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老达保拉祜族芦笙舞传承考察记

2019-12-10 13:14黄振娟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民族音乐 2019年2期
关键词:拉祜族天神芦笙

■黄振娟(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2018年10月14日,随着几个拉祜族民间艺人老师坐了十几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了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村寨,初次单独的田野之行,有些忐忑,但一路上艺人老师的热情也让我们放松了许多。从普洱市澜沧县城出发,沿着西双版纳方向行驶约42千米,绿树掩映下,一个杆栏式建筑的村寨出现在眼前,寨口缓坡前有两棵高约5米的葫芦图腾柱矗立在路边,两棵柱子之间由彩色五线谱线条环绕相连,上面点缀着音符,五线谱上镶嵌着“老达保,快乐拉祜唱响的地方”几个大字,还有书样的石壁上刻着《快乐拉祜》这首歌的谱子,整个造型大气又醒目,不禁让人精神一振:老达保乡村音乐小镇到了!

■老达保拉祜族芦笙舞文化概述

我们在村寨中总能看到热情淳朴的拉祜族人民,村寨495口人中会弹琴、唱歌的就有200多人,音乐已经成为老达保村民生活的一部分,这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

(一)老达保拉祜族芦笙舞的生存空间

1.自然地理环境

(1)地理位置:老达保寨是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跟村的一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面积约7.14平方千米,这里属于小坝式的半山区,整个村寨的房屋别具一格,错落有致。道路环山而行,路面属于柏油路。从县城到老达保的途中还可以看到哈尼族、傣族等特色村寨,这是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居住特点。

(2)自然环境:老达保寨自然环境优美,风光秀丽,是典型的原生态村落。据调查了解到,全寨有119户,共495口人,该地区昼夜温差比较大,日照时间充足,降水量丰富。因此,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茶叶、甘蔗、稻谷和瓜果等为主。老达保民风淳朴自然,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一眼望去梯田和茶园环绕相间,这里是拉祜族原生态音乐歌舞之乡,被誉为“民族文化活态博物馆”。

2.社会人文环境

(1)房屋建筑:老达保的民居住宅主要是分上下两层的桩上木楼,在二楼会根据每个家庭的不同情况设置几个火塘,供家里做饭、取暖之用,饮食和起居会单独分开。一楼仅供堆放杂物,以前人们会在一楼养猪养鸭,现在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全村统一安排有一个专门养殖牲畜的地方。为了打造特色旅游小镇,房屋有的也不像传统的建筑那样,有单独盖的厨房,也有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新盖的宾馆之类。老达保寨村民喜欢将盖被放置干净地面休息,也体现了拉祜族人民随性的性格特征。

(2)语言文字:拉祜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支系。据李札思讲,20个世纪初,来自英国的牧师为拉祜族创造了一种文字,但使用起来比较困难,学习的人很少。1957年,国家在英国牧师创造的文字基础上又重新改编了一种拉丁文字的拼音文字,新改编的语言文字简单易学,得到了拉祜人的认可。在老达保寨,平常人们均使用拉祜语交流。随着汉族文化的影响,有不少的年轻人和传承人会讲汉语,老年人不太懂汉话。

(3)宗教信仰:老达保寨民信仰基督教,崇拜天神厄莎,他们认为耶稣是厄莎的儿子。老达保寨的教堂采用杆栏式桩上木楼结构,是在木桩之上搭建而成的双斜面木楼,一楼堆放杂物,二楼为传教处。根据对教堂传道员李札袜的访问得知:做礼拜的具体时间是跟着1926年来自英国的牧师学习到的。村民每周去教堂做礼拜的时间分别是周二和周六的晚上及周日全天。周日做礼拜的时间最长,有的时间段男女村民都可以去,有的时间段是男女分开去教堂做礼拜。

(4)姓名特征:拉祜人认为人们是从葫芦里出来的,葫芦就是他们民族的图腾,传说天神厄莎种下了一个葫芦,里面出来一对男女,男的叫扎迪,女的叫娜迪,这两个是拉祜族的祖先,所以拉祜族的男子名字普遍以“扎”字开头,女子名字以“娜”字开头,后面的名字以出生那年的生肖来定,如果名字相同则以具体的家庭住址的门牌号来区分。

(二)老达保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内涵

芦笙舞是拉祜族传统乐舞的一种文化符号,说起拉祜族就必须提到本民族的芦笙舞,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芦笙舞反映了拉祜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维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1.对天神“厄莎”的崇拜

