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与中医

2019-12-12 06:06郑跃峰
少林与太极 2019年1期
关键词:点穴少林寺少林

作者简介

郑跃峰,早年随少林宗师梁以全习武,中国武术七段,著名少林武术专家,国家级武术裁判,多次担任全国和国际重大武术赛事裁判长、河南省重大武术赛事总裁判长,连续担任第九、十、十一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数万人展演活动和开幕式总导演,被登封市政府授予个人三等功,曾连续十余年被评为河南省先进武术工作者或优秀裁判员,现任登封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

郑跃峰勤于思考,勇于钻研,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武术理论体系,主编有少林武术教材,执笔创编的《少林拳竞赛套路——拳术、刀术、枪术、剑术、棍术》计60万字的系列丛书在全国发行,结束了少林拳没有规定竞赛套路的历史,使少林拳更规范、科学地普及、推广。多年来,郑跃峰担任河南省武术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少林武术技术理论主讲,并被多次邀请为大专院校授课,培养出了大批世界冠军、全国冠军,为登封及全国培养了万余名优秀的武术教练员,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武术裁判员,其中国际、国家级裁判员就达23人,国家武术一级裁判达160人。

中医是中华民族医病祛疾、保健治伤、延年益寿的传统医学。少林武术具有强身健体、防身制敌的作用。两者虽属不同学科,但都是以认识生命活动规律,认识自然环境、药物作用、物理刺激、导引肢体对人体的影响等作为基础,各成体系但又相互依存的传统文化。中医依此探索诊治之术;少林武术依此研究习武、用武、服务武功的方法。因此,在少林武术和中医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融合的诸多领域。

一、少林武术与中医融合的必然性

在少林寺建寺初期,少林寺内并不存在中医,寺僧们身体有恙时同样是到市井中间寻医诊治。自中华武术被少林寺吸纳后,习武者由少到多,逐渐形成了较为庞大的习武团体。特别是自隋末唐初少林十三武僧助唐后,少林寺大量招收培养僧兵队伍,形成了梯队。与此同时,由于不断被调遣参加各类战争和卫护寺院,并频繁与社会暴动者发生打斗,使伤员在每次战斗中都不断出现,在这个时候如果还要到市井中间访医救治,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少林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出现和存在。为此,少林寺就在武僧和文僧中间挑选人员参与到中医治疗的研学当中,他们遍访名医,结合武术的特性,逐渐形成了武医融合的文化体系。少林寺武僧在中医的基础上针对少林寺的实际情况和环境,研发出了具有很强针对性的少林武术中医,如:少林健身气功,少林营养食谱,少林按摩健身法,少林伤科,少林点穴,少林针灸,少林骨科,少林内科等。可见,中医体系进入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相融合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中医在少林武术千百年的习练和搏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医也在少林武术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验证和发展。

二、少林武术与健身气功

健身气功是以锻炼提高武术技能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功法,借鉴了医疗保健气功气法的程式化锻炼形式,以气助势,以气助力,以气助功。

中医的健身术最早始于东汉末年,大医学家华佗创造了健身防老术“五禽戏”。五禽戏即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姿态,“虎戏”锻炼人的上肢;“鹿戏”锻炼人的头颈部肌肉和椎关节,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熊戏”锻炼身躯的侧屈;“猿戏”锻炼下肢;“鸟戏”锻炼上肢关节和胸部并帮助呼吸,此戏具有较高的医学基础。到宋末元初,少林武术大师白玉峰根据五禽戏创出了白氏五拳,即龙拳、虎拳、豹拳、蛇拳、鹤拳。而这五种象形拳也不外乎以华佗的医学基础。这五拳的主要意义是:引拧腰体,动彻关节,灵活全身,促进消化,柔和筋脉,坚固骨骼,强壮机体。

