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影像及临床病理分析

2019-12-06 08:21丁蓉蓉朱庆强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泪腺眼眶淋巴瘤

丁蓉蓉,叶 靖,凌 俊,朱庆强,夏 巍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江苏 扬州 225000)

眼眶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MALT)淋巴瘤是眼眶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发病率逐年升高[1]。该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程较长,易误诊,从而延误治疗,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目前针对该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病理特征、临床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而关于该病的影像学报道较少。现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ALT 淋巴瘤的CT、MRI 表现,结合病理学检查对比分析,探讨影像学检查对眼眶MALT 淋巴瘤中诊断价值,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 年12 月至2018 年6 月行CT 或MRI 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MALT 淋巴瘤患者9 例,男5 例,女4 例;年龄35~78 岁,中位年龄61 岁。临床上以眼部肿胀就诊,其中5 例伴结膜充血,1 例伴视力下降。

1.2 仪器与方法

1.2.1 CT 检查 6 例行CT 平扫,其中1 例同时行CT 增强扫描。采用GE 宝石能谱CT。扫描范围自眶上壁至眶下壁,扫描参数:120 kV,300 mAs,矩阵512×512,FOV 16 cm×16 cm,层厚2.5 mm。扫描结束后分行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

1.2.2 MRI 检查 6 例同时行MRI 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GE HDX 3.0 T MRI 及相控阵头线圈。常规扫描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FSE T1WI、IDEAL T2WI 序列,扫描参数:矩阵320×320,层厚3.0 mm,层距0.3 mm,FOV 20 cm×20 cm,带宽31.25 kHz,采 集 次 数2,FSE T1WI TR/TE 400~500 ms/Min Full;IDEAL T2WI TR/TE 3 000~4 000 ms/Min Full。增强扫描采用Gd-DTPA 注射液,剂量15 mL,流率2.5~3 mL/s。

1.3 图像分析 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密度/信号、对眶周结构的侵犯等影像征象。观察病灶位置时采用八分区[2],分为眶隔前区、泪腺区、肌锥外区、肌锥、肌锥内区、眼球区、视神经鞘区及骨膜下区。

1.4 病理学检查 9 例均行眼眶内肿物切除术,术后行HE 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

2 结果

2.1 病灶位置及形态 9 例共16 侧,其中7 例双侧受累,2 例单侧受累。累及眶隔前区68.8%(11/16)、泪腺区75.0%(12/16)、肌锥外区75.0%(12/16)、肌锥37.5%(6/16)、肌锥内区31.2%(5/16)、眼球区12.5%(2/16)、视神经鞘区6.2%(1/16)、骨膜下区6.2%(1/16)。9 例(16 侧)中,6 侧病灶为局限性(37.5%),边界清晰;10 侧病灶为弥漫性,并呈铸型生长(62.5%)。

2.2 影像学特点

2.2.1 CT 表现 6 例(11 侧)CT 平扫中,9 侧病灶密度均匀,2 侧病灶密度不均匀;8 侧相对眼外肌呈等密度,3 侧呈稍高密度。1 例行CT 增强扫描呈均匀中度强化(图1)。

2.2.2 MRI 表现 6 例(12 侧)同时行MRI 平扫及增强扫描中,T1WI 呈等信号(10 侧)或稍低信号(2侧),T2WI 呈等信号(5 侧)或稍高信号(7 侧)。其中信号均匀11 侧,不均匀1 侧。增强扫描病灶呈轻中度强化(图2a~2e)。

2.2.3 病变周围结构受累 9 例(16 侧)中,邻近骨质受压变形2 侧,面部软组织受累2 侧,鼻腔鼻窦受累1 侧,鼻咽部受累1 侧,腮腺受累1 侧(图2f)。

2.3 病理特点 9 例(16 侧)均为小B 细胞来源,瘤细胞较小,胞浆少,形态较一致(图2g),其中弥漫性9 侧(结节样区域<25%),结节性5 侧(结节样区域≥50%),混合性2 侧(25%≤结节样区域<50%)。免疫组化结果示16 侧病变主要表现为CD20+(16/16)、CD79a+(14/16)、PAX-5+(13/16)、Bcl-2+(16/16)。

图1 男,70 岁,CT 扫描示右眼内占位性病变,累及眶隔前区、肌锥外区、肌锥区、肌锥内区及泪腺区(白箭)图1a CT 平扫呈均匀等密度 图1b 增强扫描示病灶呈中度均匀强化 图2 女,51 岁,MRI 扫描示双眼占位性病变,累及眶隔前区、肌锥外区、肌锥区、肌锥内区及泪腺区,呈铸型生长(白箭),邻近骨质受压变形 图2a 横断位T1WI 示病灶呈均匀等信号 图2b,2c 横断位及冠状位T2WI 压脂像呈稍高信号 图2d,2e 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均匀强化 图2f 病灶同时累及鼻咽、双侧腮腺及颊部(白箭)图2g 术后病灶病理学检查示片状弥漫分布的瘤组织,瘤细胞较小,胞浆少,核圆、卵圆形,部分区域见滤泡形成(HE×400)

