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深蓝文化”助力强国强军

2019-12-06 09:34徐绿山
国防 2019年2期
关键词:海洋意识思维

徐绿山 张 锐

内容提要:“深蓝文化”是与“大陆文化”“海洋边疆文化”相对应的一种“远海大洋文化”,强调的是空间性。中国作为当今世界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倡导并推动“深蓝文化”的构建,既是一种担当,也是当下强国强军的实际需要。新时代,应以正确的海洋观为指导,以增强海洋意识为基础,以转变思维方式为抓手,以重拾文化自信为动力,积极构建“深蓝文化”,助力强国强军。

所谓“深蓝文化”,是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与“大陆文化”“海洋边疆文化”相对应的一种“远海大洋文化”,是与强调民族属性的“中华文化”、强调政治属性的“红色文化”等有所不同的一种文化形态。“深蓝文化”具有四种属性:一是文化属性,是一种能够影响人类思想观念的精神存在;二是空间属性,源自于人类向海而生、向海图强的需求;三是时代属性,是中国和平发展到新时代的历史产物;四是世界属性,有利于推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变革,形成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当今世界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倡导并推动“深蓝文化”的构建,既是一种担当,也是当下强国强军的实际需要。

一、构建“深蓝文化”,应以正确的海洋观为指导

如何正确认识海洋,既关乎全球海洋的和平利用,也关乎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和平发展。正确的海洋观是“深蓝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构建和发展“深蓝文化”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一)树立和平合作的海洋发展观

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爱好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方式,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①《习近平: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成就》,载《人民日报》,2013-08-01。我国“始终是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②《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4-05-22。,我们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圆桌峰会习近平主持会议并致辞》,载《人民日报》,2017-05-16。“帮助各国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发展共同体”④《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载《人民日报》,2017-05-15。,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昭示了中国谋求和平合作的海洋发展观,与某些国家谋求海洋霸权的发展观截然不同。

今天中国倡导构建的“深蓝文化”,与大航海时代以来,世界强国推动形成的竞争性海洋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新时代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是中国海洋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满足了沿线国家和地区对于加快融入全球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的迫切需求,得到各国积极响应,说明中国和平合作的海洋发展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期待、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实践证明,在这一正确海洋观指导下的“深蓝文化”,必然是世界各国寻求和扩大海洋共同利益、促进全球海洋共同发展的推动力量,也必将赢得世界人民的普遍认同。

(二)树立共建共享共赢的海洋安全观

习主席指出,“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①《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4-05-22。“要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②《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 推动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载《人民日报》,2013-10-26。;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③《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4-05-22。;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共建共享共赢的海洋安全观,体现了与旧有的基于霸权主义的“零和”安全观的根本不同,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遵循,也是新时代世界各国维护全球海洋安全、促进共同发展的根本保障。

目前,中国在南海地区采取的受到南海地区各方普遍欢迎的“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的“双轨思路”,④《“双轨思路”才是解决南海问题正道》,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4-23。就是这一海洋观的具体实践。实践证明,在这一正确海洋观指导下的“深蓝文化”,必然是一种共同安全、共享安全的文化,必然对正确处理世界海洋事务、解决海洋争端、消解可能爆发的海洋战争起到促进作用。

(三)树立“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海洋治理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在全球海洋治理领域,就是积极推动“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一共同体建设,是构建“深蓝文化”的根本目标,是世界各国公正合理地处理政治、经济、安全和海洋生态关系的基石。

联合国公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已明确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和海洋资源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之一。中国在联合国和各种多边双边场合,反复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推动包括维护海洋政治安全、海洋经济安全、海洋生态安全等在内的各种机制建设,就是这一海洋观的具体实践。实践证明,在这一正确海洋观指导下的“深蓝文化”,必然促进世界各国基于和平、善意、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来定位和处理与其他国家的海洋关系,形成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构建“深蓝文化”,应以增强海洋意识为基础

狭义而言,“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层面和意识层面的存在。海洋意识是“深蓝文化”的基础部分。只有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让人人都关心海洋、认识海洋,才能成功构建“深蓝文化”,促进中国特色海洋文化建设。

(一)增强陆海统筹的海洋空间意识

人类经过数千年发展,陆地资源日益匮乏,而占地球面积百分之七十多的广阔海洋,还大多是未开发的处女之地,蕴藏着可供人类持续发展的丰富宝藏。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更是匮乏。应把海洋空间作为中华民族求生存、求发展的希望之地,深刻领会和认识海洋在我国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从狭隘的陆域国土空间思想向海陆一体空间思想转变,树立陆海统筹理念,增强海洋空间意识,并使这种意识深植于全体人民,尤其是各级决策者的头脑之中。

