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程化转型视角看大学生核心素质发展状况

2019-12-05 02:48胡宇飞薛泉祥
现代交际 2019年19期
关键词:素质转型大学生

胡宇飞 薛泉祥

摘要:大学生综合素质是衡量高等教育育人效果的重要标准,引入核心素质与全程化转型的理论框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系统地描述并分析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方面的总体状况及主要问题。

关键词:转型 大学生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9—0043—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各高校也不断将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在理念、方式和目标上更注重大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考察与把握大学生核心素质发展状况,对提高育人效果、推动内涵发展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重要价值。

一、大学生核心素质

大学生核心素质是指在高校主客观环境的影响与作用下,大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逐步形成的符合个人规划与社会发展所具备的重要品质与关键能力,是一个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内的多元化体系。大学生核心素质是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指标。关于大学生核心素质的内容,王济干教授的观点最具代表性,即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素质与身心素质。

二、大学生全程化转型

大学生全程化转型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依托各种资源,主动参与各种学习与实践活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完成社会价值与角色规范的内化,并不断发展创新性、独立性、独特性与主体性的过程。[2]全程化转型具有双重性、预期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是过程与结果的多元复合体,主要涵盖政治素质、社会规范、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主导机制、适应策略和创造能力八项内容。

三、大学生全程化转型与核心素质培养的关系

大学生全程化转型与核心素质培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功能上看,两者相互促进,全程化转型的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完成大学生社会化与个体化任务,不断提升大学生核心素质水平;核心素质发展为转型的发展方向、实施策略及效果评估提供有效参考,并反过来推动全程化转型的进程;从结构上看,两者具有近似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江苏科技大学于2016年在全国率先发布“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制度”,笔者主要以该校大学生为样本,通过“大学生素质情况调查表”[3] “大学生素质动态监测表”及个别访谈等方式收集关于研究资料,通过座谈会对调查对象的核心素质状况进行量化打分,结合转型的有关理论,描述样本群体的核心素质总体状况,并对呈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五、大学生核心素质的总体状况及问题分析

总体来看,样本群体的核心素质呈现“橄榄球”形态特征与“两面性”结构特点,即大多数人的综合素质发展是“良好”,而“优秀”和“不合格”比例较小,素质发展的优势与问题同在。此外,其核心素质发展轨迹还显现出不同步性、不充分性以及不平衡性等特点,例如大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的情况稍好,而专业素质、创新创业素质的发展就稍显滞后,具体分析如下。

(一)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对应于政治素质和社会规范转型,体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道德与法律社会化的水平与结果。调查对象在该项平均得分85.47分,其中良好占比88.3%,笔者结合入党意愿、时事关注、思政课程以及诚信友善意识等指标该项素质加以分析。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处在良好水平。

1.政治意愿比较强烈,实践性有所不足

所有调查对象都十分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部分人能积极参加党团活动;调查显示,有82.4%的学生愿意加入党组织,对党组织有强烈的向往,67.6%的人认为很有必要参加各类思想政治课程,表现出较强政治意愿,但在具体行动上,实际提交入党申请书人数比例只有8.8 %;有70.6%的人对于国内外时事政治只是偶尔关注,只有29.4%的人会经常关注,这反映出较多学生还没有将政治意愿付诸实际行动,存在行动滞后情况。

2.道德意识良好,规范意识需加强

调查显示,85%的人坚决反对诸如考试作弊、恶意违约等不诚信行为,95%的人愿意参加一些公益性的志愿服务和义工活动。此外,访谈中当问到“当你想要了解一些校园办事流程时,你会选择什么途径”,大部分人不会去查阅学生手册或校园网的相关制度文件,而是选择问学长或老师,由此可见,部分调查对象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不甚了解,缺乏制度与规范意识。

(二)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对应于知识技能和主导机制转型,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学业规划、学习行为控制以及实践应用等。调查对象专业素质平均得分84.1分,其中良好占比91.2 %;学分绩点平均2.91,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为70%,笔者通过专业认知、基础课成绩、社会实践、自我规划等指标来进行分析。

1.专业认知不够清晰,专业引导需求较强

调查显示,专业认知较为清晰的比例只有41.2%,半数以上学生专业认知处在一般水平;此外,38%的人认为目前所学专业并非理想专业,17%的人有转专业念头,还有41.2%的学生无明确专业目标,未来规划不够明晰,有55.9%的学生希望在专业认知得到帮助。由此可见,调查对象相对缺乏专业归属感。

2.基础课程水平良好,专业技能实践欠缺

统计显示,調查对象基础课平均成绩在75分左右,处于中等状态;依据晚自习统计结果,大部分学生能自觉参加晚自习活动;调查对象参与本创及学科竞赛比例15%左右;依据课堂秩序调查结果,部分大学生基础课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但选修课学习仅为追求满足学分;此外,部分学生讲座参与度也不高,专业技能实践尤其是跨学科社会实践不容乐观。

