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号演奏与民族艺术的结合

2019-12-09 02:06刘庆凯
智富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演奏艺术小号民族化

刘庆凯

【摘 要】小号作为一种西洋铜管乐器,具备个性独特、技术技巧丰富及表现力强等特征,这一系列特征均是在西方音乐调式、律学及和声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所以伴随小号在我国的推广,在小号演奏艺术中,长期面临着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开展相融的民族化问题。文章通过阐述小号发展,分析小号演奏艺术的民族化,对推动小号演奏艺术民族化发展的建议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小号演奏艺术民族化的有序健康发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小号;演奏艺术;民族化;特征

一、小号发展概述

小号是一种西洋铜管乐器, 有着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 凭借小号极强的音乐表现力及独树一帜的审美, 使得其在全面音乐演奏艺术发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一种独奏乐器, 小号不论是在管弦乐队还是在爵士乐队等演奏中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由于可演绎各式各样风格形式的音乐, 诸如节奏轻松的音乐、慷慨激昂的音乐、优雅华丽的音乐等等, 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舞台上随处可见小号的身影。最开始小号广泛应用于军乐队中, 伴随一系列音乐流派的应运而生, 为小号演奏艺术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 小号演奏技术技巧得到不断完善, 小号演奏个性也得以不断显现, 如此一来, 小号逐步在多种不同音乐领域中得到推广, 并形成了多元丰富的表现形式。

19世纪五十年代至20世纪, 小号演奏艺术实现了兴盛发展, 美国的温顿·马萨利斯、俄罗斯的赛格·那卡利伊克夫等小号演奏家的精湛技艺使小号的艺术特色及其蕴含的民族性审美全面彰显。其中, 由温顿·马萨利斯演奏的《野蜂飞舞》, 总计用时63s, 居然比其他作家用小提琴演奏的用时还要短, 他还荣获过美国“格莱美古典及爵士大奖赛”双项演奏比赛大奖;由赛格·那卡利伊克夫演奏的《第十七号变奏曲》、《贝里尼的诺尔玛变奏曲》、《流浪者之歌》等作品, 一方面凭借沁人心脾的赢得了广大受众的青睐, 一方面凭借娴熟的技术技巧及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乐坛屹立不倒, 促使小号艺术特色及其审美价值得到充分显现。伴随小号演奏艺术的兴盛发展, 相继产生了一系列新型的小号, 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活塞小号别是其中之一。又如双口小号, 其与传统小号即便相同属于小号, 然而两者相互间在外形、音色层面存在诸多差异之处。首先, 双口小号具备快速的转换能力, 可弥补传统小号在演奏期间需要运用弱音器时, 不得不中止演奏的不足。其次, 双口小号凭借其独特的乐器特性, 可切实提升演奏形式的生动性, 并且可充分乐曲风格的表达能力。

小号席卷世界, 众多业内人士对小号演奏技术技巧展开了深入研究, 小号演奏技术技巧不断发展成熟, 小号演奏艺术美学效应也起到了日趋重要的作用, 每一位演奏家均致力于推动小号演奏技术技巧演绎与音乐情感传递的协调统一, 并倡导始终要遵循小号演奏艺术的该项发展原则。对于我国而言, 一大批音乐家则经由不断努力, 致力于推动小号演奏艺术与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充分相融, 进一步促进小号演奏艺术的民族化发展。

二、小号演奏艺术的民族化

不论是何种乐器在艺术表现力、个性、技术技巧等方面均存在自身一定的局限性。在对具备中国民族特色的乐曲进行演奏过程中, 应当推进小号演奏技术技巧与我国不同民族音乐的有效相融, 进一步拓展出更多与自身民族特色、音乐文化相符的小号演奏技术技巧。由此要求演奏人员要提高对小号性能、特征等的有效认识,魅力, 有序构建起适合我国民族音乐的小号演奏艺术系统。下述结合我国杰出小号演奏作品的演奏特征及技术技巧, 对小号演奏艺术民族化发展进行分析。

