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至生至死为百姓写作

2019-12-11 10:05
青春 2019年12期
关键词:张平老百姓题材

舒晋瑜: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

张 平: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

舒晋瑜: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文学创作,初学写作,您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张平:山西当代的作家,特别是50后60后的作家,受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等老一辈作家的影响比较大,这些老作家是后来一直被中国文坛认可和称誉的“山药蛋”派作家群。在建国十七年的文学创作中,这些作家曾占有主流地位,在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我们几乎就是读着他们的作品生活过来的,对我们的人生观和艺术观都产生过深深的印记。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时代因素和历史原因,因此每一个时代的作家和作品,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这些作家的作品为那个时代的读者带来了阅读的愉悦和生活的激情,历史不会因为一些争议和不同的声音而忘却他们。

舒晋瑜:1981年,您的处女作《祭妻》获得《山西文学》杂志一等奖。您走上文坛是否特别顺利?有经历过退稿吗?

张平:退稿太多了。在上大学期间,隔三差五就有退稿信。那时候班里都有专门领取信件的同学,一看到信件取回来时,就止不住的脸热心跳。领到退稿信,赶紧就往教室外面跑。偷偷看完退稿信函,然后再偷偷把退稿寄往另一个刊物。其实同学们都知道咋回事,已经见怪不怪了,倒是自己还藏着掖着。那时候是“文学热”,写小说、读小说的人同现在相比不可同日而语。文学杂志的发行量都是天文数字,山西的《火花》文学期刊,有二十万订户。《山西青年》有近百万订户。在这些刊物发表一篇小说、一首诗歌,就可以改变你的生活处境,甚至人生命运。《祭妻》是我的处女作,给我带来了莫大荣誉,也带来了毕业分配的重新定位。大学毕业后,因为这几篇作品,经过马烽、西戎几位老作家的鼎力推荐,我被分配到了临汾文联,从此走上了专业文艺创作的道路。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太幸运了,这种幸运来自老一辈作家的呵护厚爱,也来自那个时代独有的整个社会对文学的巨大热情。

舒晋瑜:《祭妻》之后,您写出了近十篇“家庭苦情”系列小说,其中1984年《青春》杂志刊发的《姐姐》,被评为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能谈谈这些小说的创作背景吗?

张平:这些作品几乎就是散文,《祭妻》也好,《姐姐》也好,都有我家庭的影子。《祭妻》寄给编辑部后,编辑们深受感动。那时候发表类似的作品要承担很大风险,但主编最终还是决定发表。发表后,《小说选刊》《新华文摘》都予以转载,我先后收到几百封读者来信。包括后来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姐姐》等作品,其实都是这个路子,写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写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作家要获得成功,能在读者中产生共鸣,就必须要有真情实感,同时必须直面现实中的伤疤和问题,敢于坚持公平和正义。今天看来,我十分庆幸自己能有当初创作中的这些经历和感受,也十分感激当年编辑老师们的栽培与呵护,也忘不了读者给自己带来的勇气和信心。

舒晋瑜:您能谈谈对《青春》的了解和认识吗?

张平:《青春》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文学杂志,发行量很大,影响广泛,深受青年读者的喜爱。那时候能在《青春》发表作品,如同在《人民文学》《收获》发表作品一样感到兴奋和荣耀。我在大学时,很多大学生都在传阅《青春》,所以我上大一时就订阅了《青春》,毕业后分配到临汾文联,临汾文联的阅览室里居然也有《青春》杂志,可见当时《青春》的影响之大。

舒晋瑜:能回忆一下《姐姐》发表的情景吗?您是寄给哪位编辑的?还是编辑部从自然来稿中选发了您的作品?

张平:就是凭感觉投稿,完全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把稿子投出去的。说实话,主要是写完了感觉还可以,否则也不会寄给《青春》这样有影响的杂志。那时候大学刚毕业,作品也不多,不认识《青春》期刊的任何一个编辑。稿件寄出去以后,两个多月也没有收到回信和退稿,当时都以为没有希望了,没想到竟然被采用发表了,而且还是头条。真有点兴奋得忘乎所以的感觉,放眼世界,瞬间都变得那么美好。说实话,即使到今天,我也不知道当时的责编是谁、主编是谁。那时候文坛的风气还不像今天这样,大家也都没有走关系的念头。《青春》发表我的作品,完全是从自然来稿中选取发表的。对我这样的一个年轻作者來说,真正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即使到了今天,一看到《青春》杂志,就会在心底里由衷地喷涌出一种感动和敬佩。

舒晋瑜:这篇作品发表后获得第七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获奖给您带来了什么影响?

