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颈胸部横纹肌肉瘤的CT 表现及病理分析

2019-12-06 08:19辛增文闫成功隋海晶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片状肉瘤胸部

辛增文,闫成功,隋海晶

(1.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00;2.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上海 201200)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是一种从间充质向横纹肌方向分化的恶性肿瘤,占儿童恶性肿瘤的4.5%[1-2]。RMS 好发于头颈部、泌尿生殖系统及四肢软组织,生长迅速,局部浸润,转移早且广泛,恶性程度高[3]。笔者对7 例颈胸部RMS 患儿的病理类型和CT 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及浦东新区人民医院2016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 例颈胸部RMS 患儿,其中男4 例,女3 例,男女比例1.33∶1;年龄11 个月~13 岁,平均(5.1±2.3)岁。临床表现为患侧颈部肿胀、胸壁或腋下包块,伴或不伴疼痛,反复低热等。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联影16 层MSCT 机,患儿取仰卧位,头先进,不能配合的幼儿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镇静,剂量0.5 mL/kg 体质量。扫描参数:120 kV,80~100 mA,层厚5 mm,层距5 mm,螺距1,扫描范围为下颌角至膈肌下方,肿块位置增加3 mm 薄层扫描,扫描范围尽量扩大以保证病变完整显示。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团注,剂量1.5~2 mL/kg 体质量,流率1.5~3 mL/s,注射后20~30、50~60 及90~120 s 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1.3 图像分析 由2 名10 年以上诊断经验的医师采用盲法阅片,分别观察肿块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及CT 图像特点,观察是否有周围脏器、骨质浸润、远处转移,以及胸腔积液等。意见不一致时经协商达成统一意见。

2 结果

7 例均为单发,位于右颈部3 例,左颈部2 例(图1),右胸腔(图2)及左胸壁各1 例;肿块大小3.2 cm×4.5 cm×6.7 cm~10.0 cm×12.4 cm×16.8 cm;3 例呈团块状,2 例呈卵圆形,2 例形态不规则;6 例边界清晰,1 例边界模糊。CT 平扫4 例密度较均匀,稍低于同层面肌肉密度(图2a),2 例呈不均匀等低密度,内部伴条片状或不规则液化坏死(图1a),1 例伴斑片状出血而呈等高密度,7 例均未见脂肪成分及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图1b,2b,2d),其中3 例可见增粗迂曲血管穿行,静脉期肿块呈持续片絮状、团片状及斑马纹状强化(图1c,2c),延迟期强化减弱。1 例伴下颌骨轻微溶骨性破坏,1例侵犯喉咽,1 例伴腋窝淋巴结转移(图1d)。

术后病理证实4 例为胚胎性RMS,均为葡萄簇状亚型,发病年龄11 个月~5 岁;3 例为腺泡状RMS,发病年龄6~13 岁。肿块大体呈烂鱼肉状,质地不均,光镜下肿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或梭形,排列疏密不均。胞质红染或红色胞,核仁明显,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Myogenin(+)6 例,MyoD1(+)6 例,Des(+)2 例,SMA(+)1 例,CD56(+)1 例,CD99(+)1 例。

图1 男,9 岁,横纹肌肉瘤(RMS)图1a 平扫左颈部见卵圆形等低密度肿块,内部伴条片状液化坏死,边界清晰 图1b 动脉期不均匀强化,内部可见粗大血管 图1c 静脉期呈持续团块状强化,左侧喉咽受侵增厚 图1d 动脉期肿块前方伴肿大淋巴结影,强化不均匀,边界不光滑 图2 男,4 岁,RMS 图2a 平扫右胸腔见团块状稍低密度肿块,边界较清晰 图2b 动脉期不均匀强化,内部伴较粗大血管 图2c静脉期呈持续斑马纹状强化 图2d 动脉期冠状位显示肿块巨大,相邻肺组织受压不张(长箭),纵隔受压左移

