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研究

2019-12-10 04:59娟1明庆忠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发展潜力山地要素

王 娟1,2,明庆忠

(1.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广西教育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3.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1)

1 引言

我国是典型的山地大国,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3.45%[1]。从低山丘陵到海拔8844m的世界最高峰,我国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山地类型,山地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旅游绿皮书:2016—2017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指出:我国山地形态多样、山地景观丰富、山地民俗特色多样化,这些天然优势使我国山地旅游有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山地旅游作为我国传统的旅游形式,在国内具有较大的需求,占有度假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2]。目前已形成一批知名的山地旅游景区,如东部的黄山、五岳、宗教和文化名山等,西部的桂林山水、玉龙雪山、峨眉山、万峰林等,但处于待开发或开发错位等状态的山地不在少数,也有部分山地景区有进一步提升的潜能。由于对山地旅游发展限制因素的认知较模糊,山地旅游资源难以充分利用,影响了山地旅游在山区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旅游资源、地理环境、区位、市场、社会发展等条件评估不准确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构建对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进行全方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成为现实所需。

国内外学者分析了山地旅游概念和特点、山地旅游开发和管理、游客的动机和行为、山地旅游安全、山地旅游社区、山地旅游持续发展等,并对具体山地的旅游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3]。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要素分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山地旅游发展潜力是山地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支撑和保障,对山地旅游进行评价是山地旅游开发与规划的重要依据,可促进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外针对山地旅游发展潜力的专项研究并不太多,其中不乏一些质性分析,如Deniz等指出Besparmak山在地质旅游、文化旅游、自然旅游等开发上具有一定的潜力[4];Dreyer等通过对德国山地徒步旅游者分析,认为山地徒步旅游在健康、精神需求、品质、文化、体验和技术等产品上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5];汪娟等认为云南省山地休闲度假的发展空间广阔、产品类型多样,可适应不同年龄、经济水平、性格群体的需求,对游客自身的限制较少,受季节的影响不大,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6]。国内部分学者通过建立指标模型,分析了山地县域旅游经济、山地冰川、山地自然保护区和山地养生等的旅游发展潜力[7-10]。

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计算,既有研究都没有从系统整体出发分析影响山地旅游发展潜力不同层面的因子,因此割裂了山地综合体要素及其内部之间的联系,难以突出山地特色。同时,没有对潜力评估的研究框架进行探讨,缺乏分析依据,但指标体系和模型的构建为山地旅游发展潜力影响要素分析提供了研究思路和可借鉴经验。旅游发展潜力是衡量旅游发展条件的关键,也是衡量旅游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测度[11]。本文试图全面探讨山地旅游发展潜力影响因子和作用机制,建立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模型,旨在通过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系统研究山地旅游发展条件,构建山地旅游研究的理论框架,并在实践上为山地旅游规划与发展分析提供科学可行的评估方法,助力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以促进山地旅游为综合带动方向的山区振兴发展战略,为我国资源环境长远发展——“山—海”战略提供重要抓手[12]。

2 山地旅游发展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2.1 旅游发展潜力影响因子

旅游业的关联性较强,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具有敏感性,这决定了旅游业发展除了基于自身的资源条件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各种内外部环境甚至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资源吸引力、环境承载力、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沉积等内部要素,以及市场、信息、社会状况、产业发展和管理等外部因素和支撑条件都对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11,13-19]。

旅游发展潜力是旅游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潜在、在一定要素刺激下能发挥出来并能促进旅游持续发展的能力[20]。旅游发展潜力的形成和积累是一个包含有多种因素的复合系统,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包括各种影响目的地旅游发展要素在内,对旅游业发展前景和后续能力的一种综合测度[20,21]。因此,可将旅游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及民俗、交通条件、旅游设施、环境承载力、资源吸引力等,以及外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开发效益、政治背景、经济发展等要素作为旅游发展潜力挖掘的主要切入点。不同地域的影响因子略有不同,但总体上可概括为旅游资源、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环境保护、政策与社会稳定、经济背景等6个方面。这与“钻石理论模型”所提出的影响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并不冲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充分展示了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山地旅游发展潜力分析提供了基本思路。