南宋初无名氏根据少林达摩以来的少林功法,创编了“八段锦”;明天启四年天台紫凝道人的“易筋经”等少林功法,均表現出了如下特点:一是以武术招式的程式化左右重复练习,这是其他诸家气功不曾采用的;二是讲究鼓气作势、贯注伸屈,讲究内气和外体相配合,以达到气和肢体协调一致;三是具有象征性的攻防含义;四是以“增气力、强体魄、长功力”为锻炼目的,形成了有别于诸家气功强体保健的气功体系。少林这种气功体系的建立主要是为少林武术技术服务的,并使气功在技击搏杀和增劲健魄等诸多方面起到作用。《易筋经·内壮论》云:“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少林宗法·用力暗诀》云:“力从气出,气稳显力,无气则力何自而生乎?”

易筋经分为“内壮”和“外壮”。内壮即是:“得骨力坚凝,然后可以引达于外,尽以其内有根基,由中达外方为有本之学。”外壮即是:“以内壮外,坚如磐石,以内领外,无坚不摧。”内外兼修达到“以血气之躯,易为金石之体”。易筋经功法涉及人体各部位的锻炼方法,“采精华法”是静功吐纳养气法,“十二势”是动功导引行气法。而八段锦则是外壮神勇,通过提、举、推、拉、揪、按、抓、盈八法的运用和锻炼,提高人体的肢体强度,属壮力功法。

少林武术功法发展至近现代,它的技术价值只用于专业技术人员,而大众更多地把它的健身延年作用借用过来。多方考证,少林武术的八段锦、易筋经、小武功、小十二段锦等功法更加适应群体性的健身活动,它的祛病养身、延年益寿、调理机体平衡等作用更大于专业技术的锻炼。

三、少林武术之内外科

少林武术中医内科泛指:外感疾病,武力内伤。外科泛指:跌打损伤,枪棒刀伤。少林武术中医的内外科的形成主要是以搏杀造成的结果为基础。少林武术以防身制敌和战场搏杀为主要价值,武僧们在训练这些格斗技术时不免彼此会受到伤害,少林寺就始终强调研究药功,以便自救和救人。少林寺僧医德禅序《少林寺伤科灵妙方》云,寺僧“从战迎敌,战必有伤之”;“必然启僧自医,故出僧医也”;“僧医以自创,自救为本……秘不外传”。由上可见少林寺僧对中医学的造诣是很深的,他们在训练中和格斗中认识中医、了解中医、掌握中医、从中发挥中医作用。在和平时期研究和研制中医及药剂,战时受伤依靠中医救治。少林武僧野外生存能力极强,对中草药的识别和施用是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少林武术的中医成就是经过千百年来的实战发展起来的。它的根来自民间,为自己的需要而得以拓展,使其更适用于少林寺。

少林寺伤科治法总论曰:“夫跌打损伤,气血不流行或人事昏沉,往来寒热或日轻夜重变化多端者,不审原因,妄投猛剂,枉死多人,诚可惜也。治宜及早,半月后才医,瘀血已固,难为力矣。既表不可复表……。遇有重伤,解衣谛,视遍身血道形色,若脉绝不治者死,沉细者生……。”

少林伤科用药论:“凡跌打损伤之症不可概论也。青肿不痛或肿不消退者或气血虚弱也,用十全大补汤。若肿或作寒热者,血伤而肝火也,用……。血出不止或又发寒热者,用……。寒热而痛甚者,欲溃脓也,用……。若脓不止疮口白肉突出者,气虚而有邪感,用……。若脓溃而痛或溃而不减者,皆脾胃虚也,用……。以上药需要谨慎,切不可妄用也。”

