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短评,练就把握事件本质的表达力

2019-12-10 10:26李彩香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深度思维

李彩香

【摘  要】想要创作出鲜活且耳目一新的佳作,离不开新颖而独特的思想,只有思想在不停闪烁,辨析力和捕捉力才能水涨船高,表达思维才能逐步扩展,认知体验才能迈向深刻。为此,笔者尝试通过每周评新闻的方式关注社会、思维发展和表达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本文提出要精心选择适切资源,唤醒评述动力;积极拓展多维视角,丰富思想认知;深入聚焦核心元素,引向深度思维。

【关键词】唤醒动力  丰富认知  深度思维  把握本质

写出好作文,需要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支撑,需要有高超的表达智慧。仅此而已吗?当然不是,想要创作出鲜活且耳目一新的佳作,还离不开新颖而独特的思想,只有思想在不停闪烁,辨析力和捕捉力才能水涨船高,表达思维才能逐步扩展,认知体验才能迈向深刻。为此,笔者尝试通过每周评新闻的方式在关注社会、思维发展和表达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

一、精心选择适切资源,唤醒评述动力

1.选择契合认知基础的新闻事件

学生是作文训练的对象,更是主体。新闻事件绝不能随意挑选,而需要依托基本学情,考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原始水平,选择难度适中且契合学生兴趣的,当然也不能过于浅显,孩子一读就懂,其辨析与评述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了。

比如面对当下很多孩子心灵脆弱的特点,教师就选择了这样的材料:某地初中一年级一女生因为与同学们发生争执,被老师批评后,选择了投河自杀。这一新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较为接近,主人公的年龄与当下的孩子相仿,事件的起因是学生在学校经常发生争执,被教师批评教育也是孩子们需要学会面对的。因此,面对这样的素材,学生发表意见的积极性较高。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表达自己,教师针对这一新闻设置了这样的思考辨析题:我们该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争执?你对老师的严厉批评有着怎样的看法?如果你自认为遭受了委屈,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孩子的死究竟是谁之过?

由于事件本身的分析难度与学生当下的认知能力相符,同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就如同催化剂,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着新闻事件的深处漫溯,有效地唤醒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

2.选择具有广泛影响的新闻事件

有些新闻事件虽然并不完全与少年儿童相关,发生的地点也与学生相漓甚远,但这一类事件被媒体、社会高度关注,已经成为了当下社会的热点。学生便也能够从不同的渠道来了解这一类事件的实际情况,也为深入了解这一新闻事件提供了多维支撑。

比如前段时间轰动全国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教师出示文字材料让学生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并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对这起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从公交车司机职责、乘客对公共秩序的遵守等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教师还相机补充了网友的相关评论,尝试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展开评论。很多孩子对女乘客进行了谴责,认为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共秩序,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有人认为公交车司机驾驶技术不过硬,需要进一步夯实公交车司机的专业技能;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公交车上的其他乘客缺乏站出来制止的勇气,也是造成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

同一件事情,学生所关注的视角是完全多维的,将关注的思维触角完全伸向了事件的本质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

二、积极拓展多维视角,丰富思想认知

由于新闻事件与当下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以及普世价值都有着直接联系,学生的评论不能从对错的二元论标准出发,而需要从广度和深度两个视角展开。其中,观点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从广度来看,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短评和快评时,就应该在保障准度的基础上,扩展学生评价的广度,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从自己的视域中寻找到属于自己视角下的思维和话语意识。

比如第三季的《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被杭州外卖小哥雷海获得。这位出生于1981年的外卖小哥,在7万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并在2万多电话面试人选中杀出重围,然后过五关斩六将,成功战胜北京大学的硕士生彭敏,最终获得冠军。雷海在送外卖之前,先后做过电工,快递员,平时喜欢读书,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唐诗三百首》是他最喜欢的书籍,连送外卖、等顾客的时也不忘给自己充电。

