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隆万”大变局中的戚继光制胜实践摭论

2019-12-05 21:12
军事历史 2019年5期
关键词:火器戚继光

“嘉隆万”是明朝嘉靖、隆庆、万历(1522—1620年)三个时代的合称,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新航路被开辟,新大陆被发现,世界历史开启了全球化进程①全球化最初主要表现为经济贸易全球化,15世纪之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贸易网络为丝绸之路,进入15世纪后,大航海时代来临,有三个标志性的事件:一是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二是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三是达·伽马开辟从欧洲经好望角到达亚洲的航线。,形成了遍布全球的贸易网络体系。与此同时,火药革命产生的先进军事技术和武器在全球迅速传播开来,形成全球范围内的互动,极大地推动了近代早期的军事革命②军事革命这一概念首先由英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迈克尔·罗伯茨(Michael Roberts)于1955年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学术报告《军事革命,1560—1660年》(The Military Revolution,1560—1660)中提出。。航海革命和军事革命共同促进了世界的近代化进程。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晚明历史大变局”的观点③代表性的学者为复旦大学的樊树志教授,撰有《晚明大变局》一书,在学界具有重要影响。晚明即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的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等朝代。,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嘉隆万”时代作为晚明大变局的重要转折时期,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6世纪之前,占主导地位的是以“朝贡制度”为基础的东亚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中国的地位至高无上,具有绝对权威。16世纪之后,这种国际秩序开始动摇,来自蒙古、日本、安南以及西方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敌对势力对明朝的权威进行挑战,导致了新的矛盾和冲突的出现,改变了东亚世界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十《西北夷考》曰:“列番之狼吞虎噬,足为疆场痛毒,我所当儆戒者,南倭北虏而已。”④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10《西北夷考》,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356页。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东亚国际贸易网络中,日本的海上活动日益活跃,其中“倭寇”⑤倭寇最早见诸史籍是13世纪上半叶,1350年后,活跃于朝鲜半岛整个西海岸。明朝嘉靖时期,“倭患”日炽,愈演愈烈,为患甚巨。问题影响深远。“嘉隆万”年间,明朝面临的“北虏”威胁主要是东部蒙古各部,包括鞑靼和兀良哈⑥鞑靼主要指俺答、吉囊、土蛮等部落;兀良哈主要指朵颜、福余、泰宁三卫。。面对世界历史大变局,明王朝由于承平日久,国家武备废弛,军队军纪败坏,形式主义盛行,军事思想僵化,整个王朝出现了“醉太平”的痼疾。此时,“南倭北虏”的时代危机使得大明帝国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自庚戌始而西北之兵亡日不与虏战;自壬子始而东南之兵亡日不与倭战。兵日以战,挫削日以继,而卒不疆”①陈子龙辑:《明经世文编》卷335,王世贞《御虏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585页。,明王朝国家统治安全岌岌可危。

戚继光(1528—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著名将帅,军事家。作为一位战区战役层级的指挥官,戚继光先后在南方和北方担负区域统兵之责,指挥了一系列抗击外敌的战役,“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神宗实录》卷258,万历二十一年三月乙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第4796页。,不断克敌制胜,“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遭一劫”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神宗实录》卷258,万历二十一年三月乙亥,第4796页。,在中国军事史上有“战神”之誉④2018年6月13日,习主席在视察蓬莱时,现场察看了蓬莱水城炮台和古代舰船入海口,听取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操练水师、保卫海防等历史介绍,将戚继光誉为“战神”。。面临“南倭北虏”时代危机的冲击,戚继光肩钜承艰,任劳任怨,谋兵如谋身,用“抗倭御虏”的制胜实践回应了时代的挑战,成功履行了振衰起弊、胜战安边的历史使命。

一、融线式和纵队队形于一体的鸳鸯阵的创立

明朝中后期,随着火器大量的装备部队,传统的密集方阵纵深队形战术已经难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在东南沿海的御倭战斗中,倭寇装备了大量从西方引进的火绳枪——鸟铳,并采用了新的战法,而明朝的卫所军队仍因循守旧,采用传统的方阵战术,“方阵而前,且打且进”⑤陈子龙辑:《明经世文编》卷481,熊廷弼《与杨苍玙中丞书》,第5303页。,在倭寇先进火器和战法的攻击下,明军溃不成军,屡战屡败。“今合数万之众,总为一队,驱之赴敌,一人失利,万人崩溃。虽则穰苴、孙武、韩信、李靖复生,欲使其制胜,得乎?”⑥陈子龙辑:《明经世文编》卷204,何良俊《答王槐野先生书》,第2146页。新的作战需要呼唤新的战术方法诞生。戚继光担任抗倭重任之后,认真分析了倭寇作战的战术特点,创制了融线式和纵队队形于一体的鸳鸯阵⑦鸳鸯阵这一名称的使用并非始自戚继光,唐顺之的《武编》就有“鸳鸯阵”,但是戚继光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并使其在实战中接受了检验。,将军队编制、武器配备、攻守之法融为一体,适应了火器运用战场后发生巨变的战场条件。