2.2 山地旅游发展潜力影响因素

山地旅游是以登山和审美等山地体验为基础,在山地地域系统内进行基于山地特殊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一种多样化的旅游活动类型,具有与山地地理环境相契合的特色,如美学性、多样化、梯度化、复合化、差异化等[3]。这些特点可分别融入旅游资源、地理特点、经济水平和环境等因子之中,与其他因子一起共同构成了山地旅游发展潜力影响因素的某一方面。山地旅游类型多样,且在主题、功能和方式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在发展动力上有不同的主导因子。山地发展潜力评价模型的建立应在宏观层面上反映总体的潜力值,在微观层面上表达不同因子的作用程度,并对已经开发和未开发的山地具有同样的效度。指标体系是建构模型的第一步,而影响因子是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和关键。

综合上述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和山地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可量化、代表性和全面性原则,并尽量减少有线性关系要素的出现,将山地旅游发展潜力的影响因子归结为山地旅游资源、山地地理条件、社会发展、山地生态保护、山区发展政策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背景6个方面:①山地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旅游业产生的早期阶段,旅游资源直接决定了旅游业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旅游需求量逐渐增加,个性化、主题化、多样化需求越来越明显,人造旅游项目相继出现,如迪士尼等主题公园已超越了很多以传统旅游资源为主导的旅游景区发展。但山地旅游是以山地地理环境为主要背景,旅游资源是其主要吸引物,人工创造物只起辅助作用。因此,正如海滨旅游对海洋的依赖一样,山地旅游资源仍然是山地旅游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和先决条件,只是在不同地域、不同发展条件下山地旅游资源在其旅游整体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和方式有所不同。②山地地理条件。地理条件包括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改造自然界所形成的居民地、道路网、工农业设施、经济文化景观等社会要素。其中,自然要素是山地形成的客观条件,是山地旅游独特性表现的根源,决定了山地人文环境;社会要素是对山地自然要素的叠加和补充,增加了山地旅游体验的内容,有助于山地旅游服务。此外,地理条件还影响到旅游的便利性、可行性和安全性。山地地理条件主要是指自然地理条件,社会要素可单列为山区社会发展指标。③社会发展(包括客源地和目的地两部分),主要包括人口要素及其文化。影响山地旅游的人口不仅包括山地社区的居民,还包括作为主要客源市场的社会人口和整个旅游社会大背景。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内容,山地社区居民是山地文化的主要载体,人口特征和社会文化传统等在特定条件下可作为山地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居民作为主要的旅游产品生产者和服务者,对旅游社会环境的稳定和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山区一般属于后发达地区,主要客源市场的人口特征、群体特征、心理和行为特征等构成了山地旅游主体的主要特征,通过旅游产品需求引导山地旅游发展方向。同时,社区居民和游客之间的文化沟通或理解,是旅游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④山地生态保护。尽管所有旅游都涉及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但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格外重要。高纬度高山地区和干旱区的山地生态系统结构较单一,生态链上的任一要素变化都可能直接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发生改变。即使在物种较丰富的山地森林地区,生态环境作为山地的主要吸引物之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环境保护是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山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依据。⑤山区发展政策与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旅游活动正常进行的条件,人们出于愉悦体验目的出行,人身安全保障是前提,因此社会稳定直接关乎旅游活动能否实现。此外,山地一般处于边远地区,稳定边疆、促进国家整体发展等诉求加强了对山区的政策倾斜。政策利好增加了山地旅游发展的积极性,保障了山地旅游发展的正常运行,为解决山地落后所造成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科技短缺等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⑥经济背景(包括客源地和目的地两部分)。包括主要客源市场的经济发展条件、山地的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所决定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等。一般企业为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各决策主体将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的区位。山地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其区位选择的自主性差,主要依赖于原有经济基础。原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建设资金是否充足、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越好,越有利于山地旅游的发展。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增加山区开发的力度,推动山区旅游发展,而客源市场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直接影响到山地旅游的整体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山地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活动有较大的不同,影响山地旅游发展潜力的因素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旅游活动类型的影响因素,它具有与山地相结合的自身特殊性。这6个因素共同作用于山地旅游发展,以各自不同的占比影响山地旅游的发展方向、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显现出大小不同、主导因子各异的山地旅游发展潜力。

