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展农村养老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9-12-09 20:09杨群兴
云南农业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养老农村服务

杨群兴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小哨 650031)

发展农村养老产业,鼓励城市老人到农村居家养老,以县域为基点建设农村养老新区,以美丽乡镇为依托,建设多种经济形式的敬老院,吸引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生活,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发挥余热。发展农村养老特色城镇建设,实现农村城市化,发展农村养老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生活,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解决城市人口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医护问题。城市老人在农村养老的生活消费是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源泉,且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根据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7-2022 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通用的老龄化标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2019 年4 月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官网发布《2019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简称《任务》),纵观《任务》全文可以发现,更少的落户限制、更好的公共服务、更完善的配套政策、更优化的城镇布局、更高质量的城市建设、更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是以快速城镇化为目标, 努力实现进城农民完全融入城市、转变为市民以提高城镇化率, 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进城农民更好地在城市安家落户。但是,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并非单一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应该是双向的、动态的,年轻的有志知识青年到城市,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农村青壮年向城市转移,给城市输入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和建设者, 能够缓解城市的“用工荒”问题。城市老人到新农村综合体休闲娱乐,健康养老,有利于城乡之间人、财、物的双向自由有序流动, 有利于打破城乡相互分割的壁垒, 统筹城乡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 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城市老龄人口向乡村转移,并非“逆城市化”,而是农村养老特色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农村城市化。

一、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有利于解决城市人口增多以及带来的交通、医护问题

当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活跃了城市的市场,刺激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的城市问题,如住房、城市交通、生活垃圾、医疗卫生等问题。首先,乡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增多,随之而来的是交通压力增大,市民出行在畅通程度和交通工具的舒适程度方面有所降低,同时对公共交通服务、公共秩序的维护提出更高要求。其次,乡村人口的涌入使得原有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再次,城市环境压力增大。城区排污系统的排污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将经受新的考验,市容市貌的维护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公共娱乐设施的保护监督力度也不得不提高。最后,是稳定问题。入城的乡村人口要解决自身的住房、就业、医疗、养老、失业保险、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特别在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的时候,容易引发盗窃、抢劫、斗殴等违法犯罪事件甚至群体性暴力事件。

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首先最直接作用是让城市的生存空间增大了。城市住房为子女工作留用,城市土地紧缺问题随之解决。城市交通为上班族让位,城市交通建设也不在是永远不能满足。其次是生活消费就近就地在农村,特别是食品,既便宜又新鲜,还减少了中间运输环节。再次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丰富了农村人口与生活。老人养老护理,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农村中年妇女就业。城市老人就地保健医疗,可提高县级医疗设施的利用效率,降低省、市大医院的医护压力,实现城乡医疗的动态平衡。

二、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随着城市建设与发展,环境污染,交通拥挤,食品安全等问题出现,城市生活特别是养老环境的吸引力大大减弱。相反,近10 年来,中国新农村的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农村己不再是脏乱差,而是村村公路通,家家卫生好。城乡差距大幅缩小,城乡往来便利。纯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了吸引城市老人往来居住的重要因素。总而言之,一是农村空气清新,噪音少,农村人情味足,环境和谐,心情好;二是锻炼身体空间大,吃的东西新鲜,少了许多的烦忧;三是没有城市的喧嚣,充分融入大自然,不会心烦气躁,有利于老人身心健康。前院赏花,后院种菜,吃着自己种的菜、自己养的鸡,既放心也安心,圆了城市老人的田园梦。自古衣锦还乡,叶落归根是中国老人的传统夙愿,一些城市退休的老人己经开始在乡村寻求休闲型的养老生活。

三、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城市退休人员在农村的生活消费是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源泉

城市老人向农村转移, 给农村带来稳定的、高端的消费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截至2017 年底,我国的人均月均养老金为2874 元,较高的省份能够达到4000 多元,较低的省份有2000元左右。按人均月均生活消费1000 元估算,如果有30%左右的60 岁以上的老龄人到农村养老生活,即5000 万人左右,那么就相当于每年国家财政向农村转移支付财政资金6000 亿元。根据国家卫健委日前发布的《2017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 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6 年的76.5 岁提高到76.7 岁。即城市退休老人在农村的生活时间平均在15 年以上,每位到农村养老的城市人对家乡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贡献在18万元以上。一个县级行政区只要有2 万左右的莘莘学子衣锦还乡,其每年的生活消费支出,就相当于当地收入2.4 亿元的财政支付转移资金,而且这部分资金的流入是可持续的、永恒的,将直接或间接地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源泉。