(三)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对应于主导机制和社会规范转型,包括对哲学方法论的认知、知识结构和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等。调查对象科学文化素质平均 85.3分,良好占 88.3%;笔者通过考察调查对象的爱好类型、投入时间、指导需求与帮助方式,以及书籍阅读和公选课对该项素质进行分析。

1.兴趣爱好广泛,发展需求较强

统计显示,所有调查对象均有兴趣爱好,其中科技类、人文类、艺术类(含音乐、美术、表演等)分别占比44.1%、17.6%和52.9%(含多选)。有70.6%的人每天会投入1—3小时开展与兴趣爱好相关活动;有32.4%的人希望在兴趣爱好方面得到指导,期望指导形式从高到低分别为社团、教师和硬件配套。

2.文化知识结构不够丰富,人文知识关注度较低

调查对象半年内借阅图书平均3—4本/人,其中62%集中在专业课、基础课教材上,人文社科类读本占21%;第二课堂活动记录显示,艺术类、体育类和社会实践类活动共占72%,人文类占比不足15%;调查对象参加过人文社科知识竞赛的比例在10%,只有10%的人曾主动参与过学校举办的有关哲学、历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读书交流活动。由此可见,调查对象文化知识结构较单一,人文类知识有所欠缺。

(四)创新创业素质

创新创业素质对应于创造能力和社会角色转型,包括创新创业意识、思维与能力以及社会角色实践等素养,是个人主体性及综合素质发展的最高水平。结合调查结果,笔者认为该项素质呈现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实践不足。数据显示,在未来打算上,32%的人选择考研深造,53%的人选择就业,10%的人选择考公务员及其他,选择创业的比例仅有5%;专业实践中,只有15%的大学生参与过校园科技创新活动;课余兼职工作中,95%以上人选择家教、送外卖或商场促销等,独立或参与创业的几乎没有。

(五)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对应于主导机制和适应策略转型,包含知识获取、团队协作、人际交往、自主意识和环境适应等素养。调查对象能力素质平均 83.7分,良好占比 85.3%,整体处在中等水平,笔者结合学习能力、环境适应以及人际交往等指标对该项素质进行分析。

1.适应状况良好,自主能力有所欠缺

调查显示,80%的学生认为已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和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上,有70.6%、35.3%、26.5%的人分别选择为个人发展、为父母、为社会进步而学;课余生活中,有90%以上的人选择去图书馆、教室或体育场;85.3%的人生活态度积极乐观,75%的人覺得大学生活很适应。此外,在信息获取上,多数人对老师或班长的信息依赖较强,对信息系统、学校网站信息关注不够。

2.人际关系良好,班级归属感有待加强

调查显示,83%的人认为自我人际沟通和人际关系处在良好状态,65%的人曾加入各类学生社团;人际交往上,大多数人反映“班级同学在一起,更多是去完成一些学院安排的集体任务”“除了去教室上课,课余时间和室友以及一些社团的朋友相处时间会更多些”。可以看出,与班级相比,大学生对宿舍、社团以及其他非正式群体有更强的认同与归属感。

(六)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对应于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转型,反映大学生身体机能、自我认知、角色表现和角色调适等状况。调查对象身心素质量化平均85.5分,其中良好占 88.3%,总体上处于良好水平。笔者结合身体素质、体育爱好、心理测试等数据对该项素质进行分析。

1.体质状况良好,健康意识有所欠缺

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平均身高172.9cm,平均体重62.2kg,超过国家体质标准4.2kg,呈现偏胖特点;体质测试不达标率14.8%,并且男生高于女生;体育锻炼上,较多人会选择大众化、操作简单的体育项目,如跑步、篮球等,90%以上的人运动时长在0—10小时/周内。此外,85%的学生晚休时间在23:30之后,65%的人午餐和晚餐会选择外卖,56%的学生每天看手机时间在6小时以上,32%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近视。

2.心理状况良好,自我认知不够全面

SCL-90测量结果显示,各因子的平均分在1.1—1.8之间,调查对象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内,但关于自我认知的回答显示,42%的人对自我优势及弱势不明确;访谈中问到“用简短的话描述自己以及大学生活体会”时,半数以上人表达不清或不知道。此外,笔者调研中还发现,较多学生缺少社会交往及实践活动,缺乏角色锻炼与角色准备,自我认知有一定偏差。

六、结语

笔者通过实证研究方式系统分析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等六大核心素质的总体状况及主要问题,希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有所启发,但囿于调查样本、调查工具和研究经费等主客观因素,研究过程和内容等方面不尽完善,研究结论的适用性上还有所不足。总之,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中,除了参考各种理论成果,更要充分考虑人的特殊性,要兼顾不同专业年级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满足大学生对于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十九大文件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6-37.

[2]胡宇飞.教育新常态下大学生全程化转型的内涵解读[J].高教学刊,2018(11):59-60.

[3]江苏科技大学.大学生核心素质报告书(启航版)[Z].2018-01.

[4]王济干.大学生核心素质模型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0-62.

[5]胡宇飞.手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7(3):141.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8]张俊婷.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及提升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37(4).

[9]汤璐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8.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素质转型大学生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大学生就业趋势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