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战略思维探析

2019-12-06 09:34程志勇
国防 2019年2期
关键词:战略思维非对称优势

程志勇 夏 慰

内容提要:非对称战略思维,是一方处于弱势时或在弱势领域另辟蹊径、力争取得特定相对优势的战略思维方式。它采取的是差异化策略,强调发挥比较优势制胜,其本质是一种创新思维。非对称战略思维具体表现为间接思维、反向思维、对应思维,通过聚焦己方长处、针对对手“痛点”、找准未来突破口等方法,达成迅速改变竞争态势,掌握战略主动权的目标。

“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尔后延用于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如今日益突出地渗入大国防安全、总体国家安全、综合国力、综合发展的研究。战略思维是战略制定者和决策者头脑中的一种观念运动,正如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李际均将军所说:“战略问题的最高层次是战略思维”①李际均:《论战略》(自序),3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战略是战略思维的体现和最终结果。根据力量对比的对称、均衡与否,可将战略思维方式分为对称战略思维和非对称战略思维。对称战略思维是与对手直接打“堂堂正正之战”的一种思维方式;非对称战略思维是一方在处于弱势时或在弱势领域另辟蹊径,力争取得特定相对优势的战略思维方式。时下,注重研究和正确运用非对称战略思维,利于寻求更好的安全与发展之道,促进强国强军胜战、民族复兴大业。

一、非对称战略思维的特点

非对称战略思维与对称战略思维“正向思考”不同,它采取的是差异化策略,强调发挥比较优势,本质是一种创新思维,具有明显的特点。

(一)间接思维

非对称战略思维是避开正面与对手直接对阵交锋,从对方忽视或薄弱的环节入手达成战略目标的思维。孙子有云:“以迂为直。”古代著名将帅为实现战略目标,多数青睐迂回,鲜有直遂以求的,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邓艾阴平冒险偷袭蜀国,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背后出击意大利,均是采用“迂回路线”夺取胜利的。因为迂回路线多是敌人防守薄弱或是意想不到的区域,利于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从地理上看,虽然间接路线相对于直接进攻路线较长,但代价却最小。所以,英国军事家利德尔·哈特认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战争所采取的‘路线’,如果不具有某种程度的‘间接性’,不能从而使敌人感到措手不及,难以应付,那么,也就难以使战争取得有效的结果。这种‘间接路线’,既有物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通常都是物理性的,但终归总是心理性的。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①利德尔·哈特:《战略论》,13页,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这里,利德尔·哈特十分推崇运用“间接路线”战略指导作战,这个“间接路线”战略体现的就是非对称战略思维中的间接思维。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以及抗日战争时期采取“基本的是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体现的也是非对称战略思维中的间接思维。

(二)反向思维

非对称战略思维的重要表现就是“人有我特”。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里的“奇”就是“非对称”,表现为超常、变异。韩信违背兵家常识背水列阵、“置之死地而后生”,即是反向思维。然而,反向思维并不是让我们违背规律,它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其时、其地、其人,对规律进行特殊的运用,它与对称战略思维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关系。在战争中,力量较弱的一方为避免直接与敌人进行硬碰硬的交锋,往往采取风险巨大的反常行动,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抗日战争时期,虽敌强我弱、我处内线,但我们积极深入敌后发动群众,从敌人后方牵制敌人,很快站稳了脚跟;解放战争时期,为打破敌人重点进攻,毛泽东审时度势指挥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将战场引向敌占区,很快化被动为主动。这都是运用非对称战略反向思维的典型案例。以色列进行的战争也是这样,因其国土狭长缺乏纵深,又处于多国包围当中,为了弥补人力物力上的不足和减少伤亡常常反常用兵,“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在各次战争之间的许多孤立的战斗中,以色列军队都选择了可能削弱自己实力和增加组织风险的战术,以便达成突然性”②爱德华·鲁特瓦克:《战略——战争与和平的逻辑》,16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所以,非对称战略思维就是从风险巨大的地方找到有价值的东西,是化劣势为优势的艺术。

(三)对应思维

战略思维是一种对策性思维,始终有一个不在场的对手从反面提出问题。李际均将军将其概括为对应性思维,就是不要做敌人希望你做的事,敌变我变、制敌机先③参见李际均:《战略思维十论》,载《中国国防报》,2007-09-04。。这种双方思维互动贯穿于战略竞争的全过程,博福尔将军将其概括为“两个对立意志使用力量解决其争执时所用的辩证法艺术”④博福尔:《战略入门》,6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我国战略问题专家张文木教授指出“战略是刀尖上的哲学”⑤张文木:《国家战略能力提升要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支撑》,载《世界政治与经济》,2012(10),150页。,就是强调战略思维中要有明确和具体的竞争对手判断,不然制订出来的计划只是一纸普通的长远规划而已。如果说对称战略思维是“敌进我进”,那么非对称战略思维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简而言之,非对称战略思维就是做敌人不希望我们做的事。近些年,由于战略观念的泛化,人们单纯将战略理解为全局意识和统筹管理的学问,而将战略双方思维对应互动的本质忽略了,“只见己不见人”,这是战略和战略思维研究上的一个遗憾。