鸳鸯阵是以队为基本作战单元的战斗队形,队长居前,其后按照藤牌手2名、狼筅手2名、长枪手4名、镋钯手2名的顺序排成左右两伍纵队,根据战争需要和战场的具体地理环境,又可以灵活地变换为两仪阵、三才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鸳鸯阵这种集线式与纵队队形于一体的作战队形,具有小而疏散的特点,便于机动,避免了敌人使用火器后造成的密集杀伤。同时,鸳鸯阵在武器配备上长短结合、攻守兼备,“兵仗牌刀,遮抵于后,紧随牌进。交锋筅以救牌,长枪救筅,短兵救长枪”⑧戚继光:《纪效新书》(18卷本),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65页。。因此,鸳鸯阵形成了一个战斗力很强的作战集体,在抗倭的战斗中接受了实战的检验,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凡鸳鸯阵,乃杀贼必胜屡效者,此是紧要束伍第一战法……要依此法,无不胜矣。”⑨戚继光:《纪效新书》(18卷本),第65页。鸳鸯阵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新河之战、花街之战以及嘉靖四十一年的横屿之战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北方,戚继光以鸳鸯阵为基础,按照一头两翼一尾阵部署军队,奇正相生,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目标。

二、“水陆兼司,陆战尤切”:陆战海战的统筹

戚继光在东南抗倭时,始终奉行“水陆兼司,陆战尤切”⑩戚继光:《纪效新书》(18卷本),第2页。的作战方针,不但选募“义乌兵”组建戚家军在陆上征战,还在任台金严参将时,组建了一支水师,拥有福船、海沧、艟等大小战船44艘、士兵2200余人,这支水师配备了弩箭、铁箭、钩镰和大佛郎机、碗口铳、鸟铳等武器装备,形成了梯次配备、攻防兼备的武器装备体系,具备了较强的战斗力。台州之战中,戚继光带领陆上部队取得了新河之战、花街之战、上峰岭之战等战斗的胜利;同时在长沙之战中,水陆联合作战,以水师在海上邀击倭寇,焚烧倭船,断其归路。在福建的抗倭战争中,林墩之战和仙游保卫战是依靠陆上军队取得胜利的,而横屿之战、平海卫之战都是陆战与海战相结合,在陆上进军的同时,水师张汉部、许朝光部、刘文敬部从海上封锁敌占岛屿,追击从海路逃跑的残敌,共同歼灭了福建的倭寇。此后,戚继光和谭纶共同计划在福建沿海实施“三路五寨”①三路指北路、中路、南路;五寨指铜山、浯屿、南日、烽火门和小埕。的防御制度,在福建沿海形成了“水陆并防、分路守要”的防御体系,有效防止了倭寇的进犯。

在镇守蓟镇期间,戚继光建立起了一支战略机动力量——车步骑营,成为震慑和抵御鞑靼、朵颜三卫的“移动长城”,先后取得了多次胜利,成功实现了“驻重兵以当其长驱”的战略目标,并且在辽东镇受到土蛮进犯时,率兵援助辽东总兵李成梁②李成梁(1526—1615年),字汝契,号引城,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人。镇守辽东期间,与盘踞东北地区的土蛮等部落交战多次,功勋卓著,因功被封“宁远伯”。共同打击进犯之敌,实现了蓟辽互援的战略目标。在北方镇守期间,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基本不存在海战、水战,但是戚继光依然对蓟镇之内的“滦河”之“潘家口”的防守事宜进行了筹划,在《潘家口造船事宜》中,戚继光指出,“勘得滦河之水,北接大宁,为东虏聚兵之处。而潘家口外河岸宽长,沙堤广阔,尤为虏骑可容之区”③戚继光:《戚少保奏议》,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09页。。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守策略,戚继光会同喜峰口守备都司杨秉中、松棚谷游击张拱立亲临潘家口,“相度地理,酌量水势沙宽之处,从何为之设备?水急之区,将何为之防闲?……虚心斟酌,从长计处。务使一劳永逸,计可完全”④戚继光:《戚少保奏议》,第210页。。

