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记忆 生态情怀
——竹编文化的传承点滴

2019-12-14 15:52高凤洲
非遗传承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竹编崇明器具

高凤洲

崇明岛种竹、用竹历史悠久,早在明代正德年间的《崇明县志》,就有崇明产金竹、水竹的记载,到了清代光绪年间的《崇明县志》,更有燕笋竹、黄竿竹、篾竹、慈母竹、斑竹、紫竹、哺鸡竹、凤尾竹等品种的记载。由于竹子材质自然原生,制品美观结实耐用,蕴有浓厚的乡土趣味与民族气息,在传统生活中被广泛利用。旧时,民间竹编竹器的篮、筐、箱、箩、席、扇、筲箕、畚箕等生活日用品器具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当年崇明岛上竹编的能工巧匠甚多,竹编的工艺技术代代相传保留延续,蕴含着崇明竹匠师傅辛勤劳作的智慧结晶,可谓每乡有竹艺师傅,每镇有竹器买卖,每家有竹器使用,每处有竹具可见。城桥镇罗家埭一带的竹编技艺,晚清民国年间在岛上更是名闻遐迩,甚至誉满江南。

一、收藏竹制器具 展现竹编文化

2018年10月,崇明区举办首届“金手指”杯竹编技艺大赛,数十名崇明籍男女竹艺匠工参赛,竞技角逐,现场开展劈篾与编制精品篮头决赛,经评委公开、公平、公正评选,评出一、二、三等奖竹编技艺大师。在竹编大赛期间,赛场摆满了新老竹编器具,展示竹品数以千计,品种式样琳琅满目。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崇明收藏协会副会长高凤洲收藏的部分竹编藏品,被大赛主办方专列圆形展示台供大众参观欣赏。收藏展示的藏品主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流行、使用的部分竹编制品,也有精编细制甚至历史悠久罕见的竹编藏品,这些藏品显现了编制的精巧构思,让人领略到工匠的深刻寓意。

藏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一)按工艺制作类别区分,有毛丝粗编、光丝简编、细丝精编三大类

毛丝粗编,主要由篾丝劈就而成,篾丝篾片粗宽厚实,不经刮抽加工,篾材表面比较毛糙,编制工艺粗作简单,器具制作较为容易,通常编制的是农、牧、渔类方面的工具制品。

光丝简编,将篾丝篾片进行多道加工处理,达到宽度一致厚度匀称、表面光洁的程度,再进行编制。工艺比较简易,基本讲究一定标准质量,主要编制的是厨房用具与人们日常生活起居器具等。

细丝精编,精心选竹劈篾,精细处理篾片、精致编制竹器。首先选择不嫩不老的隔年新竹头,所劈竹篾韧性强可塑性大,适合精细加工上等竹编器具。一般选用劈竹的一至二层篾青,篾丝篾片宽狭完全一致、厚薄高度均匀,表面多次经过抽刀刮刀达到光亮程度。特别细巧的篾丝宽度仅有1毫米左右,然后将细巧的篾丝制作精致的竹编器具。

(二)按器具用途类别区分,有农牧渔、居家日用、社会交往罕见三大类

农牧渔用具类。属于本类的竹编制品有很多,曾经在汉子的肩头搁挑过、在耕夫的头上佩戴过、在渔民的身上背带过、在农妇的手里紧握过,是乡村农耕岁月里的挚友,是民间种养渔牧的帮手,主要有莳稻秧篮、挑泥灰箕、扬谷灰筛、晒粮芦菲、屯粮罗护、羊草大篮、环篮落子、蟹䉕鱼篓、花瓶鸟笼等。直至当下,诸多农耕类竹编制品仍有完好保存和偶尔使用。例如酱亭帽(笠帽),因其形状酷似旧时酱缸上的亭状盖子。它既能避雨又能遮阳,歇息时还可当扇子,是先前农民春夏秋三季的必备之物。

居家生活日用类。旧时,竹编制品器具是崇明人生活的必需物品,曾伴随我们的祖辈度过晨昏昼夜,曾伴随我们的父母度过春夏秋冬。岁月的磨砺让它们泛起暗红,尘封的烟灰沾染它们当年的面容,尽管现在它们大都已经被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所取代,但是,它们见证过我们生活的曾经,承载了我们往昔的记忆,能勾起人们儿时的情结,能寄托祖辈的情思。当年那些竹壳热水瓶、饭篮、筲箕、菜篮、竹架橱、扣篮、糕蒸、烀糕垫、筷架子、藤盘、竹匾、屏风、门帘、扇子、摇篮、躺椅、凉席等竹编器具到处可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副床上围竖帐幔之内的三条仓席,编制于1943年,中间一席上编制了“金玉满堂”等十多个大字,横头一席上连续编打了主人“福昌”两个名字,另一横头上连续编打二十个红双喜字,四周用扎藤转结。藏品经历了75个春秋,除了年代已久色泽变深以外,几乎完好如新。

