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效果观察

2019-12-12 10:48伏继波朝阳二三四医院辽宁朝阳122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年22期
关键词:胃镜息肉内镜

伏继波 朝阳二三四医院 (辽宁 朝阳 1220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9年1月60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内镜下的电凝电切治疗,观察组实施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临床表现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在平均治疗时间方面,对照组患者的所用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恶心呕吐、头晕等临床表现发生率为6.6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6%,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在无痛胃镜下对消化道息肉患者进行治疗,平均治疗时间较短,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上消化道息肉作为上消化道黏膜中出现的局限性病变,在疾病早期多数呈现无症状,若出现临床症状时,常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临床上,常把上消化道息肉分为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1]。为进一步研究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有效方式,本文选择2017年4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17年4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为本文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在21~55岁的范围之内,平均(37.53±4.3)岁;息肉类型:11例患者为胃窦息肉、7例患者为胃大弯息肉、12例患者为胃底息肉。观察组中,16例患者为男性、14例患者为女性;患者年龄22~56岁,平均(36.92±4.1)岁;息肉类型:胃窦息肉患者有10例、胃大弯息肉患者有9例、胃底息肉患者有11例。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对于上消化道息肉的诊断标准,经检查,所有患者均为非浸润型,息肉个数≤20个,且未有任何的严重慢性疾病。同时,在研究正式进行之前,相关人员已将有关研究的系列知识告知患者及患者家属,在获得患者及患者家属同意且自愿参与的情况下进行。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影响新陈代谢正常运转的患者;(2)已进行过相关治疗或对胃镜检查治疗接受度较低的患者;(3)处于疾病晚期、患有精神疾病、高龄等任一情况的患者。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息肉类型等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价值较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内镜下的电凝电切治疗,选择的内镜仪器为进口的奥林巴斯内镜台车(OLYMPUS),随机配套选择高频电发生器、电刀和圈套器等。其中,电凝指数设置为2~4档、电切指数设置为2.5~4档。待患者麻醉成功后,在内镜的辅助下,观察患者息肉的大小、位置、形状等。随后,根据息肉的实际大小选择切除方式。当息肉大小在0.5cm以下时,可采用电刀尖的电灼进行切除;对于大于0.5cm的息肉而言,则选择圈套器对其进行切除。在切除成功后,可利用圈套器将息肉取出,随后取出内镜即可。注意,在息肉的切除过程中,要保持息肉的干燥,避免导电对患者造成损伤。同时,还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溃疡、出血等不良反应。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无痛胃镜下的电凝电切治疗,仪器选择OLYMPUS CLV-260无痛胃肠镜,待患者麻醉成功后,即可置入胃镜,电凝指数设置为2~4档、电切指数设置为2.5~4档,息肉切除的手术方式与对照组保持一致[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和临床表现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出现的腹痛、感染、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指标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用±s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和临床表现比较

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间(4.61±1.48)min,比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临床表现的患者共有9例,总发生率为30%,与观察组的6.66%(2/3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和临床表现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观察组中,共有2例患者出现腹痛、出血等并发症,无患者发生感染及穿孔现象,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6%;对照组中,共有13例患者出现腹痛、感染、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3.3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n(%)]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选择高频电发生器、电刀和圈套器等仪器,经内镜对患者的上消化道息肉实施切除,因操作简单、损伤小和费用低等优势,已成为治疗胃息肉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降低息肉复发率和防止癌变等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3]。但是,此类治疗手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出血、穿孔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证明,在诊断率方面,胃镜检查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内镜检查,且发现息肉的几率更高。同时,随着无痛胃镜在医学上的应用,无痛胃镜下对上消化道息肉实施电凝电切治疗,效果极为显著[4]。在本文的结果中,对上消化道息肉患者实施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治疗的观察组,平均治疗时间显著低于采取内镜下电凝电切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恶心呕吐、头晕等临床表现发生率为30%(9/30)、并发症发生率为43.33%(13/30),对照组的临床表现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为6.66%(2/30),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上消化道息肉患者实施无痛胃镜下电凝电切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较大。

猜你喜欢
胃镜息肉内镜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做胃镜 普通、无痛如何选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