戚继光“水陆兼司,陆战尤切”的作战原则是根据明朝军队的现状和倭寇的特点而确立的。关于对倭寇作战的方针,在东南沿海的抗倭将领中曾有过一场争论,如当时的应天巡抚翁大立、右通政唐顺之、总兵俞大猷都认为应该御敌于海上,这一方针从长远来看,是有其科学性的。但是,当时明朝卫所军队腐朽堕落,尤其是沿海卫所军队缺额严重,尺籍空虚,战船破损不堪使用,十不存一。而倭寇由于长期出没海上,精于海战,在广阔的海域上行踪不定,出没无常。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戚继光提出“水陆兼司,陆战尤切”,在共同建设陆上部队和水师的基础上,重点依靠陆上部队歼灭倭寇。实践证明,戚继光水陆结合、有主有从的整体作战防御方针,扬长避短,成功实现了平定东南沿海倭患的目标。

三、“称干比戈、因敌变置”:冷热兵器的科学配备

戚继光对武器装备的作用十分重视,认为“有精兵而无精器以助之,是谓徒强”⑤戚继光:《练兵实纪》,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36页。。因此,他在武器装备建设方面强调要重视“称比之术”。何为“称比之术”?“杀敌三千,我不损一,则称比之术也,譬如彼以何器,我必求长于彼,使彼器技未到我身,我举器先杀到他身上了。他应手而死,便有神技,只短我一寸,亦无用矣。是以我不损一人,而彼常应手便靡”⑥戚继光:《练兵实纪》,第300~301页。。可见,所谓的“称比之术”即要在武器装备方面形成对敌的绝对优势。戚继光生活的嘉隆万时代是中国古代武器装备从冷兵器向火器的过渡时代,这一时期火器革命如火如荼,极大地促进了火器技术的进步,但是冷兵器在战争中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呈现出冷热兵器并用、互为补充的局面。

冷兵器建设方面,戚继光赋予了传统冷兵器以新的威力。在南方抗倭时,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用“狼筅”①有的学者认为“狼筅”是由戚继光发明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0《浙江八》明确记载了狼筅是由农民军叶宗留部首先使用的。这一“御倭”利器抵消了倭寇长刀的优势。在大棒这一击打兵器之上加一利刃,从而实现了“打则利于棒,刺则利于刃,两相济也”②戚继光:《纪效新书》(14卷本),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06页。。镋钯这种冷兵器,可击可御,可兼矛、盾两用,还可以作为架射火箭的“支架”。在“旧可用者更新之,不堪者改设之,原未有者创造之”③戚继光:《戚少保奏议》,第96页。原则的指导下,戚继光对火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他说:“五兵之中,惟火最烈。古今水陆之战,以火成功者最多”④戚继光:《纪效新书》(14卷本),第48页。,“守险全恃火器”⑤戚继光:《戚少保奏议》,第51页。,“水战,火为第一”⑥戚继光:《纪效新书》(14卷本),第270页。。戚继光对鸟铳这种单兵作战武器十分重视。他说:“此器(鸟铳)中国原无传,自倭夷始得之,此与各色火器不同,利能洞甲,射能命中,弓矢弗及也。犹可中金钱眼,不独穿杨而已……此鸟铳之所以较中虽弓矢弗如也;此鸟铳之所以洞重铠而无坚可御也。马上、步下惟鸟铳为利器。”⑦戚继光:《练兵实纪》,第317页。在抗倭战斗中,戚继光充分发挥了鸟铳的作用,他说:“南方田泥淖陷,步卒轻捷,重器难行,惟鸟铳第一”⑧戚继光:《纪效新书》(14卷本),第49页。;在戍守蓟镇时,还从浙江选调了三千铳手用来教习蓟镇士兵练习火器。戚继光戍守蓟镇时,因敌变置,结合中国原有的大将军炮和从西方引进的佛郎机两种火炮的优点,创制了“无敌大将军炮”这一重型火炮。此炮“体若佛郎机,亦用子铳三,俾轻可移动”⑨戚继光:《练兵实纪》,第311页。,发射时,“临时只将大将军母体安照高下,限以木枕”⑩戚继光:《练兵实纪》,第312页。,极大地提高了命中率。发放后,只需一人之力就可替换另一门子铳,比较便捷神速。无敌大将军炮威力巨大,“此器所以击众也”⑪戚继光:《练兵实纪》,第311页。,“一发五百子,击宽二十余丈,可以洞众,罔有不惧而退者”⑫戚继光:《练兵实纪》,第312页。,是抵御鞑靼大规模骑兵的利器。此外,戚继光在引进西方先进火器的同时,还组织人员研制和使用快枪、三眼铳、连子铳、虎蹲炮、三飞、钢轮发火、飞天喷筒等火器。因此,在“称比之术、因敌变置”原则的指导下,戚继光坚持冷热兵器有机结合,既有陆战火器,又有海战武器;既有适合南方抗倭的武器,又有抵御蒙古骑兵的武器,形成了一套种类丰富、性能优良、陆海兼备、攻守结合的武器装备体系,从而实现了对敌的绝对优势。

