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来诗思清人骨

2019-12-13 01:33郑朝晖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诗思清人韦应物

郑朝晖

读诗有时候需要一点心境,也需要一点机缘。

早晨起来偶然读到韦应物的诗《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心中有了小小的触动,而这样的触动又盘桓在心里不愿意离开,这大概就是读诗的机缘吧。既然它不愿从心里面离开,那么不妨就说说这一首诗吧。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隋唐的时候,官员实行旬休制度,

也就是每十天休息一天。所以韦应物说“九日驱驰一日闲”,就是说九天为工作奔忙之后,终于有了一天的闲暇,想找老朋友叙谈却白跑一趟——这在通讯手段极端发达的今天是不会有的,打个电话、发个微信先联系一下似乎成了我们现在交往中的必要手段。但是在古代,临时动了念头相见,其实未必能够实现。不过从心情感受的角度看,这种寻友不遇,恰恰因为有了不确定的因素而显得富有诗意。样样都在意料之中,生活似乎就显得太过平淡了。

不过人与人的差异,或许就在欲望没有实现的时候才显现出来。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假期,兴冲冲地去寻访自己的朋友却没有遇到,失落、沮丧甚至没来由地埋怨,在普通人看来在所难免。但是,韦应物却不是这样,他欣赏了友人家周围的环境,忽然从这样环境里发现了友人诗风清雅的原因——原来是因为友人所居住的地方清幽冷寂所致:“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在不少古代文人的思想里,人的意识活动是和周围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的,所谓天人相应,物我同一是超越了儒道分歧的一种民族共识,这种共识其实不关乎科学,而是一种民族共同的骨血,也是我们彼此灵魂深处最隐秘的联系。在韦应物看来诗人王侍御之所以能够写出那种“清人骨”的诗歌,是与他所处的那种冰雪高洁的环境密切相关的。从诗歌写作的动机来看,韦应物是借环境的清幽去赞美诗人的情趣和风骨。这是一种很高级的赞美别人的方法:环境之清,乃是诗风清幽的原因,而我们难道不能从诗风清幽中感受到诗人的气质与志趣吗?

夸人而似乎漫不经心,精心雕琢却又显出恍然大悟的“萌态”(“怪来”,怪不得的意思,这句诗呈现出一种豁然开朗的情态),这是这首诗很动人的地方。如果我们只看到了韦应物在诗里弯弯曲曲地夸人,则不免过于世故,也是与这首诗的诗意最相违背的,而如果能够透过诗歌的表面意思看出诗人的性情与人生态度,才真的是读懂了诗中的意趣——每首诗歌里都藏着诗人自己,不管是咏物叙事,还是议论抒情,其实都是诗人心胸见识情趣气质的流露。因为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焦点、方法,其实反映的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只要你援笔写诗,你的内心就必然会暴露在世人的面前。所以说,诗人写诗的高下,最后实际上还是诗人情趣高下的比较。你看韦应物在寻友人不遇之后的表现就让人能够想见其风神与气度:虽然不遇友人,但是又何妨放眼欣赏四周自然的景色呢?这是生命达观的表现,王徽之雪夜访戴,所谓“兴尽而归”多少还有魏晋名士的矫情,而韦应物的寻人不遇所表现出的通达随性,从人生通达的层面讲似乎更胜一筹。

通达随性,是就诗人的人生态度而言的。从审美品位或者格局的角度说,即便看待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关注的焦点也未必相同,韦应物在这里看到的是“门对寒流雪满山”。不知为什么,我很喜欢“寒流”二字,它并不给人“寒砭入骨”的感觉,反倒觉得清冽幽静。雁渡寒潭,是《菜根谭》里的句子,这本书有点像今天的心灵鸡汤,不过很多词句则因为很典型地体现出我们民族固有的情调而脍炙人口。寒潭与寒流,给人的感觉都不是寒冷,而是清幽孤寂;当然也有语境的问题,如果我们在天气预报里听到“寒流”(一般我们都叫“寒潮”)的时候,是不会有这样诗意的联想的,可见,语词的丰富意义一定是在语境里形成的。能在一个下雪的天气,兴冲冲跑去见朋友的人,去而不遇又能欣赏四周的雪景,进而感悟友人的内心世界的人,本身岂不就是一个富有情趣,待友至诚,同时内心又冰清玉洁的人吗?

这大概就是韦应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吧。

补充一点,“驱驰”一词,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这个词简单解释,当然可以说是“为公务而奔忙”。但是仔细计较起来,“驱驰”的意思是“因驱而驰”,有一种被动的意思在里面。中国做官的文人,一般都要标榜自己做官不是自己的人生追求而是迫不得已,其实自己内心则是很有田园或者山水之思的,这种认知大概是從魏晋时候开始的。所以,“驱驰”是为他人的,“闲”则是为自己的。服务公共事务,则是一种社会要求;听从内心追求,则是一种自我意识。循着这样的心态,大概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

猜你喜欢
诗思清人韦应物
夕次盱眙县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论清人对红楼十二钗的认知差异及其成因
西 湖
诗思在驴子背上
《韦应物 淮上即事》
天花与清人日常生活
《清人咏大石山诗》书法
诗思清如水,风情薄似云
寄李儋元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