3 山地旅游发展潜力测度指标体系

3.1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山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综合体。山地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所构成的旅游产品供给子系统,与山地内部系统相联系的外部客源市场所构成的旅游需求子系统,保障内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山地旅游活动正常运营的山地旅游保障子系统三方共同构成了山地旅游系统。因此,将山地旅游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与山地旅游系统的供给、需求和保障三个子系统相结合,把影响山地旅游发展潜力的“社会发展”因素和“经济背景”因素分为目的地和客源地两方面(即供给和市场需求两方面),以此得出山地旅游发展潜力的3个系统指标、8大指标,同时细化为35个要素指标(表1)。

3.2 指标体系构成

具体的指标体系构成见表1。

表1 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4 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模型构建

4.1 指标权重赋值

通过德尔菲法对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各系统、指标和要素的权重进行赋值。本次问卷调研涉及到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旅游规划、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山地旅游等方面的15位专家,用模糊评分法对各个指标和要素进行对比,将3个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子系统:U=(山地旅游供给系统、山地旅游需求系统、山地旅游保障系统)两两对比,按照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打分,得到判断矩阵B。打分标准依据判断集:V=(绝对重要、明显重要、重要、稍微重要、同等重要、稍不重要,不重要、很不重要、极不重要)9个等级分别赋值为9、7、5、3、1、1/3、1/5、1/7、1/9。由判断矩阵B计算各行特征值,求出B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所求特征向量即为各评价子系统的重要性排序,归一化处理后即为各因子权重。同理,指标层、要素层权重均按照此方法计算。最后,分别对各评价子系统、指标和要素的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22]。除二阶矩阵不用检验外,CR均小于0.1,符合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一致性(表2)。

表2 指标体系权重

4.2 评价模型构建

从山地旅游资源、山区社会发展、山区经济发展、山地地理条件、客源地经济背景、社会需求、山区发展政策与社会稳定和山地生态保护等8个指标、35个要素分析山地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公式为:

(1)

式中,Wi为第i个指标的总排序权重;Pi为第i个指标的测评值。P值越大,表示山地旅游的发展潜力越大。

(2)

式中,Wij为第j个要素的总排序权重;Pij为第j个要素的测评值。Pi越大,表示第i个指标对山地旅游发展潜力的影响力越大。

5 桂北山地旅游发展潜力实证分析

5.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测算方法

广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山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6.1%,以“桂林山水甲天下”名扬中外,是典型的山地旅游大省。桂北地区包括桂林、柳州、河池三市,与湖南、贵州接壤,共有山地A级景区69个(截至2018年12月),占广西A级山地景区的1/2以上,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度假区、风景名胜区、一般景区等各种类型,具有山地景区的代表性,以此检测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模型较为合理。对69个测评对象进行实地考察、资料收集,通过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模型进行分析,测算每一景区的整体发展潜力和各指标层的潜力值,结合景区发展现状,以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其中,各要素赋值来源于景区官方数据、地方政府官方数据和实地调研结果。由于桂北山地分布较广、数量较大,尚未开发的山地难以对评估模型进行验证,因此本研究未进行分析。

5.2 评价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广西北部山地A级景区旅游发展潜力测算可见(表3),桂北山地旅游景区发展潜力大小与山地景区的等级基本吻合,高等级山地旅游景区的整体发展潜力值和各指标潜力值均较大,2A级景区整体发展潜力值较小,说明目前的山地景区开发现状总体较合理。虽然存在个别不一致的现象,如龙脊梯田景区、元宝山、猫儿山景区、凤山国家地质公园景区等发展潜力较大,但是目前属于4A级景区,有待进一步提升。测算潜力较小的景区没有4A及以上的头衔,这足以验证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表3 桂北山地旅游景区发展潜力评价结果