二、非对称战略思维的优势

非对称战略思维是“二八管理法则”“田忌赛马”策略在战略思维领域的体现和运用,也是一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和艺术,尽管它面临的风险更大,困难也更多,常为强势一方所不屑,却蕴藏一些独特优势。

(一)从时间维度看,可以迅速改变竞争态势

弱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变弱为强,战略上需要权衡和取舍,无重点则无突破。如果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均分有限的国家资源,以求面面俱到,则很难实现快速发展,还会浪费时间和资源。毛泽东曾告诫我们:乞丐不要和龙王比宝。实施非对称战略思维就是需要我们在局部做出牺牲,集中有限的资源投入关键竞争领域,在短时间内取得重要突破。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抗美援朝的教训,很多将领想通过发展航空飞机夺取制空权。但是,钱学森认为航空飞机的材料是重复使用的,要能经受长时间的考验,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而导弹则没有棘手的材料问题,所以他主张中国应该首先发展导弹。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对称战略思维,也正是由于这种思维,我们在尖端武器领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不仅短时间内提高了我们的国防实力,而且为我们今天的大国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空间维度看,可以避实就虚、扬长避短

竞争和对抗需要以己之长攻人之短,争取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效益。与对称战略思维“猛虎掏心”式的硬打强攻不同,非对称战略思维主张“乘敌之隙、因势利导”制胜,在空间上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同维空间中寻求和打击对方部署的薄弱环节,第二种情况是在多维空间中寻求和打击对方意识不到的薄弱“维域”。如苏芬战争期间,芬兰人利用善于滑雪的特长,避开苏联机械化坦克部队的正面冲锋,携带轻武器专门对保证苏军生存的野炊厨房和载运补给品的卡车进行非对称打击,破坏其后方补给能力。国防部长曼纳海姆虽然已经判断出苏军的主攻方向是在卡累利阿地峡上,但他依然将数量有限的预备队部署到北部地区,攻击苏军翼侧,结果挫败了苏军初期的大举进攻,连崔可夫都吃了败仗。这是一个在同维空间中寻求和打击对方部署之薄弱环节的典型例子,这种事例还很多。

(三)从主体维度看,可以迅速掌握战略主动权

孙子云:“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非对称战略源于力量对比的非对称性。但“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①《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44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战略思维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艺术,战略竞争也是双方在主观能动性上的比拼。非对称战略思维是弱方能动地发挥非对称优势的艺术,通过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化被动为主动,尽管实施非对称战略初期,弱方处在被动地位。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整个战略防御阶段,我军都是在没有战略主动权的情况下,夺取战役和战斗的胜利,从而逐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最终获得战略主动权的②参见李际均:《论战略》,147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冷战初期,苏联虽然在常规武器上不如美国,但苏联发挥非对称优势,集中力量发展导弹技术,通过“导弹差距”获得了对美战略上的主动。因此,采用非对称战略思维较对称战略思维,更容易获得战略主动权——不只国防和战争领域,其他领域的竞争也是如此。

三、非对称战略思维的路径

非对称战略思维要解决的是以弱抗强求生存谋发展的问题,实践中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只有找到科学路径,才能奏效。

(一)聚焦己方长处

战略制定首先要“知己知彼”,但要“致人而不致于人”,则需要发挥自身所长而不是“尾随”对方所长。传统战略分析首先是罗列双方一系列优势与劣势,然后针对对方优势加大己方投入力度,让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冷战初期,美国认为苏联的优势就是对美国的威胁,所以美国的战略计划都是围绕苏联的优势而展开的,而不是为了利用苏联的缺点和不足,这种反应性思维导致了美国一系列行动的被动,尽管当时苏联整体国力不如美国,但却占据着优势主动地位。后来美国改变了思维方式,首先确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评估机遇和风险(对手的优势与弱势),然后不断增强自身的优势,取得了非对称的制胜效果。具体来说就是避开苏联卫星技术的强项,加大在导弹和潜艇方面技术投资力度,把苏联甩在后面,同时有选择地宣传某些技术,迫使苏联投入原本就已稀缺的资源加以应对,消耗苏联的财力和物力①参见理查德·鲁梅尔特:《好战略,坏战略》,23~26页,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因此,非对称战略首先要求我们发挥自身相对优势,减少对手的威胁程度,使对手付出巨大的竞争成本。

(二)针对对手“痛点”

