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广州人行过街天桥无障碍通行能力分析

2019-12-06 01:51黄铁兰柯锦灿
智能城市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东站盲道人行

黄铁兰 刘 敏 柯锦灿 林 露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关键字:人行过街天桥;无障碍;GIS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不断膨胀,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也持续上升,如何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贯彻“无障碍设计”这一全新的市政设施建筑设计理念,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构建平等、和谐的社会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1]。

人行过街天桥是现代化都市中协助行人穿过道路的一种建筑,修建过街天桥可以使穿越道路的行人和道路上的车辆实现完全的分离,保证交通的通畅和行人的安全。而人行天桥无障碍通行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有障碍人群对人行天桥的使用效率,体现了社会对有障碍人群的关怀[2-3]。国内有很多学者都开展了对人行过街天桥无障碍设施的研究,比较了国内外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标准和应用情况,为本文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4-10]。

本文基于GIS和遥感技术,通过文献调研、网络调查、实地调查、统计分析、改造建议、撰写报告等流程,对广州市人行过街天桥的无障碍通行设施进行调研,统计人行过街天桥的分布情况、无障碍通行设施的主要类型、相关技术参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人行过街天桥无障碍设施的优化设计方案,为建设美丽广州和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提供技术支撑。

1 广州有障碍人群情况

广州市是中国南部的中心城市,2017年底人口已经达到1 449.84万,老年、残障人士、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的数量也非常庞大。具体情况如下:

(1)残疾人口情况: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广州市残疾人比率为5.26%,残疾总人口为52.12万人。

(2)老年人口情况:截至2016年底,广州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54.6万,其中,16%是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达到17.8%,预计今后一段时期还将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20年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85万人。很多老人都需要借助轮椅出行。

(3)婴幼儿情况:广州市2016、2017、2018年的常住人口的婴儿出生数达到22.3、23.5、21.5万人,3岁以下需要推行婴儿车出行的婴幼儿达到67.3万人。

(4)其他人群:在广州市的汽车站、火车站等交通枢纽附近,每天有大量拖行李箱的人群,需要借助人行过街天桥出行;还有很多拖着小拖车、推着自行车出行的人群。

2 广州市人行过街天桥无障碍通行能力分析

2.1 广州人行过街天桥分布情况调查

由于广州市的范围较大,天桥数量很多,因此选择商业最为发达、人口最为密集的天河区,调查天桥的分布情况。经过调查,天河区共有天桥92座(图1)。广州的人行过街天桥,主要有纯坡道型、台阶型、坡道台阶组合型,其中大部分为坡道台阶组合型。

图1 广州市天河区人行过街天桥分布图

2.2 典型天桥无障碍通行能力调查

2.2.1 样本选取

根据广州市的城市交通及规划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行过街天桥进行现场调查及分析,选取对象主要考虑重要商圈、学校、交通枢纽等人流量特别大的地方,样本选取如表1所示。

表1 天桥样本

2.2.2 人行天桥无障碍通行能力现状调查

根据2012年公布的《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中第4.4条的规定,人行过街天桥无障碍设计的范围包括:盲道、坡道与无障碍电梯、扶手、三角区等。根据以上规定所明确的范围,参考有关研究的经验,对选取的人行过街天桥的坡道、盲道等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存在很多问题,现以东站汽车客运站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东站汽车客运站人行天桥位于瘦狗岭路(图2、图3),附近有东站汽车客运站、广州火车东站、东站汽车客运站公交站、地铁广州东站、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林和干休所、永旺超市等主要地标,主要需求人群为旅客、学生、上班族、病人、老人、婴幼儿等,上下班高峰期人流量巨大。

图2 东站汽车客运站天桥平面图

图3 东站汽车客运站天桥遥感影像图

现场调查发现,其无障碍设施情况如下:

(1)盲道:在通往天桥梯道的入口处没有提示盲道,桥面上没有铺设盲道(图4、图5)。

图4 梯道入口处没有盲道

图5 桥面没有盲道

(2)梯道、坡道与无障碍电梯:梯道宽度较窄,只有1.8 m,人流较大时显得拥挤;坡道宽度太窄,只有39 cm,不能满足轮椅、婴儿车的推行,不能满足行李箱拖行,未设置无障碍电梯(图6、图7)。

图6 梯道较窄,拥挤

图7 坡道较窄

(3)栏杆与扶手:栏杆过高,没有双扶手,起始处没有延伸(图8)。

(4)标示和引导系统:栏杆起始处无盲文提示,天桥周边也没有任何的无障碍标示和引导系统。

(5)三角区:天桥的栏杆下方的三角区域没有防护栏杆,容易撞到发生危险(图9)。

图8 栏杆过高,没有双扶手

图9 三角区没有防护

2.3 广州市人行过街天桥无障碍设施通行能力分析

通过样本调研发现,广州市人行过街天桥无障碍设施在设计、建设、维护和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总体无障碍通行能力严重不足。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典型天桥无障碍通行能力分析

3 广州人行过街天桥无障碍通行能力不足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

研究发现,广州市现有的人行过街天桥无障碍通行能力普遍不足,大部分都不能满足有障碍人群的通行需求。与其他城市类似[5-10],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认知问题:广州的人行过街天桥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公众意识比较淡薄,社会对有障碍人群的关心不够;部分设计师对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认知程度较低,没有深入学习先进的无障碍设计理念;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2)规划设计问题:广州的人行过街天桥无障碍设施规划和设计相对滞后,缺乏系统性。

(3)建设实施问题:广州的人行过街天桥无障碍设施建设没有形成系统,建设不规范的问题大量存在、实用性较差,既有人行过街无障碍设施改造进度比较缓慢。

(4)管理使用问题:广州的人行过街天桥无障碍设施没有严格的监督管理部门,既有无障碍设施的管养工作薄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占用。

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合理规划无障碍设施:人行过街天桥无障碍设施在建设前,应仔细观察周围的建筑及设施情况、道路的性质及交通流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以人为本,加设无障碍直梯、自动扶梯、坡道等,应视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可与周围公共建筑相连接。(2)精心设计无障碍设施:人行过街天桥无障碍设施的设计,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无障碍设计规范来执行,既要考虑到普通人的需求,要照顾到老人、残疾人及儿童的使用。同时,在设计上应同时考虑本地的气候条件、城市景观的要求,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3)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地方法规和标准:建设和完善地方法规和标准,加强对人行过街设计的规范性指导,加强维护管理监管力度。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广州市人行过街天桥无障碍通行能力严重不足,包括盲道缺失、梯道、坡道与无障碍电梯存在缺陷,栏杆与扶手设置不合理,标示和引导系统缺失,三角区缺乏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分析发现,广州市人行过街天桥无障碍通行设施的社会认知、规划设计、建设实施、管理使用问题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因此,需要从合理规划、精心设计、完善相关地方法规和标准等方面加以改进。

猜你喜欢
东站盲道人行
一人行
摄影作品选登
“盲道十八弯”之忧
盲道
“济南新东站”呼之欲出
杭州东站启用全国首个高铁应急指挥中心
踏莎行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山区旅游大跨人行索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请为盲人留出一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