张平:我的处女作是《祭妻》,《姐姐》是我的第四个短篇。《祭妻》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对弥漫在当时政治和社会氛围中的血统论是一种血和泪的控诉。《姐姐》尽管也有对血统论的批判,但更多地写出了社会对人间悲情的容纳和回馈。两个短篇都分别被《小说选刊》《新华文摘》和《小说月报》转载。这几个刊物当时的发行量都在百万左右。今天再回头看看这两个短篇,心境与当时已完全不同,反倒感到《姐姐》的文学意义似乎要大于《祭妻》,《姐姐》的叙事要更流畅也更成熟。《姐姐》是我第一个获大奖的作品,1985年4月在南京领奖时,看到了那么多心仪已久的知名作家,王蒙、铁凝、史铁生、邓友梅、蒋子龙、冯骥才、梁晓声、贾平凹、张洁、张贤亮……这在我的文学履历中,是一个重大事件,不论是对文学观的形成还是对文学创作的走向,其影响都是终生的、巨大的。

舒晋瑜:此后,您陆续在《青春》发表过什么作品?和《青春》的哪些编辑有过交往?是否参加过他们组织的活动?在和《青春》交往的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情?

张平:实在抱歉,即使是到了今天也还是要对当时的编辑和主编表示深深的歉意,《姐姐》在《青春》发表后,几十年来,几乎很少参加过《青春》的活动,也再没有更多的交往,好像有过几次邀请,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参加。借此机会,我再次向《青春》的编辑们表示我深深的谢意、敬意和歉意。

舒晋瑜:还在关注《青春》吗?您愿意谈谈对《青春》的印象和评价吗?在您所发表文学作品的报刊中《青春》有何独特性?

张平:一直在关注,在《青春》发表作品很多年以后,不论我的工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都一直订阅着《青春》。一直到2008年担任副省长后,才不再订阅。2012年调到北京后,又开始订阅《青春》。2014年后放弃了订阅,是因为有了网络版《青春》。《青春》能在无数同类文学期刊都纷纷停刊之时,依然一直在坚持办刊,坚持自己的办刊方针,实属不易,令人肃然起敬。“青年写,青年读,面向当代青年,为无名者铺路,培养文学新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这样的办刊宗旨,对当代中国文学功德无量。

舒晋瑜:您想对走过40年历程的《青春》说些什么?

张平:青年是中国的希望,也是中国文学的希望。具有文学精神和文学情怀的青年越多,我们这个社会就越有希望。

舒晋瑜:“我的作品就是要写给那些最低层的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永生永世都将为他们而写作。”——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

张平:我觉得这应该是作家写作的基本立场。从古至今,对文学情有独钟的大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每次去新华书店,让我感慨万端的就是那些坐在书店角落地板上专心阅读的人。日理万机的领导、苦心钻研的专家、风情万种的白富美、风流倜傥的高富帅、忙得脚不沾地的经理老板,他们会这样凝神静气、全神贯注地阅读小说或者诗歌?一个人到了被万般宠爱、万众瞩目的境地时,让他生发文学情怀是很难很难的。只有那些几乎被生活遗忘,但仍然对生活抱有希望和激情的人,才往往是文学最忠实的受众。有一年我去一个山区的村庄,看到一本我的小说《天网》,不知让多少人传看过,已经看不到书面,翻卷得就像一根老白菜。一个四十岁开外的中年人一边让我签字,一边说,你这书我们村的人差不多都看了,我都看了好几遍了。我很感动,也很难过。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群,这是作家自我选择的结果,无可厚非。我的读者群就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读者,为他们写作我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舒晋瑜:以一位老人的经历为原型创作的纪实文学《天网》,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被评价为“以作家的良知写农民的命运”,您也遭遇了很多波折。因为作品触动了一些滥用职权的人的利益,您被告上了法庭。

