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019-12-13 22:38肖冠雅
法制博览 2019年20期
关键词:法制史法律教学模式

肖冠雅

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中国法制史”是通过了解我国法律制度的发展过程,对我国法律进行研究分析的必修学科,也是一门历史和法律相结合的学科。当前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对各方面的人才需求极大,培养高素质的法学人才是现今法律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要求我们学生着重掌握中国法律制度社会的历史发展,所以,在“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混合式教学,不但可以加强学生自主分析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解析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当前教学状态

由于每个课程都有固定的课时,这就导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的“中国法制史课程”进度受到阻碍,较短的上课时间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也不能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法制史的历史背景,教师上课时间过于紧促,也就有很少讨论交流的机会,导致学生缺少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在“中国法制史”课程中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当前的教学状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结合“线上”、“线下”课程,对实际上的教学进行弥补,优化教学模式,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混合式教学概念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出现是建立在建构主义之上的,其特点就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自主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国法制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也就是将学生放在关键位置,让学生成为获得知识的主体,把传统课程教学和网络教学相联系起来,不但可以突出实际教学的优势,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其实,混合式教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让教学时间少这一困难得到了充分的解决,举例来说,教师在上完《中国法律的起源和特点》这门课程后,在网上发布出复习和预习的作业,让我们学生在网络交流平台上交出完成的作业,教室通过网络进行批改,如果有不懂的题目,就在评论区提问,教师和其他同学都可以为之解答。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作用

通过在“中国法制史”课程上进行混合式教学,教师将教学相关资料同步传输到学习网络平台上,拓宽了同学们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随时都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也加强了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教学模式改善,引导学生对中国法制史的学习进行自主分析和研究,学生能更好地让自我思想意识得到有效的锻炼。

当今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快速,而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出一个学习资源共享的平台。值得注意还是将学生放在主要位置,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于法制史学习的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三、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构建互联网课堂教学

“中国法制史”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互联网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搭建互联网课堂、综合互联网学习资源等措施强化混合式教学。一方面,在互联网课堂中划分多种不同类型的学习模块,比如历史故事、案例分析、课堂笔记等多个方面,学生就可以通过开设的模块根据自己所喜欢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选择,找到最合适的,能帮助自我学习的方式。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所要求教师的就是要完善、综合“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课件、经典案例等相关教学资料,再通过互联网上的资源不断充实所整合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

(二)结合线上及线下课程

我们都知道想要检验真理,就只有一个办法——实践,“中国法制史”的课程学习也是这样,教师就应该加强中国法制史课程的实践性,推动校内和校外的共同实践,例如,当学习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这章节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文物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古代的法治理念。不仅如此,在学习“中国法制史”的过程中,还要与现代法治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把握毛泽东思想,以及始终坚持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道路,通过现代的思维分析探究中国的法制史。

四、结束语

混合式教学作为“中国法制史”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了法学院校的必修课程体制,加强了对高质量的相关法律人才栽培。值得强调的就是在“中国法制史”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改变以前的教育态度,对中国法制史的教学观念进行创新,教师应当拓展法制史教学的基本内容,使学生的观念意识得到充足的开发。通过构建互联网平台、综合教学资源、结合线上线下课程,强化中国法制史的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对自身能力的利用,促进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法制史法律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寺田浩明著《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课程定位及其教学思路探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国法制史研究中的“通史”与“专题史”——民国法制史研究代表作比较分析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