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的对接与融合

2019-12-09 03:08徐秀娟郑元凯王前锋
宜宾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基层组织党组织机制

徐秀娟,郑元凯,王前锋

(1.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福建福州350100;2.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建福州350116)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宣传、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者的大任[1]。习近平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2]。高等院校作为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有力的顶层设计的领导力、资源整合的组织力、动员宣传的号召力和服务搭台的凝聚力,理应成为高校各项工作的政治核心和纽带。但在实践层面,高校党建在人才培养中的党建引领和政治保障功能并未完全凸显,在“三全育人”(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中的党团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也未充分发挥出来。根据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在工厂、商店、学校、机关、街道、合作社、农场、乡、镇、村、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设立的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三种组织形式,三种组织形式是根据党员的人数与工作要求来进行确定的,每种组织形式均要经过上级批准,党员大于100人的基层单位,可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其下设若干个总支部委员会或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于50人的基层单位,可设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其下设若干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于3人、小于50人的,可设立党的支部委员会。高校是基层组织的重要一类,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高校的基层组织人员包括三类委员会下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在理论研究层面,尽管目前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已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学理和实践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党建+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甚少,尚无相关论著,公开发行的论文中也仅有零星的少数几篇。

究其原因,部分高校党支部存在着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党政分离现象,党务系统只管党务知识培训、入党推优等环节,对高校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忽略,对专业办学特点和市场走向一知半解,对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等工作置身事外;部分高校虽有在二级机构成立党政联席会,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融合并不深入,缺少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和良好运转的运行机制;部分高校党委虽有“党建+人才培养”的意识,但因对基层组织工作检查督促不够,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够健全,致使其意识无法进一步落实到行动;部分高校党务人员、行政人员、辅导员等非专业教师虽有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来的想法,却囿于有限的知识储备而无从发力,难以作为。总之,高校党建在实际运行中,要么尚未形成主动围绕人才中心开展工作的思路,要么虽已经有意识地在做,但做得并不彻底,口号提的也不响亮。因此,有必要开展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对接与融合的专门研究。

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的“微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有效融合既有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又是实现高等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化的重要途径。文章按照现实解困、组织育人、意志落实的思路将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对接融合的目标分解,以系统理论和结构功能理论为依据,从机制构建的层面提出促进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的对接与融合的路径。

一、 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对接融合的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色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对接和有机融合,是实现高校党建工作新时代新发展的需要,也契合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要求,在认识论、价值观和方法论三个维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识论维度:适应新经济社会“扁平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前,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和校情的深刻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很大挑战。高校党建工作者认识到党组织原有的垂直型的组织架构,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经济新社会在组织结构上呈现的网络化、开放化和“扁平化”的趋势。高校需打破原有的封闭式的、条块分割化的、只顾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式的传统格局,构建一个上下、左右、纵横联动、横向推进的党建网络,形成党支部内、支部间、校内外组织和校企社等机构组织协调发展、共享资源、聚力人才培养的大党建格局,这样既可节约资源,又可提高工作效能。加强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对接融合为形成这样的大党建格局提供了契机,因为党建内外好比一个循环运转的系统,系统内外各要素既良性互动,又共同聚集于人才培养的中心。

(二)价值论维度:新型服务型政党建设的人本价值延伸

服务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功能,也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方式[3],不服务的党组织是没有任何凝聚力的[4]。但高校基层党组织如何才能提供有效服务,需要首先解决好服务抓手的问题。“坚持抓中心促党建,保证抓实党组织建设工作,凸显党组织的内在活力及其价值取向”[5],高校若脱离了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党建工作就会苍白无力,造成越抓越力不从心的困境,路也会越走越窄。由此,高校的新型服务型政党建设应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出发点、中心点和落脚点,始终将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放在首位,放在心中。因此,党建上下结构、内外组织、全体教师和工作人员都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特别是党建工作者更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系统上、整体上全盘考虑如何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开展党建工作,如何从设计载体、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创造条件等方面入手,理顺党政关系,认真扎实地做好人才培养的服务保障工作,以服务凝聚人心,以服务凝聚力量,把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劲往一处使,从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实现党建工作的人本价值回归。

(三)方法论维度:落实立德树人具体工作的有效途径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高校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党建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的目标,两者均承载着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任务,在育人目标、培养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有着共通点。高校基层党组织和人才培养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对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产生作用,最终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重要细胞,是落实立德树人具体工作的执行者,是高校的政治核心和纽带,把党对高校的领导落实到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上来,将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在“三全育人”(全员全程全方面育人)工作中,完成二者的有效融合是实现具有政治素质高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 高校党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对接融合的分解目标