老达保的村民崇拜天神“厄莎”,他们认为“厄莎”创造了万事万物。芦笙舞国家级传承人李石开讲:“天神厄莎造了天地万物后,觉得非常寂寞,于是种了一棵葫芦,葫芦成熟了从里面出来两个人,男的叫扎迪,女的叫娜迪。自此,扎迪和娜迪在一起繁衍后代。”天神说:“我创造了天地、人类和动物,也没有谁来给我拜年。”第二年被人们听见后,人们在腊月的时候就去挖山药,拿回家后又不会做,扎迪说要做成太阳和月亮的样子,于是才有了现在的糍粑。拉祜族以前没有芦笙,每年二三月份的时候风特别大,老鼠听见风吹金竹的声音就去咬金竹。天神的儿子听到了老鼠咬金竹发出的声音,就把金竹拿回家,但是没有地方放,于是天神用蜂蜡把5个金竹黏合在一起,又搓出一些葫芦籽,后来葫芦籽发芽开花结果成熟了,把葫芦摘下来打了5个洞,把5个金竹放进葫芦里,吹出了5个声音,于是有了葫芦笙。第三年,所有人和动物都吹着芦笙去给天神拜年,扎迪、娜迪说拿着猪肉和一对粑粑去拜年,天神看到后感动落泪,但那时候都不会跳舞,天神的儿子就教人们和动物跳舞,每个动物不一样,所以它们有各自的舞蹈动作,人们也跟着学跳。为了感谢天神,人们每年都会去给天神跳芦笙舞拜年。

直至今日,老达保寨民在农闲或聚会时围成一团来学习和讨论芦笙舞,他们会因为讨论过程中发生的趣事而开怀大笑,每次讨论都对本民族的文化更加了解。在村民缝制的拉祜服饰和包包上、女子的发饰头簪上到处可见葫芦图案,表达他们对于葫芦的敬意。每当他们吹着芦笙、跳起芦笙舞都兴致高昂,仿佛在与天神交流,祈求能得到天神的庇佑。如芦笙舞中的《磕头舞》便是对天神的膜拜,其舞蹈动作一进一退,双脚跺地是对祭拜祖先磕头时的模仿。

2.再现生产劳动

拉祜人自古以来勤劳淳朴,老达保的寨民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喜歌爱舞的拉祜族人民将舞蹈和劳动生产相结合,他们通过舞蹈的动作来展示劳作时候的场景,舞蹈动作根据劳作时所表现出来的内容而有所变化,或强劲有力或轻松潇洒。例如:“磨刀舞”中磨刀的动作需要双手握着芦笙,用双手一前一后的动作将磨刀时的画面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割谷子舞”,割谷子的动作需要借助腿的左右变换来完成,用跳跃与双腿的打开、收拢来表示将散落在四周的谷子聚拢成堆,展现出了劳作时轻松有序的场景。

3.模仿动物形象

拉祜族是“猎虎”的民族,经常靠打猎为生,自然跟动物之间少不了亲密接触,通过接触人们慢慢地了解了各种动物的习性,在生活中会去模仿一些动物的形象。动物舞的模拟性比较强,需要借助手上动作和脚上动作,还有整个上身的俯仰动作,人们会根据不同的动物性格来变换舞蹈动作。例如:“老鹰舞”,跳老鹰舞的时候需要单脚站立,双手上下挥动,模仿老鹰展翅飞翔的样子。动物舞展示了拉祜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老达保拉祜族芦笙舞的传承概况

芦笙舞在10年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在近些年来,芦笙舞的活动场域也越来越多,芦笙舞的日常排练为舞台演出做准备,同时在一些节庆活动中也会出现。

(一)老达保拉祜族芦笙舞的日常排练

老达保是快乐拉祜唱响的地方,村民们都能歌善舞,自己会编排歌曲舞蹈。他们白天要去地里干农活儿,晚上才有时间去排练芦笙舞,这是人们一天最高兴的时刻,大家聚在一起排练节目的时候就会无比开心,在排练的过程中他们会因为讨论节目的趣事而哈哈大笑。我们问李石开老师:“你们白天累了一天,晚上还要跳舞,不累吗?”他表示因为喜欢唱、跳,根本不觉得累,人们都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出一丝倦容。我一直纳闷,为什么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快乐,每个人又那么的热情友好?思前想后,可能与他们的信仰有关系,信仰基督教,使这里的每个人都很真诚善良,邻里和睦。他们对待客人的那份热心,让人忍不住爱上了这里。

