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氏杆菌病的防治技术

2019-12-12 02:00梁淑娟
中国动物保健 2019年4期
关键词:氏杆菌公羊绵羊

梁淑娟

(辽宁省喀左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辽宁朝阳 122300)

羊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羊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疫病。我国把它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辽宁省把它列为强制免疫病种。布氏杆菌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布氏杆菌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其特点是生殖器官和胎盘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症。

1 羊布病病原

病原为布氏杆菌。布氏杆菌有6 个种:羊(马尔他)布氏杆菌、牛(流产)布氏杆菌、猪布氏杆菌、沙林鼠布氏杆菌、绵羊布氏杆菌、犬布氏杆菌。引起羊布氏杆菌病的病原主要是羊(马尔他)布氏杆菌或绵羊布氏杆菌。对人侵害率最高的是绵羊布氏杆菌,人感染布氏杆菌病多由绵羊布氏杆菌引起。

布氏杆菌存在于病畜的生殖器官、内脏和血液。该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7d,在冷暗处和胎儿体内可存活6 个月。布氏杆菌对消毒药比较敏感,常用的消毒药一般在十几分钟内就可杀死病菌。

2 羊布病传播途径

羊布氏杆菌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的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播,通过接触或食入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污染的肉、奶等而感染;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如牛羊群共同放牧,可发生牛种和羊种布氏杆菌的交叉感染。动物布氏杆菌可传给人类,但人传人的现象较为少见。

3 羊布病发病特点

1)布氏杆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及带菌动物,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在流产和分娩时,大量病原随胎儿、羊水和胎衣排出。本病主要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经皮肤、黏膜、呼吸道以及生殖道(交配)也能感染。与病羊接触、加工病羊肉而不注意消毒的人也易感本病。本病不分性别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2)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期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现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一次。

4 羊布病感染症状

1)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羊主要症状是发生流产,但不是一定有的症状。流产发生在怀孕后的3~4 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2)本病常不表现症状,而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是流产。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精神萎靡、阴道流出黄色黏液。流产多发生于怀孕后的第三、四个月。流产母羊多数胎衣不下,继发子宫内膜炎,影响受胎。公羊表现睾丸炎,睾丸上缩,行走困难,拱背,饮食减少,逐渐捎瘦,失去配种能力。其它症状可能还有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炎等。

5 羊布病诊断

5.1 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流产胎儿及胎膜的变化即可初步确诊。

5.2 实验室诊断

一般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血清学诊断。以平板凝集试验作为初步筛选,筛选血清阳性的使用试管凝集试验进行最终检验确诊,仍为阳性的确诊为感染羊布病。

6 羊布病防治

6.1 检疫

从外地引进羊时做好疫情调查,不从疫区引羊;购买的羊做好检疫(检测),无疫病才能购买。

6.2 免疫接种

使用布氏菌病活疫苗(S2 株)进行免疫接种,羊的免疫期为36 个月,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接种。皮下或肌肉注射:山羊每只0.25 头份,绵羊每只0.5 头份(注射法不能用于孕羊和小尾寒羊);口服:每只羊1 头份(每头份含活菌数至少为1.0×1010CFU)。

免疫注意事项:①接种前后3d 不得使用抗生素药物;②注射接种做好消毒工作;③使用以上疫苗对人有一定的致病力,使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④疫苗开瓶后当日用完,用过的空瓶、器具及开瓶后未用完的疫苗等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要随意丢弃。

6.3 定期监测

不实行免疫接种的地区每年春秋两季进行一次布氏杆菌病监测。实行免疫接种的地区在免疫接种后要进行免疫监测。

6.4 个人防护

羊饲养管理人员及产品加工人员等做好个人防护工作,防止感染布病:①按时免疫接种和做好消毒工作;②在接产、接触可疑病畜及其排泄物等做好消毒和穿戴防护服装、手套、口罩、眼镜等防护器具;③兽医工作人员在免疫、采血、血清监测等工作中更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猜你喜欢
氏杆菌公羊绵羊
提高种公羊繁殖力的几项措施
冬末春初 注意防治绵羊痘病
在雨中“躲雨”的绵羊
鸭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羊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
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筛选
试论羊布鲁氏杆菌的综合防控措施
绵羊和小鸟
冰岛公羊育种要“看脸”
巧计得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