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历程研究

2019-12-15 11:15王美红李淑媛
西藏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西藏民族传统

王美红 李淑媛

(吉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一、引言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独特的高原气候和历史文化孕育出了民族传统体育。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根植在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历史悠久的孕育史、长期积淀的体育养生文化、传统的健康价值观是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态”基因[1]。值此西藏民主改革60年之际,在当前“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等理念的引领下,回顾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并提出相应的传承对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西藏经济发展和全民健康体质的提升提出参考意见。

二、发展历程

(一)快速起步期(1959—1965年)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发展到中世纪以后,成为寺院主办节庆活动的重要内容,宗教色彩浓郁,主要是上层达官贵人的活动,农奴和奴隶不具有参赛的资格。1959年民主改革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被废除,百万农奴得以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激发了全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热情。以1961年江孜达玛节为例,节庆期间平均每天有2500—3000人参加活动,参加人数占当时全江孜县总人数的 45%[2]。这一时期的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丰富的宗教元素,节庆活动及运动会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出现了小部分的现代体育的内容。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与娱乐功能凸显,社会功能较弱。

(二)缓慢发展期(1966—1976年)

“文革”时期(1966—1976年),西藏相对特殊的社会环境和交通条件,使得西藏地区的“文革”持续时间相对较短。1966—1971年间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以后,西藏民族传统体育逐渐恢复。1974年1月,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西藏自治区体委开办了第一所体育学校——西藏自治区中等体育学校。1974年9月,第二届全区运动会在拉萨举行,比赛项目包括现代体育项目(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射击、射箭、古朵)等八个比赛项目,参与人数较多[3]。这一时期的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受到“文革”的影响,发展缓慢,民族传统体育逐渐和现代体育结合,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民族凝聚功能和娱乐功能[4]。

(三)迅速成长期(1977—1994年)

1978年8月,西藏自治区体委拟定了《西藏自治区体育事业发展规划(1978—2000年)与八年规划(1978—1985年)》,强调要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1982年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出了“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总体要求,并在其第119条中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5]。”改革开放以后,西藏自治区体委又制订了关于广泛开展以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为主的农牧区体育活动的规定。这一时期在国家和西藏自治区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西藏农牧区体育活动十分活跃,各地农牧民结合西藏传统节日等风俗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现代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在逐年增加。1992年仅日喀则地区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就达5万多人。1985年7月西藏自治区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拉萨举行。这一时期西藏体育代表团还参加了全国第二、三、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均取得了较好的比赛成绩。1985年《西藏体育》杂志创刊。1988年7月,西藏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在西藏大学成立,标志着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科研的萌芽。1977年西藏师范学院(西藏大学的前身)文体系成立。西藏民族学院体育系1984年开始招生。成立专业体育院校是当时政府缓解西藏体育教师严重缺乏的有效路径之一。这一时期的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发挥了民族凝聚功能、娱乐功能、健身功能。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宗教色彩逐渐被淡化。但是这一时期西藏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以现代体育项目为主,民族传统体育未被纳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四)全面改革期(1995—2012年)

1995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同时要“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1996年,自治区提出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要求努力增加全区参与体育的人数,深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通过“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渠道来保护、挖掘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6]。2006年颁布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指出:要重视民族、民间体育的创新和传承,着重保护民族体育遗产[7]。此外,《体育法》明确指出,“国家鼓励、支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提高”。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西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进一步的挖掘、拯救、改革和传承。农牧区每年开展体育活动达100余次,参加体育比赛活动的农牧民达2万多人次,观众百万人次。1999年8月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在拉萨(分赛场)成功举行,西藏代表团再创佳绩。同时各地开始将民族传统体育比赛与节庆活动、经济交流、物资交流融为一体。这一时期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经济功能凸显,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职能。但是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仍然以现代体育项目为主,体育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民族传统体育科研严重滞后,影响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五)繁荣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开创了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也极大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繁荣和进一步创新发展。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应该体现其广泛性、多样性、丰富性,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大力挖掘民间优秀的传统运动项目,使全民健身活动更具有广度和深度,鼓励开发具有区域性的特色运动。”《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特色群众体育文化发展核心功能区,依托西藏高原极地资源优势,推行区域独有的、具备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的群众体育活动。”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促使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繁荣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文化搭台、经贸旅游唱戏”的方式成为推动西藏旅游发展、增进西藏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如:当雄赛马会、那曲羌塘恰青赛马艺术节是集文化、体育、经贸、旅游为一体的民族节庆活动[8]。在群众体育方面,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区拥有体育场馆3704个,人均拥有体育场地1.33平方米,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相比(截止2013年底),分别增加2611个、0.58平方米。创建青少年体育传统项目学校5个,培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15名。广泛开展响箭、押加等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到总人口的27.5%,民族传统体育广泛开展[9]。2018年7月全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继2002年后时隔16年再次恢复赛事,进一步推动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同时这一时期的西藏体育科研也取得长足的进步。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仅以“西藏体育”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发现,截止到2019年1月,共检索到243篇相关文章,其中不包括《西藏体育》杂志的文章。研究文章以2008年为节点,逐年增加。其中关于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文章有78篇,有更多的学者逐渐地将研究方向转向了西藏。《西藏民间体育及游艺》《西藏登山运动史》《西藏传统养生体育文化》《西藏的民族传统体育》《西藏自治区志·体育志》《西藏体育史》《西藏古代体育文化》《西藏民俗体育与游艺》《西藏传统杂技艺术研究》等著作也相继问世[10]。同时这一时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的引领下,西藏民族传统体育逐渐走进校园,成为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三、传承困境