实现高校党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对接融合,不能一蹴而就,要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循序渐进。首先,要聚集当前的主要问题,“牵住牛鼻子”,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以矛盾聚焦带动、强化整体功能;其次,要寻求二者的利益契合点,不另起炉灶、标新立异,而是有效对接、优势互补,在各自现有的工作基础上挖掘共同点、共通点,实现1+1>2的效果;最后,以机制固化有效做法和经验,结合高校办学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建立起一整套规范完善的高校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发挥制度、机制的长效效应。

第一步:现实解困。

目前部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对人才培养工作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仍未得到足够重视;人员配制、党建培训和教育的体制机制仍未达到高校规范化的党建工作要求,制约了党组织成员知识体系的更新和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组织和队伍建设滞后并脱离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的现象仍比较普遍[6],甚至部分支部会议上出现偏离原定会议议题无意义,试图以日常业务议题取代党务议题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个别支部成员的个人素质不高外,主要原因在于党建工作脱离中心工作,从而导致以政务代党务的党政不分或党政两张皮的现象,党员的思想和作风建设往往难以开展或流于形式,党员队伍建设无暇顾及,影响了党建对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作用的发挥。对此,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探寻高校基层党组织融入中心工作并发挥作用的着力点,解决高校基层党组织边缘化、功能淡化、地位虚化、作用弱化的现实困境,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在不断完善自身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功能转换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以矛盾聚焦带动、强化整体功能。

第二步:组织育人。

落实党的政策,不是相对于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的另起炉灶,而是实现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对接,优势互补,寻找两者的利益契合点,并进一步寻求支持两者对接融合的更多合力,在此,党组织可利用组织动员的优势率先发力。首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发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结合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动员、引领教育学生。其次,党组织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作为育人组织合力的下棋人,盘活资源,运用好课程思政等育人平台,使党建工作的目标实现既有配套举措和整体统筹,又有参与人员、合理程序和可操作流程保证落到实处。再次,要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招生宣传、职业体验、课程教学、外出写生、专业技能比赛、顶岗实习、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积极先锋作用。通过促进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带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保障“立德树人”的组织育人目标的实现。

第三步:机制固化。

加强规范性建设,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结合高校办学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建立起一整套规范完善的高校党建工作体制机制。一是,党建工作者应主动提炼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渗透到业务工作中的具体办法,将有效做法固化,并纳入机制构建中,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的紧密结合,将有效做法规范化、制度化、机制化,使党的意志落到实处。二是健全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议事决策规则。涉及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习实训等重大事项,要提交党政联席会议决定;三是完善党建工作评估考核办法,将人才培养工作的贡献点纳入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的述职、评议和考核制度中,建立一套遵循党建工作规律、符合党建工作规范、有效保障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良性互动的考核激励机制。

三、 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对接融合的机制建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指导,系统理论和结构功能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要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一)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对接融合的机制建构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全面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领导班子好、运行机制好、队伍素质好、活动开展好和服务成效好的“五好”要求,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以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党员和师生为目标,全面加强基础工作,不断推进党支部的组织、阵地、管理、制度、活动等规范化建设,真正把党支部建设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对接融合的机制建构的理论依据

1.系统理论。系统理论认为每个要素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都能自成系统,有自己的活动规律,它既注意各构成要素的运作过程,又把握了机制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机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制约[7]。

将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看作一个可以实现自我更新、稳定运行的系统,既关注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党总支、党支部、支部委员、党员群众)、系统与外部(团委、教学系部、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等)、系统与环境(校园文化、学校网站、社团活动等)之间的关系,通过上下贯通、内外互动的结构设置,设计功能特定性、载体系统性、运行有序性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有效对接融合的结构设置机制、有效输入—稳定运行—科学输出—及时反馈的功能实现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的系统构建思路,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整体性实现。

2.结构功能相关理论。结构功能主要指政治系统由价值、制度及角色三部分组成,并将三部分作为“结构与功能”理解的核心[8]。基层党组织中的基层党组织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进行党组织活动的载体,既要传达和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部署,又要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实现教师与学生政治教育的职能[9],但是在具体实践上,由于基层党组织设置较为随意,客观上影响了高校基层党组织人才培养融合对接的实现效果。

将党的政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顶层设计优化和完善党组织的自身结构,以充分发挥党组织的自身优势[10]。由此,有效的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对接融合的机制应有利于实现党对高校转型升级的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促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紧密结合。通过高校基层党建和人才培养对接融合机制的良好运行,以点带面,可以实现党的整体功能,以党建促校建[11],进而有效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用科学的制度和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增强高校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作用;把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落到实处,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寻求党组织和党员永葆先进性的新途径。

