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的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9-12-09 02:06许洪军徐伟
智富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许洪军 徐伟

【摘 要】以黑龙江省“双高”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优化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创新基地,研究校企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进一步发展合作的新空间,对合作模式和合作内容进行一定分析和研究,最终实现校企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目标。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基地

2014年5月,我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教育部——中兴ICT行业创新基地,为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搭建了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平台,实现了黑龙江省公办高职院校与国有大企业间多元合作办学的突破,实现了农业行业与信息行业跨界合作、技术交叉复合应用的突破。[1]

一、创新基地建设现状

经过几年的努力,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人才培养已初见成效。目前,创新基地拥有办公面积16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1500余万元,建有科研、教学用功能性实验实训室10间,服务面向涵盖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物流管理、电子信息、设施农业等专业领域;依托创新基地,创建“中兴通讯电信学院”。合作专业依据企业岗位要求修订培养方向,打破传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方式,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强调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时感受职业情境,学会“如何工作”,提高学生在职业工作、社会交往、个人生活情境中的科学思维和整体素质;拥有由18名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混编”团队。校企双方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

二、创新基地的合作模式和内容

1、实施“校企联合双主体”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共建专业,加强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龙头的农业信息化技术专业群建设,带动相关涉农专业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类、信息类专业群整体转型升级;引入企业优质资源,对专业群现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提高专业群育人质量;实施“校企联合双主体”培养,双方均为育人主体,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资源共用,人才共育,共同培养服务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ICT行业人才。依据区域行业发展需求,构建“全程共育、分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即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基础、专项、综合、实战四个阶段,四阶段教学内容分别以中兴实际项目中的验证性、单一性、综合性、真实性项目为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从“启蒙教育、职业教育、实践指导、在线教育”四个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四个阶段相互融合,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课程、教材建设为基础,引入企业培训教育理念,在专业核心课中推行中兴的“MIMPS”教学法,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将中兴ZPEC认证融入课程考核体系之中,推行“过程性评价+核心技能过关”评价模式改革,开展企业资质认证,不断强化学生技能培养。

2、创新农业信息化重大技术研究项目,引领现代化农业发展

合作项目通过大协作、大攻关、大推广、大应用的方式,创新一批能够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推动东北亚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1)开发农业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助力东北亚粮食生产

利用云计算和移动多媒体技术,开发农业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提供农场气象预报、种植区土壤状态、农作物生长状态、农机自动作业情况等信息,使农业生产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节约,保证农业生产过程的低耗、高效、优质、环保,助力东北亚地区粮食生产。

(2)开发粮食流通数据管理中心,维护流通秩序

利用移动通信位置服务等技术,开发粮食流通数据管理中心,实时收集区域内粮食收购、销售、转化、库存、市场价格和交通外运等信息,为粮食流通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帮助相关部门合理规划和引导粮食物流需求,降低空返率,提高粮食物流组织水平,实现粮食流通的动态统计、市场监测和应急管理,维护粮食流通秩序。

(3)开发绿色农产品质量管理系统,助力食品安全

与东北地区大型农产品生产商合作,开发产品交易生产管理系统,建立包括肥料来源、病虫害防御等信息在内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档案。实现对农产品的种植、收割、运输、销售的全过程质量监控,提供基于网站、电话和短信的食品质量信息查询,将优质、安全、可追溯的绿色食品送上餐桌。

3、联合建立技术培训基地,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依托“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校企共同培养服务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高技能人才。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与中兴联合建立行业技术培训基地。为农业信息化技术人员及新型农民开展智能农业新技术、互联网+农业、互联网+畜牧业信息化应用技术等培训,面向国内中高职院校开展师资培训服务;面向中兴通讯国内外合作客户,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培训。成立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平台应用、智能农业温室实用技术推广和农产品溯源技术推广服务,帮助农事企业和农户解决农业信息化难题。

4、联合打造混编科研团队,提升整体科研实力

发挥双方各自在通信行业和农业行业的资源优势,面向东北区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企业,提供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提高学院应用研发层次,提升学院整体研发实力;通过专职研发人员与兼职研发人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动态的人员选拔与聘用机制,遴选有科研理想的教师与进入混编团队,为教师参与农业信息化应用项目开发搭建平台,提高教师应用研发能力;由参与项目开发的教师将实战经验和案例带入教学,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提升专业育人质量,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专业师资队伍业务能力提升。实行“专业双带头人”制度,由校内专家和中兴项目负责人共同担任专业带头人。共同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构建等内容。

三、创新基地合作保障

在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的指导下,成立“中兴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总体规划的预审、论证和实施,以及项目指导、检查、监督、资金统筹和审核等工作,统一协调、支配项目运行所涉及的各执行部门。为保证“中兴通讯电信学院”正常运作,实行校企合作负责制,设负责人二人,其中企业与学校各占一人,组成人员包括企业工程师、校内教师。“中兴通讯电信学院”以合作项目为载体,全面协调专业的共建、共管工作。出台创新基地项目建设及运行管理办法,对项目开展进行监督、管理、检查和审核,保障项目正常运行。通过地方财政支持及校企合作共筹资金等途径,保证项目建设资金的落实。设立项目建设资金专门账户,加强审计监督,实行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合法,为项目建设及运行提供资金保障。

四、结束语

“ICT创新基地建设项目”是教育部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在高职教育层面启动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通过“校企主体、师生参与、校内实施、市场应用”的形式,调动社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促进ICT(信息通讯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教学应用和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合作机制上,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与中兴通讯公司融合各自优势,构建了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并签订人才培养联盟,创办合作企业人才资源池。在专业建设、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双主体”合作体制机制。[2]

【参考文献】

[1]周祖才,胡佳.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装备视窗,2014(22):166-168.

[2]迟俊,刘晓倩.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135-136.

作者简介:许洪军(196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教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校企合作。

基金項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ZC1317073)研究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