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教育思想及实践浅析

2019-12-06 06:22何宁
商情 2019年48期
关键词:朱熹

何宁

【摘要】朱熹创建了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毕生著书立说,并以书院为载体身体力行进行教育实践,为我国封建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朱熹 理学思想 书院教育

朱熹(1130-1200),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理学学说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古代自孔孟以来最为知名的儒学大师。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系统全面,自成一家,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他从事教育活动大约五十年,在他之后元、明、清六七百年,朱熹的哲学思想一直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占据封建意识形态的主流。他作为大教育家,提倡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编撰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并探索以书院为载体的教育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后期教育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朱熹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朱熹是我国封建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理学学说的集大成者。古代的理学是指宋朝以后的新儒学,又称道学,由北宋儒学家周敦颐始创,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发展,至南宋朱熹得以完善而建立的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朱熹认为,人既有“天命之性”,其来源于“太极之理”,属于"绝对的善;人也有"气质之性,其来源于“后期之欲”,但是“清浊可分”。因此,对于人的教育,首先应着重于“气质之性",通过“居敬”、“穷理”等方式来改变气质,以“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以理学学说为指导,朱熹形成了广博丰富、深奥精微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其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精辟论述。在总结前人先进经验和个人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朱熹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认为一个人的教育可以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基本阶段。在"小学"阶段,对于人(儿童)的早期培养和教育主要应着眼于培养“圣贤坯璞”,也就是雕琢璞玉,因为在朱熹看来,此时如果不能正确对人进行早期教育,那么等到其长大后就有可能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情来。“小学”阶段培养人的具体方式是“学其事”,就是指从小到穿衣戴帽的规矩,大到尊敬长辈的做法,都是需要重点注意培养的地方。为此,在教育方式上,朱熹主张通过日常的生活习惯和具体的行事规矩,以生动的、形象的、能够激发起人的兴趣的各种途径,使他们逐渐树立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相对而言,在“大学”阶段,对于人(青年)的培养和教育主要应着眼于“复天理,灭人欲”,也就是“使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得朝廷之用。“因为在朱熹看来,此时如果不能等正确对人进行教育,那么等到将来是就不能为国家所方使用。“大学”阶段培养人的具体方式是“加光饰”,就是重点在于“教理”,探究和追寻“事物之所以然”,通過个人自学或相互交流的不同形式,实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至高境界。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独到见解,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为人才教育与培养增添了鲜活生动的丰富内容。

二、编撰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著作

为了推广自己的教育思想,朱熹在讲学之余,还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撰写了教育著作和很多的教育材料,推广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思想和经验。他亲自编撰了儿童启蒙教育的很多教材,如《小学》、 《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易学启蒙》、《训蒙诗》等,首创了《须知》、《学则》等规则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他的《任重》诗“气无强弱志为先,努力便行休放肩。捱得一番难境界,便添脊骨一番坚”,让儿童读着简单易懂,朗朗上口,适应了儿童的教育特点,使儿童在背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学》教材是朱熹和弟子合著,全书按照内篇、外篇的结构共分为六卷,内篇分为立教、明伦、敬身和鉴古,外篇分为嘉言和善行。全书围绕立教、明伦和敬身三个纲目进行论述,阐述了圣人先贤的言辞行为、忠君守节、修身自律等以故事、格言、训诫等形式编撰出来,集中反映了儒家所主张的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和朋友之信等道德约束和行为规范,但并不主张儿童此时即可理解,只需要有礼仪的熏陶,自然会形成儒家主张的道德境界。如 《小学》诗“洒扫庭堂职足供,步趋唯诺饰仪容。是中有理今休问,教谨端详体立功”。《小学》中主要是关于修身的学问,后期逐步完善并 成为儿童时期学习教材的统一,推广了朱熹的教育思想,他还根据自己的理学思想,对《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作了新的注释,编成了《四书集注》一书,此书影响深远,并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和重要教材,使儒家思想成为宋、元、明、清时期近七 百年的主流思想。《四书集注》花费了朱熹毕生精力,直至逝世前一天仍在修改此书。朱熹认为,自汉朝至唐代,儒家的经典经学注意了背诵记忆,但没有很好继承儒家的道统,因此有必要重新围绕儒家核心思想编撰和注解四书,以备后学者入门学习儒家经典,达到诵读和领悟经典的至高境界。《四书集注》包含了《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这四本儒家经典典籍的注解,和《小学》教科书一样,成为后来宋、元、明、清四代儒家正统的教学教材。

三、开展书院形式的教育实践

除了倡导以理学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编撰教育著作,推广理学思想等,朱熹还致力于开展书院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先后主持了白鹿洞书院、武夷书院、岳麓书院等讲学活动,推行理学传播,倡导教育实践。

南宋淳熙五年(1178),朱出任“知南康军”,在唐代庐山李渤隐居的白鹿国学的旧址处,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并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白鹿洞书院教条》。朱熹在这项书院规定中,集中体现了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家经典教育思想,也形成了南宋之后中国封建社会书院七百年办学的基本样式和效仿楷模,并且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之一。自从朱熹重修白鹿洞书院之后,“一时文风土习之盛济济焉,彬彬焉”,使其声名鹊起,名扬天下,并与吉安的白鹭洲书院、铅山的鹅湖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也与衡阳石鼓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应天书院,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

南宋淳熙八年(1181),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武夷书院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创办的目的在于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オ。在这里,朱熹呕心沥血完成了他的重要代表作——《四书集注》,并以此作为教材进行了扎实而深厚的教育实践,从而推起儒学新的复兴运动,重新树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华民族思维观念中的正统地位。

南宋绍熙四年(1193),朱熹任官于湖南,但他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了著名的岳麓书院,并使之与白鹿洞书院一样,成为其讲学授教、传播理学的重要场所。据说当年朱熹在岳麓书院会讲的时候,盛况相当空前,从全国各地赶来听讲的人数多达数千之众,就连院落旁边池塘里的水都被喝干了,这也是朱熹教育思想名声之大和影响之深的一个见证。

朱熹之所以重视书院教育,原因有三:第一是为了弘扬儒学和发展理学思想。由于朱熹在教育上深受父亲朱松、岳父刘勉之和李侗等人的影响.终身推崇孔孟之道,并将孔孟之道和体现儒家精髓的“理学”的发扬和推广视为自身的责任和擔当。况且,自孔夫子始,办学兴教是我国古代仕途失意的儒生继承的良好传统。第二是当时教育问题突出,官学衰落,科举腐败,官方的教育体系无法实现培育 儒家文化,造就国家人才的目的,朱熹立志通过自己创办书院,达到按照自己的理想信念立学育人的目的,这与儒家的“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第三是为了与当时流行的佛道和反对学派相抗衡。宋代佛道盛行,传统儒学在思想上的独尊地位遭受削弱,朱熹大力提倡书院教育并身体力行,对抗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同时,儒家内部也学派分立,陆九渊主张的“发明本心” 等主观唯心主义与理学有很多学术争议,通过书院文化提供的平台,朱熹可以与反对派辩论,并传播自己崇尚的理学思想,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婷,朱熹教育思想研究,剑南文学,2012(9).

[2]周永健,论朱熹《家礼》的社会教化功能,兰台世界,2011(8).

[3]王国银,论朱熹的书院理念,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3).

[4]谢水华,朱熹与南宋书院.上饶师专学报.1996(5).

[5]庞桥,朱熹教育哲学思想浅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猜你喜欢
朱熹
朱熹“撤广告”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春日
朱熹“撤广告”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是个吝啬鬼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熹待客吃小米粥
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
朱熹治足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