四、“以战为守、攻守兼备”:车步骑营的组建

戚继光在单纯“设险防守”的基础上,提出了“驻重兵以当其长驱”⑬戚继光:《戚少保奏议》,第37页。的观点,主张选练一支精锐的车、步、骑营作为机动作战力量,变消极防御为“攻守结合”。“移兵乘墙,据边而守,万一守不足恃,而复无重兵良将以备战,任其冲突则无策矣!况今履霜之形,衣袽之戒,蓟边守在腹心,宣、大之虏,住牧境内……虏席二百年生长之盛,势必为患于中国,可无练成节制重兵一枝,以为缓急之备哉?”⑭戚祚国等:《戚少保年谱耆编》,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210页。在戚继光看来,选练的这支精兵必须要能够“伐彼所长”,即要能够扼制和减杀蒙古骑兵在速度和冲击力方面的优势。“今欲使虏一战而心寒胆裂,须伐其所长。彼之长,在甲骑数万突冲之势,若山崩河决。而我亦须数万之众,堂堂正正、短器相接,血战以挫其锋,则就中非车、步、骑合用不可。”①戚继光:《戚少保奏议》,第41~42页。戚继光的车、步、骑营是一支协同作战的战略力量,其中的车营主要是火器营,火器装备比例占70%左右。戚继光练就的这支机动作战力量,“车、步、骑三者俱备而相须为用。故御冲以车,卫车以步,而车以步卒为用,步卒以车为强;骑为奇兵,随时指麾,无定形也。”②戚继光:《戚少保奏议》,第92页。当蒙古骑兵来袭时,先由车营御敌,车营配备了大量的火器,鸟铳、快枪、火箭、佛郎机轮番攻击,敌人如果继续进攻,则用虎蹲炮、无敌大将军炮打击敌人。如果敌人靠近车营,步兵营的士兵就会前出保护车营,步兵亦是先以鸟铳等火器攻敌,然后用冷兵器与敌人近战。当敌人败退时,骑兵营出动追击敌人,先用快枪等火器射击,再用刀等冷兵器砍杀敌人。从而形成车兵、步兵、骑兵互相协同的作战整体,成功抵挡了蒙古骑兵的冲击。戚继光带领这支精兵,在北方取得了拏子谷之捷、桃林之捷、窟窿口之捷、董家口之捷、曹家寨之捷。在界岭口之战中,活捉了朵颜部虏酋“长秃”,并利用此机会收服了朵颜部首领长昂,还在援辽之战中协同李成梁成功击退了进犯之敌。更重要的是,有了这支机动作战力量的震慑,沿边“虏酋”慑于戚继光的军威,不敢轻易进犯,从而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标。正如邢玠在《重刻纪效新书序》中所言:“顾闽之功可迹而蓟之功不可迹,可迹者伐敌,不可迹者伐谋。用南以练南而南张,用南以练北而北劲;用练以战而战之功在一时,用练以不战而不战之功在百世。”③戚继光:《练兵实纪》附录《重刻纪效新书序》,第345页。