张平:我常常想,如果没有《天网》这部书,我的人生阅历可能会少了很多。《天网》曾给我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和前所未有的声誉。《天网》当时发行五十多万册,至今每年仍在再版。《天网》先后被上百家报纸连载,数十家电台连播。《南方周末》几乎是一整版一整版的连载,能这样连载一部文学作品,对这家发行量极大的报纸来说至今并无先例。《天网》先后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续剧、评弹、戏曲、说唱剧、广播剧、话剧等等。一部作品,能有这样的反响我做梦也没想到。但这种反响也给我带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几个当地的干部对号入座,把我告到了出版社所在地的丰台法院,受理这场官司的法官明确无误地告知我,这场官司你必输无疑,因为即使是罪犯,你也不能侮辱他的人格。一旦判定你侮辱了对方的人格,你将面对巨额赔偿,因为对方要求赔偿名誉损失二十万元。法官举出书中的一个例子,说那个被乡长铐在树上的农妇,大骂乡长是恶霸,法官说,一旦认定你写的就是这个干部,这就足以证明你侮辱了对方人格。我说一个农妇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官司打了几年,法院判她败诉,无奈以命抗争,结果被铐在村头一棵大树上,双手被铐得鲜血直流,至今留有伤痕。她一介草民,到了这步田地,也只有骂人了,就这样骂了几句,却要被法院认定侮辱了对方人格。我止不住问,农妇骂人有罪,他残害百姓,难道就没罪?法官说乡长有罪没罪,那不是你和村妇能认定的事。村妇可以上告,法院可以依法审理。而你在作品里说乡长是恶霸,无凭无据,就等于诽谤,侮辱了对方人格。面对法官的“法理”,我万般不解,一整夜都没睡着,长这么大,第一次失眠了。但最终这场前后耗时十年的官司,竟然是我赢了,法院二审当庭驳回上诉。胜诉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老百姓的支持。一审开庭后,因为是公开审理,数十家媒体对这场官司进行了全方位报道。来自全国各地的声援信很快雪片般寄往法院,寄往媒体。山西农村的几个老农民,千里迢迢来到北京,也不知通过什么渠道找到我,把整个村里捐来的几百元塞给我,要我补补身子好好打官司,如果输了,他们就集体来北京讨说法。由于电视台的报道,我一下子成了“名人”。在公共汽车上,常常有人悄悄對我说,我们都支持你,就算你输了在我们心里也是赢家。我当时住在一个朋友家里,晚上常常到门房打电话,有时忘了交钱,遭到门房老人的呵斥,但当他看了报道,得知我就是那个作家时,脸上顿时堆满了慈祥的笑容。说,孩子,真不知道你就是那个作家,以后打电话只管来,一分钱也不收你的!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馆吃饭,吃到半截,饭馆老板亲自端着两大盘子热菜放在饭桌上,小伙子,这两盘子菜是我亲手做的,以后天天来我这里吃,不用买单!即使到今天,一想到这些场景,仍然止不住眼圈发热。所以我说,我要至生至死为老百姓写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什么也不是。这是一个作家的立场,与艺术无关,与文学理念也无关。

舒晋瑜:《抉择》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您是在什么情况下获知这一信息的?您如何看待这些荣誉?

张平:《抉择》的出版发行一直到获得茅盾文学奖时,正值打官司时期,所以“茅奖”的获得同官司的胜诉相比,后者带来的激动和喜悦,远大于前者。由《抉择》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也大获成功,当时是五块钱十块钱一张电影票,总票房达到一亿四,仅次于当时的电影《泰坦尼克号》。“茅奖”是文学界对你作品的认可,这种荣誉是持久的、深刻的、对自己写作信心的增强是巨大的。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得到民众的认可,最终也必然会得到文学界的认可。

舒晋瑜:自1985年您创作《血魂》,首次与反腐败题材“沾边”后,您就与“反腐”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的《抉择》《十面埋伏》《天网》《国家干部》等作品都是这类题材,您也被誉为“反腐作家”。这类题材非常敏感,有些作家写作反腐题材,一不小心会被“封杀”,但是有些作家把握得很好,又成为“主旋律”。在把握敏感题材上,您有怎样的经验?对这一“称号”,您怎么看?