据芦笙舞传承人李石开讲:“拉祜族芦笙舞共有150多套,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83套。”每跳芦笙舞时人们热情饱满,全村的大人、小孩一起歌唱跳舞,经常通宵达旦。尤其到了传统的春节和葫芦节,场面更是壮观,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聚在一起进行表演,传承拉祜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芦笙舞都是由男子排练,因为村民有“女子跳芦笙舞对家里养猪养鸡不好”的说法,因此女子跳的是摆舞。每当在跟村民的交往过程中提到芦笙舞,我看到他们的脸上都是洋溢着满满的自信和喜爱,被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所打动。

(二)老达保拉祜族芦笙舞的节日庆典

据调查了解到,芦笙舞在春节、葫芦节、圣诞节等重大的节庆活动中都会出现。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民俗文化会随着环境和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最典型的就是拉祜族葫芦节的文化变迁,以前拉祜族的各寨村民选在每年农闲的时候过葫芦节,后来澜沧县政府把葫芦节改为每年农历的十月十五日,来庆祝天神厄莎的诞生。2006年澜沧县政府为了体现各民族之间相互友好,葫芦节日期又变为每年阳历4月8日、9日、10日,这一天澜沧县城几个少数民族一起过葫芦节,来带动经济发展,由原来的祭祀祈福活动变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娱乐行为。

1.春节

拉祜族的春节也叫作扩塔节,传统过春节的时间和汉族的春节日期相同,不同的是拉祜族的春节分为男人节和女人节。这来源于一个小故事,拉祜族自古以来都是以打猎为生,传说在很久以前,男子都外出捕猎,家里剩下女人和小孩,等男子们凯旋而归的时候,春节已经过完了,有人提议再给男子补过个年。正月初一这一天人们不用干农活儿,在家休息,初二早上开始人们拿着粑粑和腊肉去给家里长辈或者辛苦一年的领导拜年。正月初一到初四是女人节,初五到初七休息3天。初八到初十这3天是男子的节日,人们有做游戏、打陀螺、钓鱼比赛等娱乐活动。

2.葫芦节

葫芦节是拉祜族非常重要的民俗节日,在拉祜村寨到处都是葫芦的图案,他们认为人们就是从葫芦里出来的。每年过葫芦节的时候,全县各族人们都要歌舞狂欢3天,老达保在过节期间,有两天的拉祜族风情实景原生态歌舞展演,吸引大量的游客见证拉祜传统文化。葫芦节体现了拉祜人对祖先的崇拜和对自然的热爱,而今也变成一种社会资源来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

3.圣诞节

自从基督教传入拉祜山乡,伴随着基督教的圣诞节自然也带进了拉祜人民的生活,每年在圣诞节到来的前几天,村民开始准备节日用品迎接圣诞节的到来。节日当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要去教堂祈祷、唱赞美诗,祈求民族风调雨顺、平安康泰。下午进行各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如拔河比赛、打陀螺比赛等,晚上还有歌舞表演,跳芦笙舞等。圣诞节也具有拉祜族传统的民俗节日特点。

除了这几个节日外,拉祜族的新米节也会跳芦笙舞,但随着现代生活的冲击,新米节跳芦笙舞已不是硬性的要求。每个村寨过新米节的时间由稻谷成熟的时间而定,在每年农历的七八月稻谷成熟时选一天过新米节。按照习俗,这天全寨的人都要在家准备过节,采摘瓜果、杀鸡宰猪、收割成熟的稻谷,备办丰盛的食物,大家一起庆祝新米的丰收。

■传统的延续——家族传承

传承人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最主要的载体,老达保拉祜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李石开一家人的杰出贡献,以李石开为主的家族传承承载并推动着老达保寨民间歌舞艺术的发展。

(一)李石开

李石开于2017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芦笙舞传承人。他个子不高,黑黑瘦瘦的,但性格豪爽,乐观积极。说起话来声音洪亮,两眼放光。跳起芦笙舞更是目光深邃,严谨专注。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作为一个老达保农民双重身份的自信和自豪感。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李石开老师性格最大的特点就是说话不出三五句,总会伴随着一串爽朗的笑声。快乐是会感染的,他似乎浑身上下总有使不完的力气。

拉祜族的名字是按照属相排列取名,李石开小时候叫李札妥,因为经常生病才改叫的现在这个名字。李石开从13岁开始跟着父亲吹芦笙,14岁时和儿时的小伙伴扎莫、扎儿一起随着父亲和舅舅学跳芦笙舞,共有5位老师(爸爸李罗保、舅舅李扎戈、亲戚李扎倮、叔叔李扎拉和舅舅李札袜)。1980年李石开与岩因村的李娜妥结婚,拉祜族的结婚习俗是刚结婚的男子要随女子回娘家住几年。李石开在妻子家上门有8年的时间,之后回到老达保,开始在村寨免费教村民学跳芦笙舞,大概有20个学生。从1988年澜沧50周年大庆到现在李石开经常去澜沧各个乡镇教别人跳芦笙舞,其他人没有坚持学下来,就半途而废了。