五、“空心敌台、尖砖垛口”:边防工程体系的修筑

“设险防守”是明朝一直奉行的一项国防政策,“设险防守”包括修边墙和建敌台两项重要举措。明初以来,修建边墙、敌台以防止蒙古势力入侵的活动一直在断断续续的进行,如余子俊、翁万达等都曾修筑部分边墙加强边疆防守。然而,因为受“消极防御”思想的影响,边防设施大多年久失修,毁坏坍塌十分严重,单纯“摆边防守”,导致兵力分散,形成“无所不备,无所不寡”的局面,并未能有效阻止俺答等频繁进犯。戚继光认为,“御戎之策,惟战守二端”④戚继光:《戚少保奏议》,第54页。。“今以数万之众驰突于原野,如风雨骤集,山崩河决,一拥而至。此胡虏之长,而中国以为必不可御之势也。于是乘墙列守,以为万全之策。”⑤戚祚国等:《戚少保年谱耆编》,第206页。在守方面,戚继光主张修建各路边墙和修建空心敌台。

在《呈修各路边墙》中,戚继光认真分析了前人修边墙未能有效阻止敌人内犯的原因:“自抚台吴公议修墙起,至今止十年……乃每年修守,每年贼入。大虏不犯则已,犯则如蹈无人之境。何也?虽曰守城以人,人之不力,金汤谓何?然人亦以险固,设险为虚,人何由守?良由修查俱无实政,非议守者之为无策也。”⑥戚继光:《戚少保奏议》,第191页。戚继光认为,“设险防守”必须在“险”和“守”两方面下功夫,而这两个方面又取决于“守边之人”是否可靠。正如宣大总督翁万达所言:“重关叠障,险在地者也;谋臣猛士,险在人者也;慓慓危惧,毋流循玩,险在心者矣。”⑦翁万达:《翁万达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6页。为了解决“守边之人”的困难和后顾之忧,戚继光从浙江选调“南兵”来蓟镇协助防守,并修建空心敌台供其居住。这种敌台“如民间看家楼,高五丈,四面广十二丈,虚中为三层,可住百夫。器械餱粮,设备具足。中为疏户以居,上为雉堞,可以用武,虏至即举火出台上,瞰虏方向高下,而皆以兵当埤。其台之位置,视山之形势,参错委屈。务处台于墙之突,收墙于台之曲。突者受敌而战,曲者退步而守。所谓以守而无不固者也”⑧戚继光:《戚少保奏议》,第54页。。这些空心敌台骑墙而立,台内贮存有器械粮草,守边士卒依托其“可攻可守”,避免了风吹雨淋的困苦。为了完成修台这一大业,戚继光亲自考察山川地形,“相度山川则鸟道羊肠皆其陟降之地,程护工作则栉风沐雨不辞经理之劳”①戚祚国等:《戚少保年谱耆编》,第313页。,拟定筑台规则,并派自己的弟弟戚继美负责修筑难度最大的敌台,为众人树立典范和标准。在戚继光的督理之下,一千多座敌台最终顺利完工。“蓟门练台有约,督台有官,十二路楼堞相望,居然虎豹之关;筑垣有规,堑坡有制,二千里烽火相连,允矣金汤之固!”②戚祚国等:《戚少保年谱耆编》,第313页

六、“兵儒结合、文武兼备”:将帅队伍的培养

“天地之道,惟阴与阳;治世之具,惟文与武。”③戚继光:《练兵实纪》,第192页。戚继光是古代军事史上文武兼备的著名将领。他出身将门,一生戎马生涯,“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④戚继光:《止止堂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2页。;与此同时,戚继光又是历史上著名的“儒将”。“明季语将帅,具文武资,多推南塘。呜呼!可以为儒将矣。”⑤蓬莱市戚继光研究会:《戚继光研究资料粹编》,烟台:黄海数字出版社,2016年,第23页。戚继光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传统经典的教育,十五岁时,“博极群书,且精举子业,裒然以经术鸣于时”⑥戚祚国等:《戚少保年谱耆编》,第7页。。钱谦益称戚继光“少保少折节为儒,通晓经术,军中篝灯读书,每至夜分”⑦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第十一,清顺治九年毛氏汲古阁刻本。。戚祚国等称赞戚继光“具文武全才,孜孜以孝为忠;不治家人生业,喜事经书,尤长诗翰古文;私淑阳明,大阐良知,胸中澄澈如冰壶秋月,坐镇雅俗有儒者气象”⑧戚祚国等:《戚少保年谱耆编》,第1~2页。。戚继光既在“南平倭、北御虏”的军事实践中取得了不朽功绩,还撰写有著名的兵学著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和文集《止止堂集》。《四库全书》共收录了古代20部著名的兵学著作,戚继光的两部兵书《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均收录其中。此外,戚继光还积极开展了文化交游活动,与当时文坛的著名文人王世贞、汪道昆、唐顺之、沈希仪等都过从甚密,曾参与刊刻《文苑英华》和《禅宗六籍》等著作。戚继光在镇守蓟门时,还曾延揽了不少山人、文士作为自己的幕僚,诗文唱和。“至隆万间戚少保为蓟帅,时汪太函、王弇州,并称其文采,遂俨然以风雅自命,幕客郭造卿辈,尊之为元敬词宗先生,几与缙绅分道扬镳。而世所呼为山人,充塞塞垣。”⑨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7《武臣好文》,清道光七年姚氏刻同治八年补刻本。