3 讨论

3.1 病理类型及临床特点 RMS 起源于胚胎期原始间充质,是发病率较高的间叶源性恶性肿瘤。2~6岁和10~18 岁为2 个发病高峰,男女比例约1.2∶1,其中65%<11 岁,且年龄越小,预后越差[4]。2002 年,WHO 软组织和骨肿瘤分类中将RMS 分为胚胎性、腺泡状、多形性3 个亚型[5]。2013 年版WHO 新分类中增加了硬化型RMS,并将梭形细胞型RMS 从胚胎亚型中分离出来,与硬化型RMS 归为一类,称为梭形细胞和(或)硬化型RMS。胚胎性RMS 好发于出生后及儿童期,成人罕见,而腺泡状RMS 好发于较大儿童及成人。RMS 可发生于儿童的任何部位,胚胎性RMS 好发于头颈部和泌尿系统,腺泡状RMS 好发于大龄儿童的躯干和四肢,多形性RMS 以中老年男性深部肌肉多见,梭形细胞和(或)硬化型RMS 则好发于腹膜后及睾丸旁[6-8]。本组男女比例1.33∶1,病理证实胚胎性4 例,年龄11 个月~5 岁;腺泡状3例,年龄6~13 岁,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相符。儿童颈胸部RMS 早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患儿多因颈部和(或)胸部触及无痛性包块就诊,当肿块合并感染或出血时可表现为持续性钝痛。

3.2 CT 特点 ①大小及形态:相对于胸腔内肿块,颈胸部皮下肿块一般发现时瘤体较小,与病灶好发于体表而易被发现有关。肿块多呈团块状、卵圆形或不规则状,边缘多较清晰。②密度:CT 平扫呈低于肌肉的均匀稍低或不均匀等低密度,伴出血和液化坏死时则为高低混杂密度,形态不规则。肿块内部一般不伴脂肪成分及钙化,本组7 例均未见脂肪及钙化成分,与报道[9-10]相符。③强化方式:增强扫描动脉期瘤体实性部分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强化程度高于肌肉但低于周围血管,瘤体内部有时可见增粗迂曲的血管穿行,实性部分光镜下为肿瘤细胞排列较密集部分。本组3 例动脉期瘤体内可见增粗血管影,静脉期呈团片状、片絮状或斑马纹状强化,可能为肌源性肿瘤的特征性表现,可提示性诊断,而无强化区域则为黏液样变性、坏死部分。④与周围组织关系:儿童颈部胸RMS 常侵犯邻近组织,表现为周围软组织肿胀,脂肪层密度增高。发生于胸腔者表现为周围肺组织受压不张、局部浸润,纵隔向对侧移位等占位效应。但对邻近骨质结构的侵犯却并不常见,骨破坏更多见于瘤体巨大或位置较深时,可对邻近骨质产生包绕和破坏,以局部轻微溶骨性破坏为主,未见瘤骨及骨膜反应。这一特征可与伴明显骨破坏为特征的一些肿瘤相鉴别。⑤转移及合并症:本组仅1 例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边界欠清,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但此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本组未见肺内转移及胸腔积液,与其他文献报道不符,可能与样本较小有关。

3.3 鉴别诊断 影像学诊断上,儿童颈胸部RMS 需与淋巴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等相鉴别:①淋巴瘤,为乏血供肿瘤,常由多个肿大淋巴结互相融合而成,肿瘤供血血管少且细胞排列致密。因此,淋巴瘤很少发生液化坏死,CT 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等较均匀强化。②平滑肌肉瘤,儿童少见,肿块边界多不清晰,更易侵犯周围血管等其他组织。增强扫描呈渐进式强化,延迟期亦强化明显。③神经母细胞瘤,虽是儿童发病率居第3 位的恶性肿瘤,但很少原发于颈胸部,多为颈胸部转移[11]。肿瘤形态不规则,瘤体内部多伴斑片状或沙砾样钙化,侵犯骨质时常见特征性针状骨膜反应,可与RMS 相鉴别。④脂肪肉瘤,更易侵犯邻近骨骼,骨质破坏程度更显著,肿块内部可见不同比例脂肪成分,鉴别不难。

综上所述,儿童颈胸部RMS 的CT 表现反映了其病理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其密度均低于肌肉软组织,可伴出血及液化坏死,脂肪及钙化成分罕见,肿瘤边界多较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常见血管穿行,静脉期呈不均匀团片状、片絮状及斑马纹状强化,骨质破坏以程度较轻的溶骨性破坏为主。根据以上CT 表现,结合发病年龄、部位,有助于对胸部RMS 的正确诊断。

猜你喜欢
片状肉瘤胸部
体检要不要拍胸部X 线片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放疗中CT管电流值对放疗胸部患者勾画靶区的影响
片状变燃速发射药燃烧性能的数值计算
片状电阻器开短路失效模式浅析
脂肪肉瘤,早发现才可能有好预后
避开这些毁胸坏习
有机物凝胶—助熔剂法制备片状钡铁氧体
肺尤文肉瘤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