非对称战略是在己方处在弱势的情况下为迅速改变敌我态势的一种被迫选择,是在被动中寻求主动。虽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是非对称战略的最高境界,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让敌人打不着我或是打不着我的重心,而我却能有效打击敌人,“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不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是一句戏谑之言,徒然贻笑大方。前文所述,非对称战略首先要确定我方长处,但长处不是发挥我们所有的优势,而是针对竞争对手“痛点”的特定长处。为何此处不提“弱点”,因为每人都有很多弱点,但并不是所有弱点都是致命的,我们需要瞄准的是竞争对手的痛点和“易受攻击之窗”,争取“一击必中”,不然我们的打击只是隔靴搔痒。19世纪后期,针对英国的海上霸权,法国兴起了一种全新的“青年学派”的海权理论。他们认为,由于敌人(英国)十分强大,而法国在地理位置和国防资源方面都处于劣势,所以应该最大限度利用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建立一支以小型、快速舰种为主力的舰队,创造性、进攻性地使用鱼雷、潜艇等技术,避开敌人的大舰队,打击敌人的商业航线,导致敌国内部的混乱,使其最终按有利于法国的条件谈判②参见师小芹:《试析19世纪后期法国“青年学派”的海权理论》,载《军事历史》,2010(1)。。虽然因为后来局势的演变英法和好,但法国这种弱势海权对海上霸权非对称战略的探索,不单影响了德国、奥地利、俄国等国的战列舰发展计划,而且英国也非常不安,并提出了“小舰队防御”战略加以应对。不光军事领域如此,在其他竞争领域,我们也同样需要找准竞争对手的“痛点”,虽然它们不及军事领域对抗激烈,但是针对竞争对手“痛点”取得非对称优势,可以增强我方讨价还价的筹码,迫使对方知难而退。“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三)找准未来突破口

纵观历史,非对称战略思维可以说是后起国家的一种赶超思维。把握时代脉搏,把瞄准未来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求突破作为自己新的实力“增长点”,是决定后起国家发展前途的根本所在③参见徐弃郁:《海权的误区与反思》,载《战略与管理》,2003(5)。。不跟在对手后面亦步亦趋,才能实现弯道超车。本来英国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蒸汽机领域居于支配地位,但英国的工业界向来轻视化学,认为这仅仅是少数人的业余消遣,英国化学家珀金在人造苯胺染料方面取得重大发现后,不得不寻求德国工业界的资助,而后者利用研究成果很快垄断了合成染料的生产①参见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264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德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欧洲后起之秀,就是因为利用英国这一失误,迅速抓住了化学工业发展的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所以非对称战略思维需要我们准确把握未来科技前沿,在关键技术或颠覆性技术这些事关竞争前途的“分叉点”上取得重大突破。

四、非对称战略思维的误区

对称战略与非对称战略是一般战略与特殊战略的关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因而把握不好就容易陷入一些误区,运用上必须力避。

(一)惯性思维

在战略思维过程中,最先进入思维领域的往往是通常的做法和已有的经验,这种“定势作用”下的惯性思维虽然符合“最省力原理”,但得出的方案并不一定是最佳方案。惯性思维往往具有滞后性和排他性,会阻碍创新的实现。战略思维中除了我们采取学习战略时需要模仿借鉴对方、按照对方的惯性路径行事之外,大多数战略思维都要求我们推陈出新。非对称战略思维首先要确定双方优势和劣势。“如何才能看到别人的缺陷或疏忽,进而发现关键目标并创造优势呢?这不容易弄清楚,只有摆脱惯性思维才能有所体悟。”②理查德·鲁梅尔特:《好战略,坏战略》,17页,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不对称源于差异,当竞争对手熟悉我们的手段、方法进而找到破解之道时,我们的不对称优势也就不复存在。所以,进行非对称战略思维首先要避免受惯性思维的束缚。

(二)闭门造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非对称战略强调要利用有利契机充分发挥己方长处,但绝不能盲目自大。尤其当今时代,我们需要准确研判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位置,特别是在把握未来关键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时,更加需要我们坚持全球视野,保持虚怀若谷的心胸和谦虚好学的态度,科学汲取他国经验教训,积极大力引进技术和人才,这样才能不断增强非对称优势,最终在全局上变被动为主动。

(三)急功近利

非对称战略是与时间赛跑的艺术,期求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对优势。但是,这很容易造成一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心态。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和新中国的“大跃进”运动,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所以,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需要有坚强的战略定力和脚踏实地的作风。

需要强调的是,非对称战略思维通常为弱方采用并取得成功,但绝非弱方拥有的“专利”。也就是说,非对称战略思维是强方和弱方都适用也都在用的思维方式。海湾战争期间,当萨达姆还在幻想与美国联军打一场机械化的沙漠阵地战时,却没想到美国凭借电磁优势首先依靠空军开路,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另外,实施非对称战略获得的非对称优势只是相对优势,而非绝对优势。弱方实施非对称战略思维,必须着眼通过非对称优势寻求积累最终获得均衡对称甚至超越的优势。换言之,弱方的非对称战略思维,必须是为了补充完善对称甚至超越的战略思维。两者相得益彰,不相互排斥。因为,弱方能“乘敌之隙”,强方更能“乘敌之隙”。如果弱方在获得非对称优势之后,没有在对手调整追赶的这个时间差里迅速“查漏补缺”,就难以避免败亡的命运。

猜你喜欢
战略思维非对称优势
后发技术非对称赶超策略及其情境依赖机制研究
非对称腹板束设计方法在地铁大跨变宽变高连续梁中的应用
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力
交错群与旗传递点本原非对称2(v,k,4)-设计
非对称干涉仪技术及工程实现
中国战略思维谋的是百年大计(纵横)
画与话
徐光启科技翻译的启示
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思维探析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