戚继光作为一代“儒将”,最为可贵的是他做到了真正地文武兼备、兵儒融合。迨至明季,由于长期的文武分职和崇文抑武政策的影响,一些人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传统的兵学经典进行了批评,多有非难之言。戚继光主张对中国传统兵学名家和兵学经典要怀有敬畏之心,“夫习武者,必宗孙、吴。是习孙、吴者,皆孙、吴之徒也。自夫世好之不同也,每于试文必讥诋其师,无所不至。试使毁其师者,受国家勘定之寄,而攘外安内如孙、吴者,几人哉?夫业彼之业而诋其短,是无师矣。以无师之心,而知忠爱之道者,能之乎?”⑩戚继光:《纪效新书》(14卷本),第368页。戚继光评价《孙子兵法》“文义兼美,虽圣贤用兵,无过于此”⑪戚继光:《止止堂集》,第262页。。针对儒家多有批评的“诡诈”问题,戚继光指出,“顾在用之者,其人何如耳……盖由立心不正,则发之自异耳”⑫戚继光:《止止堂集》,第262页。。然而,戚继光对《孙子兵法》等兵学经典并没有盲从和迷信,他在具体的实战中对其进行了创新性的修正和发挥,他在《纪效新书自叙》中说:“数年间,予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①戚继光:《纪效新书》(14卷本),第6~7页。因此,他重点在“实用有效”“可操作性”方面对传统兵学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文武兼备”的戚继光对将帅的培养问题十分重视,他在《练将篇》中说:“必练将为重,而练兵次之。夫有得彀之将,而后有入彀之兵。练将譬如治本,本乱而末治者,未之有也。”②戚继光:《纪效新书》(14卷本),第331页。在练将问题上,戚继光主张“德才识艺”兼备,尤其重视将德问题。为了使将领具备“将德”,戚继光坚持用儒家的“保国为民”思想对将领进行教育。在将德最重要的问题“正心术”上,强调“善学将者,光明正大,以实心行实事,思思念念在于忠君、卫国、敬人、强兵、爱军、恶敌,任真任难做去,不以死生颠越易其念”③戚继光:《纪效新书》(14卷本),第332页。。戚继光特别重视将领读书的问题,在《武经七书》之外,尤其强调将领要读《孝经》《忠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捍其外诱,明其忠义,足以塞于天地之间,而声色、货利为人害者,悉去之”④戚继光:《纪效新书》(14卷本),第365~366页。。在治心、治气、治心寇、立功、立德等问题上,戚继光指出:“将兵治边寇,惟恐不胜。至于治心寇,却弗加意功名利欲。与心为敌,无异于寇……心为主将,气为士卒,治心则得良将,治气则得猛卒,理相须也。”⑤戚继光:《止止堂集》,第263页。“善立功者,荡一方之寇而平之。善立德者,荡一身之寇而平之。”⑥戚继光:《止止堂集》,第265页。同时,戚继光也十分强调将领的“精兵法,习武艺”的问题。认为将帅只有精通兵法,才能在实战中灵活运用。只有武艺娴熟,才能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才能在平时的训练中杜绝“花法”“虚套”,从严从实训练士卒。