李石开最自豪的是教会了全村的人弹奏吉他。当李石开第一次听见吉他的声音,就被吸引住了,随后跟着老师很快学会了吉他弹奏。1984年,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但李石开因为非常喜欢,他用卖了一头猪的钱买了村里的第一把吉他,开始教村里愿意学吉他的人,一个传一个。而今,村里有近400人会弹吉他,经常聚集欢唱。

(二)李石开的父亲李罗保

在李石开老师的陪同下我们来到李罗保老师的家中,他看到我们拜访连忙拿出家中的凳子,并将灰尘擦去,在李石开老师的翻译下他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李罗保小时候跟着父母住在酒井乡岩因村,在他14岁的时候母亲去世,后来李罗保一家就搬到了老达保老寨,1970年搬到了老达保寨。李罗保说自己从11岁开始学吹芦笙、13岁开始跳芦笙舞,一共有4个老师,分别是扎莫、扎海、扎发、扎约。他们小时候一起好几个小伙伴会成群结队地跟着老师学习,后来有的伙伴坚持不下去就没有学,他和同伴张扎啊一直在坚持,都跳得非常好,可惜张扎啊现已去世。他们因为喜欢跳芦笙舞,就自愿跟着长辈学习,也不用收取任何费用。白天如果干农活没有时间学习芦笙舞,就安排在晚上学跳。每逢过年过节时跳芦笙舞的时间更多,村民亲戚之间结群串寨互相跳芦笙舞拜年。一直到现在,78岁的李罗保还会出现在寨子里的各种展演活动中。

(三)李石开的儿女李娜倮、李扎努和李札思

李娜倮13岁跟着父亲学习吉他弹唱,16岁开始创作歌曲、编排舞蹈。身为快乐拉祜演艺公司的副董事长,她希望把拉祜族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她也非常热爱拉祜民族文艺创作,主要负责组织老达保的排练、演出、接待等活动,不仅是老达保的文艺骨干,还是展演中的主要演员。为传承民族文化,她还为酒井乡勐根村完小的学生进行传承拉祜文化讲解,让学生从小就学习拉祜族民间歌舞艺术,使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和保护。她所创作的《快乐拉祜》已经广为传唱,走向了全国甚至全世界。

李札努和李札思两兄弟均在澜沧县城工作,但并没有失去对拉祜传统文化的热爱。他们对芦笙舞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学习,凭着对音乐的喜爱,他们也创作了很多曲子,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李扎努创作的《澜沧——我的家乡》。李扎思长年累月地在各地下乡演出,积极地投身于民族文化工作的研究中,这是值得我们每个文艺工作者学习的。

(四)李石开的外孙张如达

“如达的芦笙舞比有的大人都跳得好”,如达的爸爸张扎思讲的时候一脸自豪。如达的芦笙舞都是跟着外公李石开所学,这也说明了家庭的氛围对学习芦笙舞非常重要。李石开老师说:“如达3岁开始跟着我学芦笙舞,小孩子比较贪玩,我就拿一些零食放在桌子上,他跳完一套路,我就奖励他零食吃。”李石开也是充分利用孩子的特性去教芦笙舞。刚开始只能一个舞步一个舞步地教,慢慢地加动作,每教一个动作李石开都会给如达讲解舞步,每天做饭的时候如达就开始表演《舂盐巴辣子舞》。如达4岁半的时候第一次在北京参加《民歌中国》栏目表演芦笙舞,他还参加过北京卫视的春晚,去过香港演出,现在他在学校还成立了小型合唱团。

■结 语

每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拉祜族芦笙舞尽管会受到现代化的浸染,但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不会改变的,芦笙舞聚集着拉祜族人民的智慧。老达保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文化的载体,老达保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是拉祜人。以李石开一家典型的家族传承,引领着老达保拉祜族传统文化继续向前发展。他们向世人展示出拉祜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团结、友好、和平的民族。

猜你喜欢
拉祜族天神芦笙
谁能抓住“神秘天神”——快速射电暴?
从“嘎么阔”到“歌”——拉祜族音乐概念系统的变迁
岜沙芦笙节
歌舞文化对拉祜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
你好,芦笙
少数民族音乐
天神我也想快快长大
芦笙恋歌
苗族芦笙制作师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