山地资源(B1)、山区社会状况(B2)、山区经济发展(B3)等3个指标在桂北各等级的山地景区上表现出明显的等级性,且各景区等级与潜力等级正相关。这印证了评价指标体系中对山地旅游供给系统的判断,即山地供给系统是影响山地旅游发展潜力的主要方面。供给系统中的山地地理条件(B4)分值都不低,各等级景区较平均,表明地理条件是山地旅游开发中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5A级山地景区地理条件分值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山体海拔整体较低,坡度大多不适宜登山和徒步。

客源地经济背景(B5)和社会需求(B6)分值普遍较高,是因为旅游是在经济发展之上的高层次消费,经济发展落后区域不足以成为客源地。桂北山地旅游景区主要客源市场除了周边主要大、中、小城市之外,还包括广东、湖南等省份。随着全国交通和经济的不断优化,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客源地经济背景和社会需求潜力将会持续增长。

山区发展政策与社会稳定(B7)、山地生态保护(B8)等普遍分值较高,这与现实情况相一致。一方面,国内政局长期稳定、社会治安良好,为旅游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各个地区加大了对旅游的重视力度,特别是一些旅游资源良好的省市更是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龙头产业,广西即为其一。此外,目前绝大多数景区不再一味地只追求经济利益,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理念,提升了景区长远发展战略,增加了发展潜力。因此,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稳定的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旅游发展政策、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等保障要素都可增加山地旅游发展潜力。

桂北地区山地旅游景区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南民族地区山地旅游发展的共性,如诸多山地景区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在资源和功能的多样性上具有明显优势;山地海拔普遍不高,喀斯特地貌发育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但具有一定特色;山地旅游发展潜力大,但开发不充分等。对目前尚未开发的一些山地来说,尽管不乏潜力较大的个案,但由于开发条件受阻,不得不“雪藏”,以待将来有必要时再做开发。

6 结论

长期以来,山地地区的发展处于次要、被救济、被带动的状态,山区经济落后、生态破坏等问题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还制约了国家整体战略的发展[12]。对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不但可发现现有山地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而且为尚未开发的山地旅游提供了发展思路,以旅游业带动山区整体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国家战略。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问卷法等建立的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模型,是一种定量化较为直观的评价山地旅游发展潜力的方式,是对现有山地旅游发展规律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同时,厘清了影响山地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即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模型中的8个指标和35个要素,为山地旅游提供了一种分析研究的思路。

主要是:①供给系统、需求系统和保障系统是山地旅游发展潜力指标评价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供给系统对山地旅游发展潜力的影响力最大(0.43),需求系统其次(0.33),保障系统的影响力最小(0.24)。因此,在山地旅游潜力挖掘过程中,目的地资源、地理条件、环境、社会经济等是重要的考虑因素。②山地旅游资源和山地地理条件对供给系统的影响作用较明显,说明山地旅游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相对较大,它与山地自身的自然地理要素直接决定了旅游活动的可行性和类型。客源地经济发展对旅游需求系统影响最大,这与一般旅游活动特性相同。即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社会经济发展与旅游发展成正相关。山地生态保护相对山区发展政策与社会稳定来说,对保障系统的作用力更大,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策略在山地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③评价模型的建立在宏观上对山地整体的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测算,同时在微观上可以追寻不同山地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根据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潜力显化对策,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今后研究可借山地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模型,判别山地旅游发展潜力的主导作用机制,对山地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归类,并结合实证分析,针对不同模式下山地旅游发展潜力发挥给出相应的对策。

猜你喜欢
发展潜力山地要素
山地草甸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保水剂在山地核桃园中的应用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氯代吡啶发展潜力巨大
36个大中城市四新发展潜力报告
冷藏保温车发展潜力被激发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一带一路”下吉林省对外贸易发展潜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