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现音乐大众化路径的探讨

2019-12-08 19:02/李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大众化大众音乐

文 /李 萍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始终没有中断、连续近五千年且一直发展至今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华夏文明(中华文明)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同时也正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最伟大的贡献!就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而言,我们有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有从甲骨文开始而不断完善的独具特色的汉语言文字、有绚丽璀璨的文学艺术、有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四大发明、有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哲学宗教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主流的道德伦理系统!然而,自先秦以降的两千二百多年以来,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令人感到无比缺憾的却是我们的民族音乐没有发展到她所应有的高度,没有留存哪怕是一两部震古烁今的音乐巨制!

其实,早在五千年甚至更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有了较为完备的音乐系统,像《吕氏春秋﹒古乐》所载的葛天氏之乐,像古代文献中对尧舜古乐的记载,都说明了中国音乐的起源甚早,仅周朝见于记载的乐器就有近七十种,而见于《诗经》中的就有29种,这其中有21种打击乐器、6种吹奏乐器、两种弹弦乐器琴瑟。我们知道,周公在居摄辅佐成王的第六年“制礼作乐”,《诗经》的风、雅、颂都是配乐的,而且春秋时期的所谓的“六经”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是有《乐记》的!春秋时期周景王姬贵(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20年在位)问乐官伶州鸠十二律是什么?伶州鸠答曰:“律所以立均出度也。”然后介绍了: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吕,同时还历举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个阶名。(“均”为调性,是校音器,后来叫“准”。)(见《国语﹒周语下》)而伟大的德国音乐家、号称“西方近代音乐之父”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发表他的《十二平均律曲集》却是在两千多年后的1722年!(当然,当时的十二律吕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还是有一点差距的。)然而,中国古代的音乐未能以自己为中心独立发展,更多地依附于政治文化各领域,加之记谱系统纷杂、地域差距以及后来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得上古时期已显出繁盛状态的音乐殿堂轰然坍塌、无以为继!流传至今的《高山流水》、《十面埋伏》、《阳关三叠》等等作品其实多为后代人的编作,而且数量少得可怜,就是我们现在常常挂在嘴边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变成了传说!

民族音乐在传承和发展上的这种缺失,始终是中国文化发展成长的短板和遗憾,这就使得我们先贤所主导的“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也。”(《礼记·文王世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广要道》)等音乐的教化功能都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如今,在我们已经进入到新时代,正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前程之时,补足和发展民族音乐,使中华民族精神层面的建构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国文化的营养和内涵更丰富、更多彩,乃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的刻不容缓的历史担承和光荣使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之相伴随的就是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思想境界、艺术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丰富的、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了人们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音乐的大众化和大众音乐的高尚化、精品化即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音乐专业工作的核心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核心目标,我们必须去寻找最为坚实、可靠,最为便捷的实现路径,笔者积多年群众文化工作实践的经验以及孜孜以求的不懈探索,以为下面六条道路定是我们实现目标的必由之路。

其一,规划自幼儿园教育为起始至高中阶段全程的国家音乐教育纲要,并将音乐教育内容列入高考测试范围,强调音乐感化人、塑造人、与人心灵相通的重要作用。惟其如此,才能使得上千年以来民族文化的缺失有所裨益。

音乐教育必须是阶梯式循序渐进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突出识谱视唱教学,同时要从乐理到视唱、从欣赏到实践、从歌唱到器乐、从民乐到西洋音乐、从歌曲到戏剧到交响乐到流行音乐到说唱等等,借鉴欧洲音乐普及的成功经验,编制一整套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切实可行的教材,要全面、深入、科学、系统的将音乐教育提高到民族复兴的高度!

其二,加强音乐师资队伍的培养建设工作。要将大中专音乐院校的毕业生安排到基层工作,让他们既能作为音乐大众化普及教育的基本师资力量,同时也作为基层大众的一部分有生力量,努力做到大众音乐专业化,专业音乐大众化。

其三,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音乐活动厅(室),由区县文化馆定期辅导、培训各类音乐人才,制定一整套社区音乐活动厅(室)活动制度、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将这种活动纳入社区工作考核内容。文化馆还要结合市区(县)整体安排做出社区音乐活动比赛、展演。

音乐是最能彰显一个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也是最具大众性和群众基础的,结合地方戏曲、民歌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各样的文艺方式,实现民族音乐的振兴。

其四,高度重视大众传播媒介对于音乐大众化积极的推进作用。从某种角度讲,大众传播媒介就是音乐大众化成长和发展的双翼,大众传播媒介在音乐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出现了MP3、MP4、MP5以及高效能的音乐视频手机,这些高科技的传播媒介的出现推进了大众音乐在互联网的传播。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把自己喜欢的音乐复制粘贴传送到MP3、MP4、MP5以及手机上,使得音乐的传播走上了高速、便捷之路,同时,原来那些高雅的经典也可以随时播放,随心所欲地欣赏。可以说网络传播是速度最快的媒介。网络传播媒介可以满足人们对个性化、自主化的追求。而个性化、自主化的音乐追求恰恰是音乐大众化推进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其五,应重视和加强对大众音乐的理论研究和探索。音乐理论研究对音乐艺术实践具有引领、提升、指导和推广作用。因此,我们要注重对大众音乐的内容、形式以及审美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充分发挥大众音乐独有的社会效应,进而推动音乐大众化的全面演进。

其六,重视和发挥音乐的教化功能,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广泛开展各类音乐欣赏、讲解和提高活动。古人云:“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晋书·乐志》)音乐是人类有的精神食粮,优雅、美好的音乐作品既是陶冶人们情操、洗涤人们心灵的圣方良药,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优选之道。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认真读这一段话,这岂止是一篇儒家经典,简直就是一部精微浓缩的乐典!喜怒哀乐就是所谓的人的七情六欲的“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是“中”,是内在,是一种内在的旋律;“发而皆中节”,“节”是节点、节奏、音节,“中节”就是合律,就是外在的表现和内心的旋律产生了共鸣,是和声、和鸣。中节就是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和鸣和谐就是人类社会追求的至高境界。达到了“中和”的境界,那么就是社会和谐、发展、繁荣、昌盛的美丽梦想!

对于音乐的大众化,我们也要树立与时俱进的信念,我们要相信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需求也会有相应的提高,音乐大众化的概念势必成为一种普及的诉求,包括古典音乐(交响乐)在内的高雅音乐一定会成为我们这个新时代中国大众文化的“自助餐”!

猜你喜欢
大众化大众音乐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大众ID.4
上汽大众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音乐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