张平:刚开始有些不认可,因为我始终认为自己的作品都是现实题材。如今的现实题材,哪种能同反腐没有关系?除了纯家庭小说,哪类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里能不涉及反腐的内容?一部描写现实题材的作品,一涉及到反腐内容,就能认定这部作品是反腐作品,就能认定这个作家是反腐作家?而一旦认定你的作品是反腐作品,那你的作品就很难被搬上荧屏银幕,因为这样的作品确实很“敏感”,审查很严,一般人不敢涉及,也不愿意涉及。再则,现实题材不像历史科幻题材,属于当代人物画,描画得像不像,大家都清楚。写得对不对,准不准,谁都可以评头论足。再加上对现实题材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条条框框,这类题材的作品也就越来越少。其实任何一个作家都清楚,一个作品好不好,关键看矛盾冲突设置的成功不成功,精彩不精彩。要塑造一个正直的、优秀的、清廉的、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正面形象,必然要把这样的人物放在同鱼肉人民、背叛国家的腐败分子、变节分子、堕落分子的无情斗争中去展现,才会有血有肉、饱满生动、真切感人。我们的反腐败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反腐败,是在人民支持下的反腐败,我们惩治犯罪和罪犯,同样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支持下对犯罪和罪犯进行惩治,同网络上千奇百怪的腐败和犯罪相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理直气壮地进行这方面的文艺创作?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没有斗争的人物刻画和描写,只能让作品索然无味,最终必然会失去读者和市场。因此今天看来,被称为反腐作家,我觉得也是读者的一种认可。只要读者认可,我还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舒晋瑜:《天网》《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您的作品发行都是几十万册,畅销的原因是什么?回过头来看,您认为这些作品给社会带来怎样的效应?您介意自己被称为“畅销书作家”吗?

张平:这些作品能畅销,是因为都是现实题材,都与老百姓生活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题材。还有些人说我写的是官场小说,其实读过我的作品的人就会清楚,我写的是干群关系、党群关系。这样的题材,在现实生活中太丰富了,俯拾皆是。俯瞰文坛,我常常深感惋惜,許多优秀的作家,富有才华的作家,为什么就不能写一写当代生活呢?为什么不接触接触现实题材呢?难道这么丰富多彩的当代生活,非要让我们的下一代去写吗?说实话,当代文学中现实题材作品所占比例实在太少了。我常常对一些年轻作者说,要想成名快,读者多,就写现实题材吧,当代读者太期待和钟爱现实题材的作品了。当然我说的现实题材不是纯粹的当代爱情生活、家庭生活,而是重大的,关注民众,关注变革,关注社会进步,关注历史变迁的现实题材。这样的作品,才会给社会带来正面效应,给人民带来希望,给社会带来信心,为时代留下印证。而这样的作品必然会畅销,因为期待和关注的读者太多了。这样的畅销书作家,我不会介意,我也相信没有作家会介意。

舒晋瑜:您的新作《重新生活》离现实如此之近,简直就是一部架在生活中的摄像机。处理这样的题材,对您来说,还有难度吗?如果有,难在哪里?

张平:我一直在说,纯正的现实题材,素材有的是,人物有的是,故事也有的是,现实题材最不缺的就是写作材料,好故事好人物,可以说是随手拈来,俯拾皆是。现实题材难在取舍。什么样的人物故事可以用,什么样的不可以用,这对中国的当代作家是一个难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些题材太敏感,不容易把握。于是也有人常常这么说,这个家伙很会打擦边球。其实难与不难,关键在立场,在心态,在方法,在你能不能放下身段。只要你能真心实意地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要老想着我的作品出来了,国内国外的权威评论家们会怎么看,国内国外的评奖机构会怎么看,那些林林总总的国内国外的专业读者们又会怎么看,如果总是这样掂量来掂量去,那你的现实题材写作,根本就无从下笔了,处处都会是难点。我觉得现实题材写作,就是照本宣科。生活是什么样子,你就实实在在地把这个样子端出来。如果刻意加进去太多的深刻和厚重,反而会显得累赘和臃肿。现实题材你不要总想着流芳百世,要想流芳百世,就别写现实题材。现实题材需要勇气,需要悲愤,更需要舍弃和不在乎。即使我的作品三年五年就没人看了,我也认了。

舒晋瑜:您以“反腐作家“著称,写了那么多,却觉得这是真正的“反腐小说”,为什么?

张平:因为只有揭示出腐败是对所有人的戕害和剥夺,才能激发所有人对腐败的反思和痛恨。我在后记里说了,只有全民反腐,制度反腐,才有可能有效遏制大面积的腐败行为。腐败行为并不只是贪污受贿了多少财物,而是它制造了一种与老百姓完全隔绝也完全不同的特殊生活。这种特殊生活的长期存在,渐渐地会融入并腐蚀我们的思想道德,以致沉淀成我们的文化基因。

一个地方主要领导的腐败,会导致所在区域整个社会和系统的腐败。本来属于政府官员的分内职责并应该施与人民的工作,反倒都成了老百姓必须感激的施舍和恩赐。这种本末倒置的生活形态,已经让很多人无动于衷、毫无感觉,甚至成为习惯。如果政府官员和老百姓都意识不到这一点,这就实在太可怕也太悲哀了。腐败通吃通杀,最终无人可以幸免。

所以揭示这种反常的,而我们却又司空见惯的生活本质,铲平官员和民众之间的那道鸿沟,是反腐的一项重要工作和基本任务。贫富悬殊,腐化堕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悲剧不能也不允许再度发生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和社会,这需要每一个公民的不懈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奋争。

从这个角度说,《重新生活》确实应该是一部真正的反腐作品。

舒晋瑜:作家的眼光是什么样的眼光?