戚继光不但自己成为了一位“文武兼备”的儒将,做到了真正的文武协合,更重要的是他用这种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支“保御生民、捍卫内地”的“戚家军”,从而摆脱了将军队作为单纯的作战工具、将士卒看作是粗鲁“愚夫”的弊象。在明朝卫所军队腐朽不堪的情况下,戚继光坚持实行“募兵制”来组建军队,不但通过优厚的饷银来吸引优秀兵员,更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传统儒家的“安国保民”思想教育,这就使得“戚家军”不但战斗力强,而且军纪严明、爱民护民,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护,避免了“狼兵”“土兵”等军队的弊病。与此同时,戚继光又在将帅队伍的培养上以儒家的“安国保民”思想为指导,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⑦戚继光:《止止堂集》,第262页。,“为将者,须视兵马为安国保民之具,报恩之本,无问文武分徒,展布难易,一心从民社上起念,职业未有不尽者也”⑧戚继光:《纪效新书》(14卷本),第356页。,从而解决了“为谁而战”的问题。在戚继光的培养下,一批将帅在“抗倭御虏”的军事实践中脱颖而出,“部曲起家为大将者十人,内围玉者五人,副总参游而下无虑百计,得卫所世官者数百计”⑨戚祚国等:《戚少保年谱耆编》,第419页。。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蓟州副总兵胡守仁、西路副总兵李超、墙子岭副总兵张臣、古北口副总兵董一元,这些将领后来都历镇多地,功勋卓著。吴惟忠、戚金等更是在万历援朝战争中立下不朽功勋。戚继光培养的将帅队伍成为明朝边海防战线上的“中坚”和“柱石”。

七、戚继光制胜实践对晚明军事改革的影响

戚继光是嘉隆万时期一批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的代表,这些人包括张居正、胡宗宪、谭纶、俞大猷、汪道昆等众多朝廷重臣和督抚将帅,戚继光在这些人的支持和配合下,取得了“南抗倭、北御虏”的辉煌功绩,实现了国家海疆和边疆的安宁与稳定。然而,专制王朝与生俱来的保守性决定了它以王朝的稳定为唯一标准,在王朝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它给予改革主导者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改革,一旦安全威胁暂时消除。保守势力会迅速反扑,将取得初步成效的改革成果扼杀,从而导致改革者“人去政废”“人亡政息”。因此,戚继光的制胜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成效只能是局限于“局时”“局地”“局部”,它没有获得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没有得到统治者的真正认可而推而广之,只是作为一种“权宜之计”来应对王朝安全威胁。因此,戚继光的军事革新只是“昙花一现”,随着张居正的去世,戚继光自己也被迫辞官归乡,在晚年的困窘落寞中走向人生的终点。时隔不久,暮气沉沉、病入膏肓的明王朝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和满清铁骑的双重打击下也走向灭亡。

历代专制王朝的军事革新大多是停留在具体技术操作层面的,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的规划指导。这就决定了这些改革并不能触及思想制度等根本性的东西。然而,所幸在一些外在的技术层面还留有一定自由空间,有所革新和推进。于戚继光而言,他的制胜实践中的部分军事革新对晚明军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末火器技术的进步与戚继光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火器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军队建设和作战实践有着密切关系。戚继光不但运用西方最先进的火器装备部队,将冷兵器与火器有机结合,创立车、步、骑协同作战的新战术,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这些军事实践的宝贵经验都总结在军事理论著作中,对后世的火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明著名的火器研制专家赵士桢撰写的《神器谱》《神器杂说》《防虏车铳议》等书,发展了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中关于火绳枪研制和使用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创制了许多构造新颖、用途广泛的火绳枪,推动了明末火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中国火器技术可以和西方“并驾齐驱”。而徐光启在戚继光“依仗火器、层次防守”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以台护铳,以铳护城,以城护民”①徐光启:《徐光启集》上册《谨申一得以保完全书》,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75页。的思想,并主张“以车制骑”,在辽东建立强大的车营,收复辽东失地。袁崇焕、孙承宗、孙元化等人更是利用引进的红夷大炮,科学布置铳台和火炮,在与后金的战争中予敌以有力打击。“虏遭屡挫,打死头目,此七八年来所绝无,深足封疆吐气。”②《明熹宗实录》卷68,天启六年二月丙子。

