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谈“类比教学法”在高中政治中的运用

2019-12-13 07:18朱秀梅
中文信息 2019年1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朱秀梅

摘 要: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贯穿到课程标准的所有环节。作为课堂引领者的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策略与方法,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结合教学经验,通过类比教学法,从4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类比教学法 生活化类比 归纳类比 综合类比 实践类比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11-0-02

在我国教育质量追求新进展,教育发展转向能力型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坚定不移的主题。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由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构成。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实施者——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活动和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方式的影响,很多老师以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缺乏对学生思维活跃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很多学生以死记硬背作为政治的学习方法,而忽视了对自身学科思想、政治参与能力等的培养,也缺乏主动性。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作为课堂引领者的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策略与方法,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类比教学法”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类比思维”在科学研究与教育中一直都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类比法教学”就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来探索未知的领域,来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通过各种具体的类比方法,把学生带到那种似曾相识的生活情景中,用一个恰当的喻体来作中介,激活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同时,不遗余力地引领学生价值,启迪学生思维,塑造学生品格,锻炼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對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通过生活化类比,实现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这种认同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和体验才能“化情感为行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政治课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通过生活化类比将课堂抽象的政治知识与生活体验相统一,围绕政治主题,创设政治情境,利用生活经验与理论知识进行类比。这样一方面能将知识深入简出,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情境中引起共鸣,去分析观点,认同价值,增加这会责任感,从而实现政治认同。

1.创设生活化类比情境,生成政治情感

比如,在学习政治生活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中的“国际关系”时,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让学生观看了《厉害了,我的国》电影的宣传片,视频记录了中国一个个非凡的超级工程,展示了世界上最大的起重船振华30、人类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磁悬浮列车研发,5G技术等引领人们走向新时代的里程碑般的科研成果,记录了新时代背景下百姓生活的变迁。视频结束后,让学生畅言观影感受,使学生理解国际竞争的实质的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从而去认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民族自觉与民族自信不断增强,进一步深化了政治情感。

2.开展生活化类比活动,生成政治认同

生活化的政治情境类比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预设的政治情景中主动接受浸染和熏陶,从中获得对于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国家体系的感性认知。同时通过开展生活化类比的活动,构建模拟政治生活课堂,让学生获得理性认知和行为外化。

以“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为例,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大人会议”的活动,具体如下:

(1)课前分配好参加人大会议的角色,如教师饰演大会“主持人”,班委饰演“一府两院”的总理和院长角色,其余同学可以各自加入相应的“代表团”,如“值日生代表团”“课代表代表团”“住校生代表团”等;

(2)指导学生准备好各种会议资料,如“出席证”“议案”“工作牌”等;接下来进入模拟人大会议活动:“主席团”成员前台入座→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奏国歌→班委代表依次作上学期工作报告和下学期工作计划→各小组代表团提出议案→班委就近期工作接受全体代表质询→各代表团小组组内讨论上学期工作报告(草案)、下学期工作计划(草案)及各代表团小组议案(草案)等→全体代表举手表决→主持人宣布会议结束;

(3)活动结束后,先引导学生畅谈本次活动的体验,总结活动经验。通过举办模拟“人民代表大会”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处于人民代表大会的真实情境中,去体验国家政治生活,去认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去感悟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化了政治情感,实现了政治认同。

二、通过归纳类比,树立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不仅指自然科学学习中应体现的求真务实思想,也指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等。这与归纳类比由两个及以上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归纳出他们的共性和区别,从而得出一个具有普遍性总结的思维方法不谋而合。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归纳思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习中积极地进行归纳类比,有利于树立学生的科学精神。

1.利用表格归纳类比,提高分析总结能力

以《国家与国际组织》专题二法国的政体为例,法国作为一个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它的政体与英国和美国有很多相似点,也有很多不同点。而这些知识点不仅是学生的易错点,更是考试的热点。因此,在学习这一块内容时,课堂上就应该多采用归纳类比法来引导学生积极地分析比较和归纳,如采用表格的形式归纳类比英法两国议会制的异同,以及英法美三国的国家元首在产生、地位、职权上的异同:

2.利用典例归纳类比,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以《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专题二“民事权利和义务”中的财产权为例,这一框的难点是所有权,尤其是对所有权中“善意取得”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并能运用好这一知识点,需要用大量类似的案例来做比较,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如:

典例1.赵某将自己的汽车作家转让给周某,之后周某又将汽车转让给蒋某。上述庄然均有合法的协议并已经交付但是没有办理汽车过户手续。该汽车的所有权属于( A )

A.蒋某 B.周某 C.赵某 D.三人共有

典例2.赵某将自己的汽车作家转让给周某,之后周某又将汽车转让给蒋某。上述庄然均有合法的协议但是没有办理汽车过户手续。该汽车的所有权属于( C )

