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帮香港年轻人了解世界

2019-12-13 04:17徐刘刘
环球时报 2019-12-13
关键词:司徒慈禧戏剧

本报记者 徐刘刘

“香港的年轻人应该多来内地看看。两地戏剧交流往来更频繁的话,可以帮助不少香港年轻人去了解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真实世界。”在由央华戏剧举办的首届“世界好戏中国观众”论道周上,知名香港编剧、导演司徒慧焯(如图)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为两地戏剧交流提供建议。他还分享了自己对于健康戏剧生态的理解,“一个好的戏剧生态,创作者和观众应该是平等的。并不是简单的买票与卖票、演出与看戏的关系。良性互动非常重要,创作者能够在下一场演出之前,及时改善。”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司徒慧焯1990年从香港演艺学院毕业后进入徐克导演工作室。当时正值香港电影黄金时代,作为编剧,他的名字与很多香港影坛佳作联系在一起,包括《东方不败风云再起》和《夜半歌声》。提及当初进入影视行业的初衷,司徒慧焯有些无奈,“其实我更喜欢舞台艺术,但单靠戏剧无法生活。加入徐克工作室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能够一眼发现新作品的创意,学会讲故事的方法。”

依靠电影行业的可观收入,司徒慧焯并未放弃理想,而是坚持从事戏剧相关工作。1997年,他终于等来机会,“与张学友合作的音乐剧《雪狼湖》大获成功,改变了整个香港市场对于舞台剧的看法。尤其是那些投资者看到大型舞台剧带来的市场机会。”司徒慧焯回忆道。就在同一年,“港漂”八年的编剧何冀平,对香港与内地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冲突、融合和包容有了更深体会,重归话剧舞台后为香港写了《德龄与慈禧》,讲述受西方教育的清朝格格德龄回国后与慈禧的文化碰撞。何冀平曾这样写道:“身在1997年的香港,我再次想到这个题材,经纬万端中不禁豁然开朗……希望此剧如德龄般像一股清风,吹进紫禁城,也吹进香港。”

《德龄与慈禧》1998年在香港上演之后深受年轻人欢迎,成为香港话剧团招牌之作,剧本被收进香港中学的中文教材。21年之后,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与香港话剧团联合制作的话剧《德龄与慈禧》由司徒慧焯担任导演。司徒慧焯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部剧承载了他几十年来舞台艺术的新想法和新思路——回归中国戏曲:“我是用最传统的中国戏曲来训练演员的,这是中国人可以充分发挥长处的表演方式。我之前做西方戏剧总是差一点,但当我们用自己的方法去做,就真的不一样了。”

近年来两地戏剧交流频繁,越来越多粤语话剧如《顶头锤》《亲爱的,胡雪岩》在内地上演。“一开始还是有观众会问为什么不用普通话说台词。但最近几年观众不再有这样的疑惑,他们已经接受了粤语对白和我们的舞台方式。”在司徒慧焯看来,香港短时间内很难形成良性戏剧生态,原因是公有剧院排期紧张,与戏剧巡演档期和周期很难配合,运作难度非常大。“一个剧演出十场才能有雏形,三十场之后才算是找到这个剧的初衷,之后就是不停巡演、改善。而这些在香港剧院里面,难以实现。但内地不一样,商业化运作和大市场让良性健康的戏剧生态和剧院生态更容易实现。”在戏剧演出集中的北上广大城市,他呼吁剧院管理方在现有的大剧院和小剧场之外,应考虑多建立一些容纳500人至800人的中型剧院。▲

猜你喜欢
司徒慈禧戏剧
传统戏剧——木偶戏
《少年冒险王:千年古蜀道的秘密》:救治司徒青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太后过年
一半功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慈禧照相
"等离女"的春天
多面慈禧:亲民也得看对象
多面慈禧:亲民也得看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