(二)城市退休人员能给新农村的发展带来新技术、新思想及新理念

我国自1977 年恢复高考至今42 年。1977 年冬天,570 万考生报考,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 万人;1978 年,610 万人报考,录取40.2 万人;1979 年,共有468.5 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了28.4 万人;1980 年高考共有333 万人报考,共录取28 万人;1981 年高考共有259 万人报考,共录取28 万人;1982 年,高考共有187 万人报考,共录取32 万人。这些年高考录取的莘莘学子都到了退休年龄或已退休,其中有不少是来自农村,衣锦还乡是他们美好的意愿和选择;而他们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城市老人在城市多年生活、工作积累的经验、技能和人脉资源带到农村, 能给农村注入全新的思维和理念, 有利于推进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另外, 一个城市老人一般联系着两个城市家庭, 将吸引大量的都市夕阳人群的子孙辈及亲戚朋友在节假日前来探望并留宿居住,既能有效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又能给农村带来丰富的城市现代元素, 实现城乡文化的互动与交融, 从而带动农民的观念更新和素质提升。

四、城市人到农村养老的方式选择

一位社会学专家这样理解养老与农村的碰撞:农村包围城市, 是未来养老市场最大的出路。农村完全有可能实现高质量的就地养老, 并接纳城市的养老人群,成长为中国最大的“养老院”。同时, 未来城市养老产业向郊区寻找出口是必然的趋势, 大城市养老行为将出现向郊区的移动。李松柏基于外业调研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城市老人选择乡村休闲养老目的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城市老人选择乡村休闲养老目的地受目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休闲养老配套设施、生活基础设施、管理服务和形象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城市人如何实现农村养老,或者说新农村建设如何吸引城市老人——这些稳定的高端消费群体,是县、乡镇经济发展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招商引资政策和环境是两大关键因素。就环境而言,新农村休闲健康养老新区和敬老院应该是自然环境优越、地理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往来方便、医疗保健设施完备、文化娱乐设施齐全、生活基础设施充分、绿色有机食品充裕等各方面适合城市老人休闲健康养老的乡镇或建设新区。就政策措施而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 号)的政策精神具体、明确、充分,认真学习领会贯彻国务院文件精神是县级人民政府必须做好的大事。就养老方式的选择,以城市老人自愿为原则,以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为条件,通过政府引导与指导,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农村居家养老

农村有父母、兄弟姐妹的退休者,可以自愿选择原出生地村镇居家养老。政府在居住房屋建设用地审批上给予规定面积标准的优惠审批手续,建设用地资金给予适当的减免优惠,以资鼓励。

(二)以县域为基点建设农村养老新区

县政府以招商引资形式,选择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区域建设养老新区,以适当的商品房面积销售给符合相应条件的城市退休知识分子和老干部居住养老。建设养老新区,吸引优秀退休人才为家乡新农村建设发挥余热。

(三)以美丽乡镇为依托建设多种经济形式的农村敬老院

利用农村土地资源、环境优势,对部分需要照顾的退休老人,建设多种形式及不同规格层次的敬老院。退休老人,包括农村无人照顾的老人,均可以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敬老院养老。农村敬老院建设既能充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解决城市用地紧缺和城市人口拥挤问题,还能降低退休老人的养老费用支出,可谓一举多得。

五、城市老人到农村养老的政策鼓励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5 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健全市场机制,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强化信用为核心、质量为保障、放权与监管并重的服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及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在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重点为经济困难失能(含失智)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托养服务。坚持公办养老机构公益属性,确定保障范围,其余床位允许向社会开放,研究制定收费指导标准,收益用于支持兜底保障对象的养老服务。探索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改制为国有养老服务企业。制定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细化评审标准和遴选规则,加强合同执行情况监管”。“确保到2022 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子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

《意见》指出:“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供地政策。举办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可凭登记机关发给的社会服务机构登记证书和其他法定材料申请划拨供地,自然资源、民政部门要积极协调落实划拨用地政策。鼓励各地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养老服务设施。存量商业服务用地等其他用地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允许按照适老化设计要求调整户均面积、租赁期限、车位配比及消防审验等土地和规划要求。”

《意见》指出:“推动解决养老服务机构融资问题。畅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综合运用多种工具,抓好支小再贷款等政策落实。对符合授信条件但暂时遇到经营困难的民办养老机构,要继续予以资金支持。切实解决养老服务机构融资过程中有关金融机构违规收取手续费、评估费、承诺费、资金管理费等问题,减少融资附加费用,降低融资成本。鼓励商业银行探索向产权明晰的民办养老机构发放资产(设施)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探索允许营利性养老机构以有偿取得的土地、设施等资产进行抵押融资。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市场化、规范化程度高的养老服务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商业保险机构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或参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运营,适度拓宽保险资金投资建设养老项目资金来源”。“民政部本级和地方各级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要加大倾斜力度,到2022 年要将不低于55%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

《意见》指出:“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业吸纳就业。结合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在基层特别是街道(乡镇)、社区(村)开发一批为老服务岗位,优先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

猜你喜欢
养老农村服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