对于这样的新闻事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角度展开评述:首先,从主人公入手,为雷海坚持不懈自我学习的精神点赞,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愿意付出和努力,任何人都可以獲得成果;其次,紧扣“送外卖”与“诗词大赛”之间的巨大差异,引导学生探寻出一个全新的评述角度,诗歌和劳动同样都很美丽;也可以从人才论的角度,借助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我们绝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和窘境,就放弃努力,就放弃追寻自己的远大目标和志向。

在学生常态化认知视角下,教师努力尝试紧扣事件中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细节创设了立体化、多视角的评述,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认知空间,更激活了学生的内在意识,丰富了学生的表达特质。每一个不同的视角,其实让学生有了全新的认知体验,学生才能真正地洞察新闻事件的本质,从而为学生理性辨析能力和思维意识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三、深入聚焦核心元素,引向深度思维

从语文阅读教学来看,很多学生的认知思维常常只能停留在文本语言的肤浅表层,根本无法洞察文本语言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新闻事件作为一种非教材素材,正是训练学生深度思维的有效素材。只有深入开掘,新闻事件中的营养元素才能开掘出来。对新闻事件的短评绝不是浅评,更不是胡评,而需要让学生在“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下进行深度阐述,促进学生从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的过渡。

还是与公交车相关的新闻:一位老人抱着孩子上车,尽管司机多次用公交的广播系统请求乘客让座,但最终乘客还是无动于衷。后来,公交司机停车等待,直到一个中年的让座,司机才发动公交车。这一事件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影响,尤其是司机的做法引发了争议。你对司机的做法作何评论?

这一新闻事件背后的问题指向非常明确,孩子们的认知也呈现出泾渭之别:做得对与做得不对,这是新闻评述最基本的倾向和态度。但如果停留于此,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相对于肤浅的状态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相机追问:认为对的,你觉得司机对在什么地方?认为错的,你觉得司机错在何处?通过这样的追问,逼迫着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向着事件深处迈进。比如有些学生认为司机做法错误,基本都会亮出这样的观点:文明礼貌是个人的事情,应该属于个人的自愿,不应该强迫。针对这样的认知,教师就可以在学生现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再次点拨与引领,比如什么是积极倡导,什么是强行要求,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在明晰了司机做法的本质之后,很多学生也会生发出这样的认知困惑,即认为司机的行为是为了一位老人解决座位问题,不仅影响公交车上其他乘客的出行,还影响了公交公司正常的班次运行,甚至还会导致交通的瘫痪,其实是不妥当的行为,严重的话可能构成犯罪。教师可以继续将这一认知朝着更深处引领:文明礼貌是一种个人行为,是否让座并不涉及法律层面,但公交司机的做法是否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很多孩子豁然开朗:公交司机在规定时间内将乘客安全带到目的地就是自己的职责,显然他的行为不仅没有完成自己的职责,相反还给自己人为地制造了困难……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研讨的焦点设定在自愿行为、法律规定以及职责范畴等之间的关系上,从这三个角度重新审视公交司机的做法,就会让学生对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所蕴藏的价值取向形成更为深刻的洞察与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新闻事件的阅读与评论,是夯实学生思维意识的重要保障,更是促发学生思维认知不断提升的重要渠道。教师就应该从资源选择、评述维度和深度思维等方面展开训练,彰显新闻评述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水平方面的积极价值。

参考文献:

[1] 尚金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J]. 语文天地,2018 .

[2]朱秀瑛. 如何开发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J]. 宁夏教育科研, 2012.

猜你喜欢
深度思维
锤炼思维最富潜能的力量
巧用图示建构网络,发展学生深度思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联网思维研究
聚焦思维转折点 走向深度思维
让智慧美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
以自主学习引领学生深度思维
例谈学生高考物理思维障碍及对策
指向深度思维的有效练习设计
探析场馆学习深度思维的培养策略
基于深度思维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任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