少林破伤总论曰:“1.夫刀伤虽易实难,筋断腹破皮连,骨屑刺入骨间,箭簇断在肉内或破后伤风,如此等症最宜失手。2.皮开而长者,必用细针将两连新破皮慢慢扯合以针拴好,内外擦药,不可用膏药贴合,恐败血成脓,肉烂难敛。如燥痛时,以猪油或麻油拭之。3.腹破肠出者,令平卧避风处,先用油擦伤口四旁,缓缓将肠送入腹内,用药线将皮缝好,然后敷药,三日内不可转侧,须待药气流通不见疼痛方可。4.箭簇断骨肉间者,须用麻药服之,使不知痛后可钳出,若小刺不出,以黑宝散敷之即出。5.指节破伤而偏者或连皮而屈折者,必要时理正,若已溃则不可整矣。6.敷贴扎缚,均须仔细,勿令粘连成脓。7.老年虚弱羸瘦,不忍痛苦者,须以救生为本,不必定施整理也。8.凡头上伤或筋管穴道之处伤,血来必涌,顺调备止血之药,打开看时,内有碎骨断鬓,必用玉贞散去护,防其伤风。9.肉烂坏者,用收敛药,至肉满不得揭痂,肌有小孔流脓不合者,必有碎骨和芒刺断鬓之类,缠住新肉也。必用乌金膏三品绽插入溃,开好肉细察,取出导物,方能收敛结痂,生疔或肉内有脓穴窠者,亦用此方治之。10.刎断喉者,伤及内喉饮食不可进,则难治矣。先以血竭末撒内喉四旁,勿令漏入管喉以桑线缝合外皮,再用风流散涂一层,补血膏贴之,四周不可漏气,内服参竹饮以接元气,用清理气血之药,自然全愈。”

随着时间的发展,少林寺中医向“习医之道,济生之方”转变。不但对搏杀格斗中伤者进行有效救治,而且把少林中医对内科研究成果推向社会,服务大众,行医济世。少林寺的医僧初期偏重于伤科,自唐代后,少林寺名声大振,香火日趋兴隆,僧众自然不断增加,特别是有些访僧、客僧、信徒千里迢迢来到少林寺,因长途跋涉或水土不服而生病,迫使僧医加修内科医技,这就纠正了以往单修伤科,忽视内科的偏见。与此同时,少林僧医游方天下,以少林中医济世救人。近几年来少林寺僧医的身影又不断出现在大灾大难的救援队伍当中。目前,少林寺内科秘方达二百多方。

四、少林点穴与针灸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死,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优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经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后世也。”

经络理论是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内属于脏腑,外布于全身,将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是络脉系统的主干:络,指脉络,是经的细小分支,穴位就布满在全身的经脉之上。人体经脉由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组成,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每一经脉分别含三道经脉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络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也称为“正经”。奇经八脉是指与十二经络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

少林武术的点穴和针灸都脱离不了中医的经络学,实际是中医经络学在少林武术方面的延伸。少林寺的点穴更大的意义是制敌,使对方在瞬间失去战斗力,偏畸的施用点穴使少林武术在实践中更具杀伤力,而把对人的理疗放在了第二位。相对的,少林武术之针灸是在中医基础上又有了发展,更多的作用是为了少林寺本身。

人体总穴有365处,其中大穴108处,小穴257处,诸穴大同小异,主穴不足以致命,但可使人暂时失去抵抗能力。少林拳谱曰:“点穴之法武中精,点抢钻揣其法灵。点者四指护中指,抢者四肢互并拢。钻者拳成瓦楞型,揣者平拳箭带风。地利人和选良机,或点或打应风情。”少林拳谱又曰:“擒拿者以五本为要”,五本即:骨、筋、肌、络、穴。少林释家僧医捷针十八法歌诀云:“少林十八针法奇,伴军赴关康千里;一针项后医头痛;二针额上衄血止;三针鼻下能加生;四针虎口牙痛息;五针眦角明双目;六针十爪复厥死;七针腕后安心神;八针首推医痢疾;九针膝下除腹痛;十针耳前听千里;十一脐上针中脘,上腹痛急呕吐止;十二膝外小骨前,一针除缠架身飞;十三喉下骨缘上,針到哑猝喊声起;十四肘内横纹端,补针医痪拉弓飞;十五腿肚正中央,暴泻疾吐一针息;十六针刺背两翼,两日一施除百疾;十七脐下刺丹田,阴阳顺循雄力第;十八赤针火映红,百疮脓肿一针祛。”