3 讨论

眼眶淋巴瘤约占所有眼眶占位性病变的10%,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其中,眼眶MALT 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3],且发病率逐年升高[4-6]。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但男女发病比例在各项研究[7-10]中并不一致,本研究中男女比例为1.25∶1。尽管多数文献[8,11]报道该病以单侧发病为主,但仍有少部分双侧发病[12],而本研究以双侧发病为主(77.8%,7/9),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患者就诊时多为晚期有关。

3.1 眼眶MALT 淋巴瘤好发部位 眼部淋巴样组织位于眼睑、结膜固有层和泪腺腺泡,而眶内无或少有淋巴细胞,因此上述区域是眼眶淋巴瘤最常累及的部位。陈磊等[13]研究认为眼眶MALT 淋巴瘤最常累及眼前区域,随后依次为肌锥内区、肌锥外区及泪腺区。许晓泉等[14]研究显示眼眶MALT 淋巴瘤同时累及肌锥内外最常见,其次分别为肌锥外、肌锥内。Park 等[11]研究显示,眼眶MALT 淋巴瘤主要发生于结膜(64.2%),其次为眼睑(22.4%)、球后(9.0%)及泪腺(4.5%)。本研究累及眶隔前区68.7%(11/16),其次为泪腺区75.0%(12/16)及肌锥外区75.0%(12/16),与上述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除样本量较小外,可能与对病灶位置的分区定位方法不同有关。

3.2 眼眶MALT 淋巴瘤影像表现 眼眶MALT 淋巴瘤肿瘤细胞较小,胞浆少,排列较密集,细胞间质少,因此在CT 上,病灶主要呈稍高或等密度,少有坏死、出血或囊变。MRI 信号均匀,与同层脑灰质相比,T1WI 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 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均匀强化[3,13-16]。眼眶MALT淋巴瘤可沿眼眶脂肪间隙蔓延而表现为铸型生长,并有系统性淋巴瘤易转移的特点,使病变在浸润性侵犯眼眶结构的同时也可累及眶周组织和远处结构。本研究1 例同时侵犯鼻咽部、双侧腮腺区及颊部,2 例病灶压迫邻近骨质使其变形、未见骨质破坏。免疫组化显示病灶主要表现为CD20+、CD79a+、PAX-5+、Bcl-2+,这与大部分文献[17-19]报道相一致。

3.3 鉴别诊断 眼眶MALT 淋巴瘤主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炎性假瘤。炎性假瘤通常发生发展较快,可伴发疼痛、复视及结膜充血水肿等临床表现,对激素治疗敏感;而MALT 淋巴瘤缺乏特异性临床征象,一般采取化疗。炎性假瘤多单侧发病,最常累及肌锥,这与MALT 淋巴瘤最常累及结膜、眼睑及泪腺不同。增强扫描后炎性假瘤可见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一般较MALT 淋巴瘤高,以此可相互鉴别。②泪腺肿瘤。较小的泪腺肿瘤常局限于泪腺区,一般不累及眼外肌或向肌锥内侵犯。而MALT 淋巴瘤多同时累及多个区域。较大的泪腺恶性肿瘤信号多不均匀,可伴邻近骨质破坏,而MALT 淋巴瘤多信号均匀,通常不引起周围骨质结构改变。③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症。由于两者在病理学上相互交叉,因此影像检查很难区分,主要依靠免疫组化结果相鉴别。④转移瘤。转移瘤与MALT 淋巴瘤均可同时累及眼眶各个分区,但前者一般有相关原发肿瘤病史,病灶多不规则并呈多灶性,密度或信号相对MALT 淋巴瘤更不均匀,并可伴骨质破坏。

综上所述,眼眶MALT 淋巴瘤好发于眶隔前区、泪腺区及肌锥外区,多累及双侧,沿眼眶间隙呈铸型生长,对周围组织结构侵犯、破坏少见;主要表现为CT 等或稍高密度,MRI 等或略低T1WI、略高T2WI 信号,密度或信号多均匀,钙化、出血及囊变较少见,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MRI 在对病灶部位、累及范围的显示方面比CT 更准确,而CT 在观察病灶对周围骨质结构的累及情况上更有优势,两者结合可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准确率。

猜你喜欢
泪腺眼眶淋巴瘤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切开重睑并眶缘骨孔固定泪腺的术式探讨
为什么眼泪流不完?
当心! 淋巴瘤会伪装
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对泪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想要醒得快?早起揉揉眼眶
肿瘤专家眼中的癌症治疗
眼科疾病中的“狠”角色——眼眶病
泪腺脱垂复位固定联合重睑成形术38例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