A.蒋某 B.周某 C.赵某 D.三人共有

这两个案例看起来一样,但其实不一样,典例2比典例1少了“交付”这个条件,答案就完全不一样。以此来考查学生对“动产的所有权取得以交付为条件”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归纳类比,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等方式,发散思维,碰撞思维,矫正思维,实现学生科学思维的内化和科学精神的外化,从而培养比较、归纳思维,树立科学精神。

三、通过综合类比,培养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高中政治的每块内容都渗透着大量法治意识,这些又内容相互交叉贯通,并不独立。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时要采用“综合性”教学方法。因此,在采用类比法时也要运用“综合类比法”,即综合运用多种类比教学法,比如概念类比、生活化类比、实践类比等,以期通过各种类比法来塑造学生品格、培养法制意识。

1.利用专题研究,在类比中培养宪法至上意识

《政治生活》中的法治精神渗透地最全面深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教学方式模式的转变,赋予学生更加广泛的学习空间,构建良好的平台让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深入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法治精神。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专题研究,采用概念类比、学科内知识类比、案例类比等类比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宪法至上的法治意识。

比如,在学习“权利的行使需要监督”时,引用概念类比和学科内知识类比,让学生分清楚“民主管理”中的“民主监督”和本框的“民主监督”是否一致,从而解决了民主监督的对象是國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这个易错点。接下来运用“案例类比法”,通过具体材料让学生去分析监督的各种途径,并进行总结,从而来认识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和行政系统外部监督的具体哪些方式,有什么区别。通过专题研究讨论,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教师也进行了必要的点拨和指导,学生对为什么要对权力进行监督、如何对权力监督等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法治意识得到了同步提高。

2.利用课堂活动,在类比中培养规则意识

法治精神的核心是懂法、守法、用法,自觉做到以法律为准绳。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课堂活动,运用生活化类比、实践类比等方法,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法律的尊严,感受制度的严肃,从而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增强法治精神。

以《经济生活》“征税与纳税”为例,这款内容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尤其违反税法的行为的区分。在课堂中,通过设置生活化情景,让学生在实践类比中去解决难点:

情景:小王的公司出现了经营困难,公司召开会议,甲说:我们财务室可以安排会计,做两套账本。一本是对内帐,一本对外帐,收入多做一些隐瞒,尽量少开发票,能不开就不开。

乙说:拖着别交,就说没有钱。

丙说:改职工名册,偷偷弄些残疾证,这样可以骗点税收优惠。

丁说:不用急,税务的人来了,由我们保卫科的保安把他们轰走。

通过角色扮演,并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来分析这些行为是否可行?为什么?以此,解决偷税、漏税、抗税这三种违法行为。

通过这一堂课,让学生在生活化和实践类比的方法中,明确依法纳税的重要性,让他们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法定义务必须履行、办事要依法、维权要依法的习惯,从而形成“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意识。

四、通过实践类比,锻炼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社会公共责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践行社会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素养是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意识和精神。而培养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要通过各种实践类比活动让学生增强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参与能力,成为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1.开发校本资源,开展校园活动类比

学校作为教学活动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不仅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更是一个“小社会”,是培养学生公共参与能力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阵地。比如,《政治生活》中“民主决策:做出最佳选择”这一框,这块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并理解民主决策的四种决策方式。对于以校园生活为主的学生而言,最好的方法是通过开发校本资源,开展校园活动类比锻炼公共参与能力。于是,针对要开运动会,让学生对运动会入场式、物件采办、后勤服务、广播稿等作出初步方案,并在教室的后黑板公示,征集全班同学的意见。由此引出“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和“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并邀请班主任、体育老师等参加,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方案的科学性。由此解决“专家咨询制度”;再利用班会课,观看了杭州地铁价格听证会的视频,以了解社会听证制度。

2.开发本土资源,开展社会实践类比

本土资源,如当地的自然风貌、传统习俗、民族特点、热点新闻、名人名企、乡土历史、社区文化等,往往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最为学生所熟悉的教学资源。具有直观性、生动性,便于获取和感知的特点,是容易触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的教学资源。有效开发、合理利用这些本土资源,生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型”主题课程,如考察调研、情景表演、职业体验、演讲辩论、实地参观等,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责任意识。以《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维护劳动者权利的重要性,让学生组成了几个小组,分别对周围的农名工劳动权利的维护情况作了社会调查,采访了区劳动保障局的工作人员,并写成了调查报告。其中,高敏等同学组成的小组写的调查报告《对萧山外来务工人员劳动保障状况的调查和研究》获得区一等奖。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类比活动。学生对于这一框的知识点得到了落实,更提升了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

理念决定未来。在当前新课改强调落实“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通过“类比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显化隐性思维过程,也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类比能有效的凸显“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也让政治课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子煜.基于核心素养的政治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7).

[2]黄丽萍.核心素养培育的核心“密码”与核心“技术”:以思想政 治学科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0).

[3]刘国胜.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9.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