少林擒拿十八法歌诀云:“短兵相接卸械甲,一呼一吸霎间差。招势应变更迅疾,铁人铜骨可焚化。征拿生擒狂暴客,不出少林十八法。锁扣切压拧裹绕,点拿缠踩绊跪掐。更使踢靠甩撞势,浑身皆钗钩红花。惟有普照多一招,玉壶碰破金石塔。”

少林安公擒拿六妙法云:“擒拿者,少林武术之精华也。其妙在劲、在智、在目、在脑、大能、在变,六者归一,融为一体,贯注一点,即可出手成擒,起足破固也。”

少林武术大师妙兴大和尚曰:“习擒拿之技,恩师传十。其一,精拳集招;其二,悉知关节,通晓筋穴;其三,抓力虎劲,一抓成擒;其四,苦习手足技能,兼练全身之功;其五,寻机快进,疾中求疾;其六,审机招变,视变应变;其七,胜则先虑败,败则有志胜;其八,虚实兼施,以弱胜强;其九,智技合一,酌情进退;其十,严守戒约,高提武德。”少林武术中的药功也非常重要,

又名佐功药。少林药功分为内服和外服两种。内服以强筋壮骨为主,具有激发机能活力,防止练功过度,畅血顺气、壮胆柔节、调和阴阳的作用。外用药以舒筋活络为主,具有活络软坚,防止皮肉老化僵死,增强皮肉坚固和抗击打能力。

由此可见,少林武术的点穴、擒拿、针灸实际都是以中医学为基础,结合格斗使武术技术更具杀伤力,使其尽量减少体力和时间而取得胜利。点穴、擒拿、针灸与中医紧密关联的少林武术,针灸则用于治疗,这种治疗包括了伤疗和病疗,而点穴、擒拿主要用于搏杀和制敌。点穴、擒拿是少林武术的技法,包括使对方关节超出活动限度的拿骨法,抓拿对方筋肉的拿筋法和捏拿对方穴位的拿穴法。欲拿骨,须知关节架构;欲拿筋,须知筋肉结构;欲拿穴,须知经络走向和穴位位置。少林武术点穴、擒拿、针灸丰富了中医识骨、认筋、辨穴的知识,极大提高了少林武术技术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自少林寺初期,少林武术既具有自发的中医成分,又具有移植或借鉴中医知识技能的医学成分。少林武术中的中医成分,促进了少林武术技法的合理化,完善了少林武术发展过程中的演练理论,促成了少林武术自身体系中擒拿、点穴、药功、针灸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少林武术气功、伤科、医疗的体系。少林武术体系的医学实践经验,是中医发展的一部分,练习少林武术拓广了中医对人体运动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少林武术功法和健身,丰富了中医的保健手段;少林武术医疗促进了中医治疗手段的发展;少林武术的技击水平展现了中医的丰富内涵。

(编辑/高翔)

少林武术大师妙兴大和尚曰:“习擒拿之技,恩师传十。其一,精拳集招;其二,悉知关节,通晓筋穴;其三,抓力虎劲,一抓成擒;其四,苦习手足技能,兼练全身之功;其五,寻机快进,疾中求疾;其六,审机招变,视变应变;其七,胜则先虑败,败则有志胜;其八,虚实兼施,以弱胜强;其九,智技合一,酌情进退;其十,严守戒约,高提武德。”

猜你喜欢
点穴少林寺少林
编辑部的故事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寺2》立项拍摄
少林小罗汉拳(五)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葵花点穴手
看清“点穴减肥”的真相
少林武术之技术体系
少林寺与政治的千年恩怨
少林寺要在商道上跑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