张平:准确地说,作家的眼光就是与人为善的眼光,不轻易定性对错是非的眼光。不会拍桌子瞪眼,不会当众收拾呵斥那些下级官员,更不会对着很多人发脾气说脏话。不管出了什么事,总是爱设身处地为人家着想,总是觉得对方也有难处,即使骗你哄你说假话也不忍揭穿。因为作家就是常常看对中的错,错中的对。不管什么人,他之所以这么去做,肯定有他的道理和原因。不会你不按我的办,我就不分青红皂白,怒斥一通。

说实话,作家的心态现在很不适合做领导干部。端不起架子,狠不下心来。在重大决策面前,往往思前想后,优柔寡断。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不过作家的心态,不太容易闹出大问题,也轻易不会做出拍脑袋、拍屁股的错误决断。在一个注重民主法制的社会环境中,倒是很适合作家的心态。也就是说,作家的心态在人治环境中不行,在法治环境中还可以。

当过几年副省长,而且是担实职有实权的副省长,同以往的挂职虚职完全不同,所以感受也是多方面的。有一点我一直在想,这个作家副省长,为什么会是我?如果换了别的作家,又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从这一点看,我也一直在呼吁,真的希望有更多的作家能像我一样幸运,担任实职,有权有责,扑下身子,真正深入进去,这同那些走马观花的观光采风,有着天壤之别,完全是两个概念。这样的作家多了,对中国的当代文学创作,也许会是一大幸事。

舒晋瑜:您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传达出什么?

张平:其实就是一句话,让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能放下身段,真正成为百姓中的一员。也希望我们的领导干部能同老百姓一样生活,急老百姓所急,盼老百姓所盼。与老百姓感同身受,老百姓遇到的困难就是我们遇到的困难,老百姓急于解决的問题,就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老百姓的福祉和利益,没有什么放不下,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作为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首先要知道不知道老百姓生活的艰难?教育,医疗,养老,住房,老百姓能承受得起吗?你的孩子里有失业的吗?有外出打工发不了工资的吗?有上不了大学的吗?有看不起病的吗?你的亲戚里面,有幼无所学,老无所养,住无所居,病无所医,老无所获的吗?像老百姓一样的生活,真有那么难吗?如果真的很难,甚至无法承受,那我们所说的一切,老百姓还会相信吗?我们又能用什么取信于民?

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同老百姓的生活同质同量时,才会真正体会到百姓的甘苦,才能真正下决心去解决老百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也是我的这部小说所想表达的主题之一,不知道能否让领导干部们有所触动,有所思考。

舒晋瑜:小说写得内敛,看上去不动声色,却真正触动了内心,发人深省。您如何评价《重新生活》创作的独特价值?这部作品是否仍会改编成影视作品?能谈谈具体情况吗?

张平:小说写得内敛是由其题材决定的,像《抉择》《天网》《十面埋伏》《国家干部》等等,这些作品本身就是殊死斗争的一种展现,描写的就是正面人物叱咤风云的英雄壮举,与《重新生活》在表述上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也像《重新生活》中那样压抑和悲切,那就无法展现波澜壮阔的时代精神了。

我觉得《重新生活》的价值所在,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反证了清除腐败根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反腐绝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些年,由于网络媒体的发达,由于一些言论的误导,人们对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诉求也越来越理想化。对于反腐倡廉也一样,好像今天打倒贪官,明天就能沧海桑田、乾坤翻转。事实上一个区域打掉一个贪官,要让整个区域的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恢复平衡,让一切都好转起来,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我们的水质一旦被污染,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会变得很弱,要让水质重新还原,不仅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和成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重新生活》的电影电视的改编和拍摄正在进行之中,但说实话,《重新生活》这样的作品,想搬上荧屏和银幕,将会是很难很难的。不过这也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期盼着在电影和电视的改编上,会对现实生活能有更好地展现和更多地突破,从而为我们的现实题材创作,能有一个新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主持人:何平

责任编辑:李樯

猜你喜欢
张平老百姓题材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Sb(111)surfac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叽叽喳喳的小喜鹊
这是你爷俩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老百姓的话
老百姓的福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