戚继光训练出了一支“保御生民,捍卫内地”的“戚家军”,这支军队南征北战,立下了不朽功勋。戚继光镇守蓟门期间,先后选募“南兵”一万余名,并以南兵为基础,练成车步骑营十万之师。戚继光去世之后,这支军队尤其是戚继光训练的“南兵”依然戍守在明朝的北部边防线上,保卫着明王朝的安全。在万历援朝东征③关于这场战争,参战的中、韩、日三方各有其称:明朝称为“万历东征”;朝鲜称为“壬辰倭乱”或“壬辰、丁酉之役”;日本则称为“文禄、庆长之役”。(1592—1598年)战争中,戚继光训练的南兵奉命入朝参加战斗,这些南兵在南兵将领吴惟忠等人的带领下,英勇善战、奋勇杀敌,在战争中发挥了中坚作用,被朝鲜国王称为“剑阁精英”。这其中还有很多“南兵教师”,他们将戚继光《练兵实纪》《纪效新书》中的作战条令、治军规定予以传承,并用其训练朝鲜的“三手军”④所谓“三手军”是指包括炮手、射手和杀手三个兵种在内的步兵合成军队。,使得朝鲜拥有了一支武器精良、作战勇敢的军队,朝鲜军队由此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在南兵将领中,吴惟忠尤为引人注目。他以武生应募成为戚家军的一员后,跟随戚继光在浙、闽抗倭,后又随戚继光奉调蓟镇、驻守山海关、修葺长城。“吾所领浙江、福建兵,当初戚总兵所练,而吾其门生也。”⑤《朝鲜宣祖实录》,卷89,宣祖三十年(万历二十五年)六月癸酉(14日)条,第1条。吴惟忠可谓是戚继光亲手培养的优秀将领。在援朝战争中,吴惟忠更是在艰难的困境中带领南兵立下了赫赫战功。“南兵不顾生死,一向直前,吴惟忠之功最高。”⑥《朝鲜宣祖实录》,卷35,宣祖二十六年(万历二十一年)二月甲辰(19日),第12条。然而,在南北将领的矛盾冲突中,朝廷当局却以吴惟忠违背上级意图而冠以“好大喜功”之罪名,对其进行了处罚。而凯旋的“南兵”在讨要应得的赏银和薪饷时被冠以“兵变”的罪名大规模屠杀,350名南兵士卒命丧“石门寨”。遭受重创的南兵战斗力大为减弱,更为严重的是给幸存的南兵心理造成了惨烈的心理创伤和冲击,极大地打击了南兵的作战热情和斗志。而带来的恶果则是,在第二次援朝战争中,在蔚山一战中,“吴惟忠军虚惊散走”①《朝鲜宣祖实录》,卷95,宣祖三十年(万历二十五年)十二月庚申(4日),第3条。。作战最为勇敢的“南兵”的陨落,给援朝战争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蓟镇边防方面,部分官员借所谓“蓟镇兵变”为契机,断言“南兵屡噪乃蓟镇痼疾……今则渐成逆乱,若复过为姑息,不行尽数驱逐,贻患必深”②《明神宗实录》卷291,万历二十三年十一月己巳条,第5383~5384页。,以节省国家冗滥之费为名,进而将南兵的中军、把总等官全部革除,而仅存的南兵士卒也沦为升迁无望的斥候、瞭望之兵,极大地削弱了蓟镇的边防力量,也为后金后来绕过山海关、突破蓟镇防线直逼京师埋下了祸患。

戚继光在“募兵制”下组建的“戚家军”是以“南兵”为主体和骨干的。这支力量之所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固然与薪酬优厚、厚赏军功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文武兼备”的戚继光没有把戚家军只是作为战争的工具来训练,而是以儒家的“安国保民”思想为指导,主张“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③戚继光:《止止堂集》,第262页。,“一心从民社上起念”④戚继光:《纪效新书》(14卷本),第356页。,从而解决了“为谁而战”的问题。正如戚继光所言:“臣之用南人,所以得其死力,一呼数万而莫后,去家万里而不辞,杖戮犯者而不怨,是岂真为升合之养乎?盖有大义存焉。”⑤戚祚国:《戚少保年谱耆编》,第326 页。这种“大义”才是真正的指导和支撑戚继军克敌制胜的“源头活水”,正是这种“大义”促使戚继光肩承重艰,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然而,这种最核心的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中的“大义”却被遗失了,失去了信仰的将帅最终只能是一躯空壳,这也许就是晚明民族危难之际“叛将”“降将”频出的根本原因所在。戚继光最终在贫病交加中走向了辉煌一生的尽头,在生命弥留之际,“家人以后事请,一无所语”⑥戚祚国:《戚少保年谱耆编》,第420页。。英雄的沉默与故去,留下多少值得后人深思的遗产!

猜你喜欢
火器戚继光
戚继光点兵“机灵的不要”
戚继光剪鞋子
戚继光剪鞋子
成也火器,败也火器
高空灭火器
简述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几种火器
戚继光开发的抗倭神器,让清朝受益二百年
姚渝永连环画选页 《戚继光御倭》
戚继光巧对王使司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卡龙舰炮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