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落谷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2019-12-05 03:34王静静唐小洁张鹏孙善国张彦兵李东升杜洪艳
中国稻米 2019年6期
关键词:秧龄播量成熟期

王静静 唐小洁 张鹏 孙善国 张彦兵 李东升 杜洪艳

(江苏省连云港农垦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连云港222248;第一作者:836904006@qq.com;*通讯作者:857764621@qq.com)

近年来,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稀落谷措施已成为水稻培育壮秧的着力点,而秧龄是影响移栽水稻群体构建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1]。因此,确定稀落谷量条件下的适宜移栽秧龄是水稻生产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苏北是典型的稻麦一年两熟地区,近年来,“粳稻-小麦”周年种植茬口衔接季节紧,机插水稻适期播栽压力大,成穗不足等,限制了机插稻产量的提高[2]。研究稀落谷长秧龄和常规落谷常规秧龄两种育秧方式对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可为稻麦两熟地区机插育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江苏省连云港农垦农业科学研究所北区10#田,试验田土壤为滨海黏质土,肥力中上,地势平坦,肥力均匀,排灌方便,前茬作物为小麦。供试水稻品种为苏秀867,千粒重27.7 g,发芽率90%。落谷时间:5月14日(秧龄40 d)、5月19日(秧龄35 d)、5月24日(秧龄30 d)、5月29日(秧龄25 d)。落谷量:每个秧龄分为2 个播量,常规播量用干种子92 g/盘、稀落谷用干种子78 g/盘,均为七寸盘。栽插日期为6月23日。水稻一生纯N 投入345 kg/hm2,P2O569 kg/hm2。具体出苗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处理出苗数统计

1.2 试验内容及方法

稀落谷条件下不同秧龄对秧苗素质的影响调查:分别对秧龄为25 d、30 d、35 d 和40 d 的秧苗进行秧苗素质调查,调查内容:株高、叶龄、茎基粗、白根数、百株干质量以及是否带蘖及带蘖数量。调查不同秧龄(25 d、30 d、35 d 和40 d)处理对机插质量的影响,调查内容包括:缓苗情况、漏插率、全漂率、勾秧率、伤秧率等。于成熟期取样考种,割方测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秧苗素质对比

由表2 可知,稀落谷条件下不同秧龄的秧苗平均株高、叶龄、茎基宽、百株干质量均较常规播量处理有所增加,黄叶数则有所减少,说明稀落谷更利于秧苗素质的提高,利于壮秧的形成。相同秧龄同等管理条件下,秧龄为35 d 稀落谷与秧龄40 d 稀落谷处理有极少量分蘖产生。秧龄过长,秧苗后期缺肥,叶色偏黄,以40 d 秧龄稀落谷处理表现最为严重,秧苗整体素质变差。

表2 不同处理秧苗素质对比

表3 稀落谷条件下不同秧龄秧苗对机插质量的影响

表4 不同秧龄稀落谷条件下秧苗缓苗情况

2.2 稀落谷不同秧龄处理对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3 可知,稀落谷条件下,秧苗漏插率较秧龄25 d 常规播量处理有所升高,全漂率略有降低,勾秧率和伤秧率随着秧龄的增加有所增加,以秧龄40 d 处理最高,说明秧苗株高过高易引起秧苗机械损伤,不利于插秧质量的提高。

由表4 可知,秧龄30 d 稀落谷的处理秧苗栽插5 d 后新增白根数最多为14.8 条,其次为秧龄35 d 稀落谷处理,说明稀落谷条件下秧龄为30~35 d 的秧苗发根能力快、利于缓苗,而秧龄40 d 时秧苗整体发根速度变慢,且白根数与百株干质量均较秧龄35 d 处理低,说明秧龄过长秧苗素质呈下降趋势,且缓苗速度明显降低。在设定栽插基本苗数相近的条件下,对比各秧龄处理产量及产量结构(表5)可知,与对照相比,稀落谷处理随着秧龄的延长,水稻产量表现出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秧龄为30 d 的稀落谷处理产量最高,其次为秧龄35 d 稀落谷处理,产量最低的是秧龄40 d 稀落谷处理,总体秧龄25~35 d 之间的产量差异幅度为2.4~8.7 kg/667 m2,说明该品秧龄弹性较大。

由表6 可知,秧龄不同、栽插日期相同的各处理,虽然秧田期的天数不同,但对本田期影响不大,本田期各生育时期基本保持一致,仅秧龄35 d 和40 d 的处理始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略早1~2 d。总体栽插期一定的情况下,长秧龄对该早熟品种成熟期影响不大。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表明,与秧龄25 d 常规落谷处理相比,稀落谷秧龄分别为25 d、30 d、35 d 的处理秧苗素质有所提高,移栽后发根速度快,缓苗期短;在栽插基本苗数一定的情况下,稀落谷处理随着秧龄的增加,水稻产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秧龄30 d 的稀落谷处理产量最高,其次为秧龄35 d 稀落谷和秧龄25 d 稀落谷的处理,产量最低的是秧龄40 d 稀落谷处理,稀落谷秧龄在25~35 d 之间的处理产量较秧龄25 d 常规落谷处理增加57.0~130.5 kg/hm2,说明该品种稀落谷条件下秧龄弹性较大,适当延长秧龄(30~35 d)更有利于获得高产。同时,不同期落谷但同期栽插的长秧龄处理表现为生育期略有提前,但提前幅度不大,40 d 长秧龄处理仅比25 d 秧龄处理成熟期提前2 d,秧龄较近处理成熟期差异不明显,这与韩正光等[3]的长秧龄30 d稀落谷处理较秧龄23 d 常规播量处理的成熟期提早5 d 的结论有所出入。分析原因可能是所选试验品种的自身特性以及天气原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试验为1年试验结果,且只选择了中早熟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建议第2年选用中晚熟粳稻类型品种继续进行试验,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来指导大田生产。

表6 不同处理水稻的主要生育时期

猜你喜欢
秧龄播量成熟期
微喷旱育不同秧龄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小农户模式下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播量对小麦品种天麦119 适应性的影响
“四特”晚籼稻系列组合适宜移栽秧龄和播种期探讨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播期和播量对春小麦银春10号产量的影响
不同秧龄和基蘖肥配比运筹对机插稻茎蘖动态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汝州市2018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量处理试验报告
虚拟现实将于2020年进入相对成熟期
论美国动画电影叙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