场所。其次,强化社区、健身活动站点的建设,应重点投入县域农村健身项目,将其配套的体育公共设施安排到位,以此更大程度地推进农村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促进城乡健身休闲产业均衡化发展。再次,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公报数据表明,我国教育系统拥有体育场地66.05万个,场地面积达到10.56亿m2,在总的体育场地面积中占比为53.01%[13]。我国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教育系统中,而且存在向社会开放度较低、利用率不同等问题。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促使学校体育场馆或设施对外开放,并针对场馆开放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此丰富场地及设施资源供给,促进健身休闲产业的顺利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应大力培养健身休闲产业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在于人才。目前,相关人才缺乏是我国健身休闲产业的重要制约因素和发展瓶颈。现有人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整体不高,既缺乏休闲健身产业的经营和管理知识,也缺乏科学的市场观念和创新精神,加之其知识结构不完整,无法满足健身休闲市场的需求。为此,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应改革体育教学方向和内容,完善现有的专业设置和教学体系,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快速推进创新型、复合型健身休闲人才的培养,为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4 驱动转型升级,优化健身休闲产业结构

破解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市场制约,应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优化健身休闲产业结构。首先,可进一步完善休闲健身产业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目前,我国体育制造业和销售业的占比过高,直接抑制了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可借助优化产业结构的契机,针对健身休闲产业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扩大服务业的占比。进一步完善健身休闲产业细分市场,完善与之相关的博彩、娱乐、表演、旅游、传媒等产业链条,以适应未来产业融合发展需求。其次,应创新经营模式。2015 年中国健身俱乐部数超过 4425 家,其中能达到营收平衡的只 有 20%,大约 60%处于亏损状态[14],其中主要原因在于经营模式滞后。以健身房为例,美国的健身工作室的经营模式主要有独立经营、合作经营和连锁经营,其收入来源主要有会员费、一对一或一对多私教收入、小团课收入、设备、服饰和配件的销售收入;而国内目前存在的健身工作室主要是独立经营和合作经营为主,针对客户的需求,主要提供一对一、一对多和小团体课程,普遍存在规模小、客户少问题。因此,应创新健身休闲产业的商业模式,以解决健身行业现有痛点。再次,应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健身休闲产业形态。健身休闲产业本身就是绿色产业,与之关联的健身、娱乐、博彩、旅游、传媒等产业链条都显现出低碳、节能、高效的产业特征。相关部门和企业应抓住此特征,针对性地制定健身休闲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此推动其快速发展。最后,应促使健身休闲品牌与市场间的结合,根据地方特色开发具有地方适应性的休闲健身项目和产品,着力塑造知名品牌,让产品更加优质和多元,建立不同类别产品的交易市场和商务平台,让各类消费人群都能享受到适合自身的健身休闲项目。推动上、中、下游产业的相互结合,建立上游健身、表演竞技,中游体育传媒和体育用品,下游体育衍生品等产业链条,并促进其延伸和发展。

3 结语

休闲制约理论虽然是建构在人的休闲参与这一微观基础上的理论,但人的休闲动机与参与行为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条件和经济基础,这些制约因素又互为影响;而且,人的休闲动机与参与行为又是休闲产业发展的终级目的、基础和动力。正因如此,休闲制约理论为我们分析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事实上,我国健身休闲产业之所以规模相对偏小、整体结构不优,正在于多种因素的共同制约。基于休闲制约理论,我们可将这些因素概括为文化因子、政治因子、社会因子及市场因子等。其中,文化因子主体体现在观念滞后、消费不足,政治因子主要体现在政策阻滞、管理失序,社会因子主要体现在资源不足、人才缺乏,市场因子主要体现在结构失衡、规模偏小。推动我国健身休闲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着力破解文化、政治、社会及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培育和创新观念,促进城乡居民健身休闲消费;完善宏观政策,充分释放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活力;丰富资源供给,强化健身休闲专业人才培养;驱动转型升级,优化健身休闲产业结构。

猜你喜欢
制约消费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制约和促进因素
武陵山区民族村寨民生体育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信用消费有多爽?
浅析金融制约“三农”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相关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