《喜相逢》是由我国著名小号演奏家朱起东结合一首民间笛子独奏曲改编而成的小号独奏曲, 为推动小号演奏艺术与民族音乐的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部作品包括了一个主题及三个变奏, 描述了一对恋人的惜别之情及重逢之情。作品开篇主题呈现做到了对笛子“滑音”演奏方法的有效借鉴, 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一个变奏采取小号的“短吐音”演奏技术, 表达了恋人之间再次相逢的急切之情。第二个变奏则为一段十六分音符的变奏, 通过对音与断音的轮流运用, 为受众带来跌宕起伏的体验, 演奏过程中借助小号的“连续音程大跳”演奏技巧来烘托“喜相逢”的主题。进入第三个变奏, 创作者引入了小号的“滚奏”演奏技巧, 收获了我国民间竹笛“花舌”的成效, 刻画出一幅久别重逢的喜悦情景。

《赶车》是由国家一级作曲家陶嘉舟创作的一部极具民族特色的小号独奏曲, 该部演奏作品描绘了赶车过程中各式各样的活动场景, 不论在创作理念还是在表现手法均做出了大胆创新。作品开篇运用了“前倚音”的演奏技术, 结合倚音后由弱至强的长音演奏, 一并刻画出人们驱使马车从远至近的场景。第七段弱起快板, 依托“双吐断奏”演奏技术、“两连两吐”演奏技术刻画出嘹亮马蹄声及马车下坡期间的场景。进入作品收尾部分, 创作者借助“按一半的控制活塞”演奏技术对马的嘶鸣声进行临摹, 为受众带来了直观生动的感官体验。

《秧歌》是由作曲家许林结合甘肃“大秧歌”民间调式开展创作的一部小号独奏曲, 在该部作品的第四个变奏中, 创作者运用小号的“持续回音”演奏技术, 刻画出劳动人民载歌载舞欢快无比的心情;在第五个变奏中, 创作者又借助小号的“空指自然泛音的跨越超吹”演奏技术, 表现出十二度音程大跳, 呈现出秧歌轻快活跃的民族特色。值得一提的是, 演奏人员在对该部作品进行演奏过程中, 特别要处理好上述两个变奏中对应运用到的小号演奏技术。 (可查阅王和声老师写的“月光下的舞步”并填充进来) 《月光下的舞步》是王和声根据民族曲调《阿细跳月》开展改编的, 该部作品存在大量十六音符群及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 由此致使常规小号作品演奏中较常运用的单吐演奏无法很好地表达该部作品, 因而该部作品演奏中频繁运用到双吐演奏, 而依托双吐演奏的运用, 可实现对《月光下的舞步》热烈奔放情感的淋漓尽致表达, 相较于单吐演奏获取跨越式的进步。

总的而言, 小号该种铜管乐器在其发音机制、指法原理、管体结构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 使得其在凸显民族特色上相较于其他国外引进的木管乐器、弦乐器要困难得多, 因而对演奏者演奏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小号演奏艺术的民族化, 务必要依托反反复复的艺术实践及勇于尝试, 在有效发挥小号所具备的技术技巧及性能前提下, 有序创造出可与我国社会大众喜闻乐见音乐语言紧密相连的, 可彰显我国民族特色的独特演奏风格及演奏技法。

综上所述, 小号作为典型的高声部乐器, 在独奏、重奏、合奏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优势, 为音乐届所推崇。现阶段, 我国依旧存在很大一部分人缺乏对小号演奏艺术的有效认识, 难以切实感知到小号演奏艺术别具一格的音乐魅力。为了切实推动我国小号演奏艺术的民族化发展, 就务必要提升我国小号演奏技术技巧, 并以此为基础, 不断对我国民族音乐开展全面研究, 创造出适合我国小号演奏艺术民族化发展的演奏风格及审美理念。对于民族音乐表演而言, 通过引入独具个性的小号, 可为原本音乐带来别样的表现韵味, 因而推动小号演奏艺术的民族化发展尤为必要。小号席卷世界, 众多业内人士对小号演奏技术技巧展开了深入研究, 小号演奏技术技巧不断发展成熟, 小号演奏艺术美学效应也起到了日趋重要的作用, 每一位演奏家均致力于推动小号演奏技术技巧演绎与音乐情感传递的协调统一, 并倡导始终要遵循小号演奏艺术的该项发展原则。鉴于此, 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 提高对小号发展内涵特征的有效认识, 强化对我国小号演奏艺术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全面分析, 结合小号演奏艺术的民族化实践, “强化中西方音乐文化相互间的交流”、“创造出具备我国民族特色的小号音乐风格”、“提升我国小号演奏技术技巧”等, 积极促进我国小号演奏艺术的有序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演奏艺术小号民族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小号的K-1 宾得KP
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小号的演奏和室内乐发展
现代小号的演奏艺术分析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