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问题研究

2019-12-08 18:41李淑平牛娟娟张央央中原工学院
营销界 2019年34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财政

■李淑平 牛娟娟 张央央(中原工学院)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以及重点,把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作为新时期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贫困现象广泛存在,截至到2018年底,全省仍有农村贫困人口104.3万,国定贫困县14个,贫困村1221个,其中省定深度贫困县4个,深度贫困村1075个,由于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以及复杂性,财政扶贫资金在管理中存在一系列问题,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受到影响,加强对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分析和研究扶贫资金分配、使用、监管等环节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更具针对性地提出有关改善和优化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河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不足

2017年下达我省的中央财政扶贫资金406823万元,省级财政扶贫资金183574万元,总计590397万元,2018年我省的财政扶贫资金总计619716万元,到2019年,我省的财政扶贫资金总数达到了720577万元,资金增长率从2018年的5%到2019年的16%,截止2018年底,全省贫困率将至1.21%,资金划拨方式不断优化,扶贫项目逐步精准,我省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我省既是人口大省又是农业大省,财政扶贫资金虽然有所增加但相较于我省的扶贫需求仍然不足,目前河南7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大别山、伏牛山、太行深山区、黄河滩区“三山一滩”地区,贫困人口基数大,尤其是深度贫困人口比重较大,环境复杂、扶贫难度加大,贫困群众脱贫期盼与需求与实际投入差距明显。

(二)扶贫资金传递系统有待优化

为了严格把控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监管,扶贫资金的传递过程涉及不同的政府部门,先是由中央财政到地方政府,再由各级地方政府层层下放,中间传递渠道越多资金的传递速度就越缓慢,从而影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传递渠道越长资金渗漏现象也就越严重。另外,资金传递渠道越长,涉及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越多,手续也会更加复杂,无形中增加扶贫资金的管理成本,扩大扶贫资金的渗漏。

(三)扶贫项目设计不科学,资金使用不规范

近年来,我省把产业扶贫作为重点,扶贫项目存在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各级地方政府,没有充分考虑地域间的差异性,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扶贫项目,存在“一刀切”的状况,容易造成扶贫资金的无效使用。另外,贫困县政府一般都存在财政紧张问题,政府当局为了提升政绩有可能把本该用在扶贫项目上的资金用在了能产生较高利润的工业产业上,财政扶贫资金并没有被切实用来解决贫困问题。

(四)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贫困帽子不愿摘

在宏观人文环境下,我省是一个人情社会,村委干部成员大多世代生活在本地区,与本地的老百姓有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在开展扶贫工作的时候,亲朋好友脉络圈成了识别贫困户的重要依据,存在不少“关系扶贫”现象,经常有农户一旦被列为帮扶对象,年年可以取得政府的扶贫资金,造成扶贫资金的浪费,而且一旦被评为贫困,相应的优惠政策就会接踵而来,容易滋生懒惰的思想,既不利于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效用,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二、河南省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总量不足

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战略支撑,是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基石,直接决定着扶贫工作的成效。西部地区是我国重点扶贫开发地区,分配给我省的扶贫资金数量有限,作为农业大省,我省自身财力有限,贫困人口众多,因而扶贫资金的供给远远低于扶贫资金的实际需求,财政扶贫资金的供应不足,会直接影响扶贫工作的实施效果。

(二)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

国家重点关注西部地区,对我省的扶贫资金支持相对有限,分级分层管理制度下,项目制和科层制容易产生目标冲突,造成扶贫资金的无形消耗,上级政府发包式扶贫,下级政府打包式扶贫,基层层面被动式扶贫,影响有限财政扶贫资金的效用,资金管理层级过多,委托代理情况复杂,存在管理机构内部机制损耗。监管机制不完善,在选择扶贫项目和扶贫对象时,人的主观意识占较大比重,不能合理使用财政扶贫资金也未能实现精准扶贫,造成扶贫资金的浪费。

(三)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趋利是人的本性,当不同的机构之间发生目标冲突时,人们更倾向于做出有利于自身的选择,造成财政资金的无形消耗。在扶贫工作中,人是重要的因素,现阶段我省扶贫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存在不少关系扶贫和盲目扶贫现象,直接影响我省的扶贫效果。此外,扶贫对象素质不高,不能正确使用扶贫资金,不少扶贫对象不思进取坐等扶贫资金,形成懒惰思想,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解决贫困问题。

三、加强河南省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的措施

(一)引导非政府资金投入,调整地方配套比例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袤,分配给我省的财政扶贫资金相对有限,应通过一系列政策优惠措施扩宽扶贫资金的来源渠道,鼓励和引导非财政资金向贫困地区流转,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改善我省的贫困状况。针对贫困地方无法提供规定比例的配套资金问题,中央政府应根据贫困地区实力不同,设置不同的配套比例,进行分级分档管理,针对一些人口众多的重点贫困县,应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降低地方财政配套比例,帮助这些地区稳步脱贫致富。

(二)优化资金传递过程,提高业务人员素质

我省扶贫开发系统庞大,委托代理关系复杂,应精简整个管理系统,降低资金运营成本。如果采取省级政府集中支付,将扶贫资金直接投入项目本身,可以避免部分不必要程序,进而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在财政资金运作过程中,工作人员承担着比较重要的角色,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善待每一份财政扶贫资金,使财政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用。

(三)精准定位扶贫目标,科学设计扶贫项目

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地域广袤、人口众多,不同地区贫困根源不一致,应结合各地区的真实情况和切实需要去设计相应的扶贫项目,比如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因地制宜,建立一些种植养殖项目,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能动性,促使贫困人口向劳动力转化,最终实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与此同时,加强对贫困人口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业务水平,使贫困人口真正掌握种植养殖技术,实现增收致富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育扶贫,提升贫困人口造血能力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代际传递,造成区域性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地区产业发展不足和知识修养的缺乏,实施教育脱贫可以跳出贫困怪圈。教育公平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应大力发展乡村教育,特别是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有效解决农村孩子入学难问题,增加贫困地区教育机构数量,特别是义务教育机构数量,使每个适龄儿童都能够有机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乡村教师队伍,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孩子们受到正规教育,进而提升贫困人口的造血能力,改善贫穷落后的现状。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只有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才能切断贫穷的代际传递,达到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河南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应大力实施创新型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模式,提升资金的瞄准度,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非财政资金进入农村,建立各利益相关者共赢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激励贫困人口积极参与,持续加大教育扶贫投入力度和覆盖面,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创新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强化对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促使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河南如期打赢扶贫攻坚战。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财政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