社会交往罕见类。指的是比较罕见的竹编器具。婚姻喜庆所用器具为多。例如担盘,由盘座和盘盖两部分组成,盘高约有25—35厘米,直径在70厘米左右,盘座四周镶嵌四个铜环以备穿绳。盘盖上有的用竹篾,有的用笔墨编(写)门户堂名或是福禄寿禧吉祥文字。盘身四圈编制币形或回纹图样,由两只担盘组成一对。沪剧《庵堂相会》里有“前头有得挑盘担,后头有得十箩群”的唱词,挑盘担指的就是挑着两只担盘。担盘通常是豪门大户人家在正月半、元宵节、清明节、立夏日、端午节、六月六、八月半、重阳节、春节过年等逢年过节时挑节日食品,有的为送节礼,有的为送接礼,有的为送谢礼,有的为送年礼,有的为送造房礼,更有迎亲嫁娶时伴着十箩群排成浩荡长队招摇过市,还有的挑着担盘去上坟祭祖。再如幢篮,是民间盛放物品的竹制器具,形似盒状圆盘,能一盘一盘“幢”起来,有两层也有三层,旧时都为购物送礼所用,是不太常见不太常用的竹器竹具。幢篮的篮盖上大多编制出精美文字图案,有的在篮襻两侧雕刻吉祥字样。本文作者收藏到一个圆形幢篮约40厘米的直径,在其篮盖上编制出“杨敏慎堂渭记”六个清晰端正大字。有的器具甚至编制出更多的文字式样,让人见后赞叹不已。其他的还有勃,这是崇明人日常生活所见较大或是最大的盛放器具,一般口径达到2米左右,高度约有30厘米。勃也称屯底,一般摊在地上或垫仓板上,主要用于放置粮食。在曾经的那个年代,各个集镇上有一种职业叫“抄地勃”,是粮食买卖的经纪人。那个时候粮食交易很少用秤,而是用斗、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交易时卖方将大米或粮食倒入勃,由“抄地勃”人站在中间公正位置,经手计数几斗几石为买卖双方结算;勃也可作为屯底之用,是当稻谷、玉米及麦子等粮食或麸糠、豆饼、菜饼类等货物数量比较多的时候,把勃摊置在垫仓板上,先将货物放置一定高度,然后圈上篅条,篅条随着货物逐渐堆高而圈高,可堆至数米高度。首饰盒也很有特点,收藏展示的竹编首饰盒有硬盒和软包之分,硬质首饰盒也称之为微型竹箱,外形四方叠角,配有铜铰链铜箱角铜搭手,形状美观挺括;软包首饰盒的外面竹篾细薄柔软,适合藏放精细珠宝随身携带,盒包外面也有铜铰链铜箱角铜搭手相配,这些精美的竹编首饰盒曾经都是千金小姐、豪门太太的最爱。

凡此种种社会活动中使用的竹编器具,大都精编细作,年代久远,同时具备实用性与观赏性。但由于使用频率比较低,社会少有留存,所以为今人所罕见。

(三)按制作年代,可以分为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前后、当代近年三个时段

清末民初,是指从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即在1911年前后这个时段所编制的竹器竹具,在收藏到的竹编制品中,有很多器件上明确标示着制作年份,例如有“光绪六年”(1880年)、“光绪丁未年”(1907年)的六角形香篮,至今有百年历史,壬戌年仲春的大圆担盘也有百年之久;有的竹编器具上虽然没有清晰的年月字样,但根据藏品实物可以推断年代,例如竹编官帽箱,是清朝时期用来藏装官帽的箱子,顶部突起约25厘米高,呈圆锥形,显得十分怪异,像在箱子上搭建了个蒙古包。清朝一至六品官员上朝时头戴花翎,退朝后将花翎官帽藏置于箱中保管,故称官帽箱,根据它的用途特性足以证实是清朝的产物;又如状篮系旧时考官和考功名的文人武士存放笔墨书籍、充饥食品、衣衫裤褂、生活必需品的用具,赶考人士梦寐以求状元及第,状篮由此而得名。状篮由书童一路肩挑陪伴,后来官宦人家在作客时作为存放礼物之用,故又称之“客篮”。客篮用朱色篾丝编制,有双层、也有单层,有六角形、长方形,也有方形和椭圆形,民间仿照官宦世族制作状篮,成为民间有权势的象征物件。状篮和通常篮子的功能无多大差异。再如书箱,旧时富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随身要把书籍、生活用品应带尽带,书箱就是用来装载书籍笔墨文化用品的工具,类似种种就充分证明具有清末民初特征;也有的竹器具上编制或写上属于家姓的堂名,如敦义堂、敏慎堂、梅芬堂等,这些都是清末民初的特征体现。