(二)增强守海有责的海洋权益意识

尽管海洋是人类的共有财富,但为避免对海洋资源的无序争夺,世界各国通过谈判协商构建了一系列国际海洋法规则,为海洋秩序和利益的维护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这些国际规则,各国特别是沿海国享有大量的领海、专属经济区、海底矿藏开采等众多海洋权益。中国越来越积极地加入国际规则的制订和运用,依据这些规则伸张和维护相关海洋权益,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深蓝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认清中国海洋安全环境和维权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增强守海有责的海洋权益意识,做到“不属于我们的土地,我们一寸也不要。但属于我们的领土,我们寸土不让”①《中国维护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决心坚定不移》,载《人民日报》,2016-07-13。。

(三)增强依海富国的海洋交通意识

海洋是联通地球上各个大陆的最重要通道,世界上三分之二的贸易往来是通过海洋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出口货运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也是通过海洋交通完成的。可见,不仅海洋资源是富国强国的希望所在,海洋交通也是富国强国的重要依托。同时,海洋交通还是不同大陆之间人员往来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必须充分认清海洋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认清海洋交通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增强依海富国的海洋意识,以“深蓝文化”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四)增强与海为善的海洋环保意识

海洋是地球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后希望。破坏海洋环境,实质是破坏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无异于自杀。“深蓝文化”是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必须增强与海为善的海洋环保意识。坚持生态优先,落实绿色发展,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营造全民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氛围,使“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②《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载《人民日报》,2017-05-20。的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三、构建“深蓝文化”,应以转变思维方式为抓手

尽管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千差万别,但对“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一核心特征是有共识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生活方式,也受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和引导。因此,构建“深蓝文化”,应以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为主要抓手。

(一)由陆权思维向海权思维转变

中国虽然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国家,但长期发达的农耕文化,特别是明代以后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了中国陆权思维盛行。近代中国形成的海权观,也仅仅是附属于陆权的近岸海域防御观,并不是“深蓝文化”的海权观。今天,中国要构建“深蓝文化”,必须破除陆权思维的影响,树立中国特色的海权观,推动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海权思维的转变,不仅对今天中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建设世界一流海军还有特殊意义。2015年,中国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提出,中国海军要由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相结合转变。这一转型建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括海军官兵在内的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能否转型成功。

(二)由封闭思维向开放思维转变

海洋文化不是一种闭关自守的文化,而是一种不断从异质文明汲取营养的文化。“深蓝文化”是海洋文化的核心部分,“深蓝文化”的构建与发展,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必须具有开放性。上世纪80年代,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战略,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开放思维是推动中国变富变强的关键思维方式。新时代,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中国要向海而生、向海图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思维,在构建“深蓝文化”的过程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三)由守成思维向创新思维转变

与“大陆文化”相比,海洋文化具有冒险性特征,因而具有创新性。“深蓝文化”作为海洋文化的核心部分,其创新性特点更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军事建设等诸多领域,主要采取的是引进、吸收、再创新的策略。实践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法宝。新时代,中国要实现强国强军的伟大目标,不仅离不开创新思维,而且还须进一步强化创新思维,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自主创新、综合创新等创新能力。可见,从创新角度看,构建“深蓝文化”可以推动实现强国强军的战略目标。

四、构建“深蓝文化”,应以重拾文化自信为动力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重回当今世界舞台中心的崛起大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化自信力强的时期,都是中国发展的鼎盛时期;文化自信力弱的时期,则都是中国衰落的时期。因此,成功构建“深蓝文化”,必须重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把提高文化自信力作为“深蓝文化”建设发展的原动力。

(一)从历史文化基因中寻找自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海洋文化也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一度领先世界。汉武帝曾巡海七次;隋代,中国的海上交通已经远及东南亚;唐朝,从广州或泉州出发经印度半岛到达波斯湾阿拉伯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闻名于世;宋元时期,泉州已经成为中外各种商品的集散地,以及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的枢纽。明永乐年间,郑和的七下西洋,更使中国航海事业达到鼎盛,比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开辟的大航海时代早近百年,而且郑和船队规模之大、船型之巨、航海技术之精湛,更是无人能比。虽然明代“禁海”之后,中国海洋文化逐步衰落,但历史足以证明,中国人确有值得自豪的海洋文化基因。中国在长期航海活动中形成的自信、开放、和平与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发展“深蓝文化”的深厚沃土。

(二)从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中寻找自信

自信不仅源于历史,更源于今天中国发展的实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各项事业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十八大以来,中国更是发生了诸多历史性变革,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成为世界众多国家热议和竞相学习的对象。中国道路的成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成功说明,中华民族有信心、有能力创造新的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贡献。这种信心和能力,为构建和发展“深蓝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可靠保证。因此,应该倍加珍惜、善加利用,确保其成为构建和发展“深蓝文化”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总之,构建新时代“深蓝文化”,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的庞大工程,事关中国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也事关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伟大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加强对“深蓝文化”建设的研究,为强国强军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海洋意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爱的海洋
意识不会死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