(三)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对接融合机制建构的实施框架

图1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融合机制流程图

综合上述理论知识,高校院校党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间的融合是一种动态调整过程(图1),党建与人才培养的融合机制分为党组织建设部分和融合下人才培养。党组织的建设主要体现在结构设置的机制、功能实现机制及监督评价机制三个环节。融合下的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效的管理活动,区别于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12],传统的人才培养以专业素养的学习能力位中心,忽略了党组织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而融合高校党组织建设的人才培养包括人才培养输入机制、人才培养运行机制、人才培养输出机制和人才培养反馈机制。融合下人才培养输入机制是人才培养的起点,是在党组织建设中,党组织不断输入人才培养所需的技术、信息和资金等资源优势,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保障。融合下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是党组织通过规范化、业务化和制度化进行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过程。融合下的人才输出机制是党组织对人才的合格进行监督、考评和合格性考核过程。融合下的反馈机制是党组织结合社会需求、自我分析及量化评价对人才培养输入机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培养出党领导下具有政治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四、 高校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对接融合机制的实施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七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团结、组织广大师生的凝聚力工程。从结构设置机制、功能实现机制、监督评价机制三个层面着力,实施高校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的对接与融合的机制构建。

(一)结构设置机制措施

根据党章规定标准,对高校的教职工和学生分别设置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三种形式基层组织,提出基层组织进教研室、进实训室和社会实践、定期专业研讨等量化标准,打造一批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高校基层组织。在常规基层组织建立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设置灵活的党支部,主要是以学生社团或学习小组为中心建立灵活的党支部,尽量发挥党支部的灵活组织优势。

(二)功能实现机制措施

学校划拨高校党组织建设专项经费,以基层党支部为最小组织单位,通过基层党支部的申请,校级基层委员会的评审,有选择地资助特色教职工和学生党支部,划拨专项经费,作为高校基层组织建设的资源投入的输入机制;按季度组织党支部同志参加至少2-3次教学、科研和新技术宣传手段等技术培训活动,实现基层组织建设的技术投入的输入机制; 按月组织支部党员同志研读至少2-3次国家新政策、党的新理念或新知识、新技术,形成基层组织定期化学习的输入机制。在基层组织资源、技术、信息和知识输入机制基础上,制定基层组织建设规范化会议形式、业务化几种输入机制和制度化的文件制定,形成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在校外周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及党日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微信、微博和qq功能完善等微媒体技术,给基层组织党建增加了新的宣传和实践手段,以微信和qq为媒介,建立党支部学习群,定期推送朋友圈或公众号,实施党支部实践活动的宣传,推行“手牵手”工程,实行“学院或系党总支—教师党支部—专业党小组或学生党支部”的三级党建网格管理模式,支部教职工对帮扶的学生进行学习辅导、科研指导和学业引导,形成党组织的输出机制。在基层组织实施输入机制、运行机制和输出机制基础上,每三个月组织一次党支部建设的经验、教训、不足的讨论会,并形成书面稿,与其他多个党支部进行交流和学习,通过不断查缺补漏,形成基层组织建设的反馈机制,不断完善基层组织的功能实现机制。

(三)监督评价机制措施

1.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

要解决基层组织不愿意监督、不愿意被监督、不敢监督和监督实施力度不够问题。基层组织每个党员形成监督意识,营造监督氛围,落实支部领导工作责任制,构建清单式和文件式落实、形成基层组织干部乐意接受监督、普通同志积极参与监督的良好的监督氛围和环境。

2.组织生活制度化

基层组织成员定期开展组织生活,形成制度化;全面从严治党与专业建设紧密相连,形成党建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模式;开展基层组织党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环节,深入剖析个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整改。

(四)功能聚集要确保以点带面,避免“以点代面”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党建工作的功能聚焦目的在于以点带面,带动党的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的实现,以党建促校建,以此加强党的执政基础。避免将人才培养工作视为党建工作的全部,而忽视党建工作的其它方面。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不是对基层党组织各项功能的平均用力,而是围绕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体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阶段性特点,有所侧重,兼顾其他。其次,应在“党建+人才培养”的推进过程中,放大倍增效应,努力实现1+1>2,做好宣传工作,产生党建借力于与人才培养的对接融合进而引领带动高校党建整体功能在提高中加强,产生一人、一事、一物带动全员、全系、全校一大片的“乘法效应”[13]。

(五)系统内外的五大机制是一个有机整体

结构设置机制、功能实现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其中功能实现机制又包括输入—运行—输出—反馈四个子机制,这五大机制相互的依存、相互的关联、相互的协调、相互的完善、相互的协同,组成系统性的整体,而不是割裂开来。要在各部分连接和运作中,动态地调整和完善相关机能部分,实现党组织建设规范化和科学化地融入人才培养过程的目标。

结语

总之,围绕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党建与人才培养对接融合的机制,将有利于党建理论和实践的与时俱进,有利于实现高校基层党建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使其继续成为高校在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政治核心。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党组织机制
清华党组织公开
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