新中国成立前后,是指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这段时间,当时日常生活与农牧渔所使用的器具基本上竹木并举、以竹为主,因为竹编制品比木制品具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点,崇明岛几乎开门见竹,家家有竹,处处用竹,是制作竹编制品的鼎盛时期。当年的竹编制品尽管时间跨度至少半个世纪,但只要保持通风干燥存放,哪怕一百年甚至两百年竹编制品也不会损坏,所以有很多民户保留存藏着的竹制器具仍旧品相完好,具有实用与收藏价值。真正保存至今的也正是编制工艺精细、可用可看的上等品,可以“老古董”冠名。在崇明本岛民间存藏的解放前后竹制品以起居生活用品和罕见制品占为多数,如编字藤盘、竹首饰箱、双层幢篮等。有许多上了年纪老年人,对自己存藏年久的竹编器具爱不释手。

当代近年,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原有的竹匠师傅逐渐年老减少,年轻一辈很少有人学艺传承,而许多劳动与生活起居所用的器具逐渐被塑料与不锈钢铝合金类替代,所以家庭里基本上仅保留了原先拥有的竹制品,在集贸市场或公园旅游景点的竹编器具少有买主。保留下来的篮头类器具,观赏性与收藏价值比较低。有的动拆迁或翻造新楼房后,几乎把竹编制品清理殆尽。

二、享受收藏乐趣 增长历史见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加上近年来受到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冲击,许多竹编制品正在日渐退出人们的生活领域,甚至淡出社会民众视线,也许即将成为脑海中尘封的记忆。为了保护精致的历史遗留竹编器具,展现传统竹编文化,需要社会各界为之尽心尽力开展保护传承工作。笔者在收集存藏过程中,既为传承保护竹编文化起到微小作用,也让自己享受到收藏的乐趣,更是本人增长知识的过程。

从传承保护竹编文化起到微小作用来说,凡是收藏的竹编制品不作售卖交易,仅用于展示参观欣赏,这些年来先后多次在多地举办展示活动。从2013年至今,在崇明县文化馆举办“岁月留踪——高凤洲竹编藏品展览”,在崇明档案局举办“老物件新故事——百年生活记忆展”,在建设镇举办“乡土记忆生态情怀——高凤洲竹编藏品展览”,上海市原副市长翁铁慧等领导也来观赏指导。还有在三星镇田园综合体设立“一粒米的故事——农耕文化器具展”、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棉、竹文化展”等布展活动,将集藏的竹编制品向社会公众免费展示,从真正意义上为保护传承竹编文化起到一定作用,往后还将根据需要,做更多的社会展示免费观赏活动。

潜心收集享受乐趣。笔者二三十年来热心于收藏活动,收藏的藏品涉及农耕用具、棉纺系列、圆作器具、家庭用品、计量器材等十多个门类万余件实物,其中潜心收藏了散落在崇明民间的老旧竹编制品。目前竹编器具集藏数量近千件,有常见日用的,有曾经用过现在少见的,更有从未见过的。可以说,收集存藏是个形成故事享受乐趣的过程。记得很多年以前笔者遇到一位老大哥,他问:“你搞收藏的,我有一个担盘你要不要?”笔者虽然连忙回答说要的,但其实还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叫担盘,更不要说见到过乃至收藏过。当他从楼顶间里拿下来时,笔者真是喜出望外。这时走过来一位五十开外的农妇,她看到后问:“我家里也有一只,你要吗?我去拿过来。”原来他们是叔侄媳关系,这两只担盘是上代分给他们兄弟两家各一只的一对老古董家当,可以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类似事例多多,感慨乐趣无穷。

收学结合增长见识。收集存藏各种古旧器具物品,不仅是学习行业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增长见识的过程。曾经有个好友推荐笔者收藏竹编官帽箱,当时笔者对官帽箱似懂非懂,顾名思义是放官帽的箱子或是形状相同于官帽的意思吧。但当笔者在好友的带领下到中兴镇一个老户人家屋里看到后,真是兴奋不已,激动难平,当即钱物两清拿回家中,细心揩拭精心摆放,往后凡是前来参观的友人我都少不了首推介绍,让观赏者分享竹编历史文化的点滴。在收到的部分藏品中,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中国古代文化有待解密,譬如有一个大型双层金丝漆画篮,在70厘米直径的篮盖上用黑漆涂层,上面用精细黄色金丝画上三员大将,骑着战马手持长枪相互厮杀,这是一个历史故事的再现,那么是一个什么历史故事呢?这对前来观赏过的友人无疑是个问题,有的说回去后帮助查考,但几年过去了,还没确切信息,证明需要进一步学习历史知识。

三、显露收藏之长 推进文化传护

可以说,社会上古旧竹编制品越来越少,而笔者收集存藏的越来越多。因为目前竹编这一行业主要靠农村里一批60岁以上的匠人在支撑,年轻一代几乎没人肯学。崇明的竹编手艺出现了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竹编制品日趋减少,所以保护传承竹编文化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如果再不加以重视,这一传统技艺将面临失传。笔者迫切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积极地搜集散落在崇明民间的珍贵竹编品,以便为我们的后人留住往昔岁月的一点踪影。

猜你喜欢
竹编崇明器具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电力建设行业班组安全生产工器具共享系统的设计
绿色厚植,生态崇明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冬日时节必吃哪5道地道崇明菜?
古代器具灌农田
计量器具管理质量提升途径
当上海菜系碰撞崇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