综上所述,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成就取得的背后也面临了很多的传承困境,笔者从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本源淡化、与社会变迁的不匹配、现代体育的强烈冲击、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等四个方面梳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困境,以利于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对策的提出。

(一)传承本源的淡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将经过长期的社会文明发展和历史变迁积淀下来的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财富进行传承,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源性、原生态性。但是由于当前受全球化经济和全域旅游理念的冲击,西藏节庆活动承担着文化旅游、物资交流等多元职能,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西藏节庆活动的重要内容,健身性和娱乐性的功能逐渐被弱化,民族性和传统性被同化,经济性和商业性的社会功能凸显。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本源性的淡化导致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方向不确定,无法推进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与社会变迁的不匹配

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从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来看,2000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32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是6448元,而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是1033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是30671元,可见人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升[11]。而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元朝传统的农牧区,随着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和农牧民理念的转变,作为“马背上民族”的马逐渐被摩托车等取代,马匹数量的减少导致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很多项目无法进行。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西藏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的农牧民无法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12]。

(三)现代体育的强烈冲击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相比于现代体育具有更强的娱乐性、地域性、民族性和随意性。除了个别项目外,大部分项目没有严格的规则,虽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但是不具有较强的竞技性。比赛场地、比赛器材和比赛规则的地域性,导致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相较现代体育难以普及和推广。而当前西藏学校体育作为重要的传承民族体育的场所,教学内容仍然以现代体育为主,严重阻碍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

(四)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

首先,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些项目是通过手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的,并且一些项目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训练才能学会的,而社会的变迁导致没人愿意学习。作为传承主体的传承人,多数年事已高,“人老技绝”的现象逐渐显现[13],导致一些项目濒临失传。其次,西藏自治区的高校,仅有西藏民族大学设有体育学院。但是据调查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以现代体育项目为主,涉及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较少,导致无法输送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导致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令人担忧。

(五)科学研究滞后

近些年关于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科研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很多项目无文字记载,仅以寺院壁画、岩画、出土文物、口头传说等形式存在[14]。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导致部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文物逐渐损坏或散失,当前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工作进展缓慢,导致西藏民族传统体育部分项目濒临失传。其次,关于西藏现代体育的研究较多,而关于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如何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和西藏旅游如何融合、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如何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四、传承对策

(一)追溯藏族原生态基因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民主改革60年以来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需要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保持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因”,扩展其文化的“现代性”与“生长性”,展现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自信[15]。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当前西藏旅游的部分表现形式,应该向受众展示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健身性、能歌善舞的娱乐性、朴实善良的民族性、天人合一的自然性等原生态基因,努力为实现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作出贡献。

(二)引入多元传承供给主体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而面对当前西藏的经济现状,仅依靠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单一的供给主体已经不能满足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资金需要。因此应采用加大政府补助、自身造血、社会支持、外省支援等多元供给主体协调配合的方式来资助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首先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应该创新观念,应开发体育旅游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潜能,主动为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其次提升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造血功能。以体育促旅游、以旅游养体育,是民族体育发展的一大优势。西藏应依靠独特的原生态地理环境及深厚的民俗体育文化底蕴,创建独特的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第三,西藏还可以利用对口省市支援西藏的平台、西藏高原特色体育赛事、民俗节日等来吸引更多的非政府体育组织参与到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通过多元供给主体相互协作形成合力,来解决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资金问题。

(三)创新传承要素

传承并不意味着原封不动的复制,而是让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当前社会进行重新认识、重新发掘。通过传承——扬弃——传承的发展模式,寻找民族传统体育适应当前社会的立足点,弃其糟柏取其精华。从传承空间、传承人、传承内容、传承客体等方面审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坚持“适为今用,普及推广”原则,从表现形式、器材改革、规则创新、现代技术包装、内容优化、降低门槛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改革。如全国全民健身操舞规定动作系列教材——2016全国民族健身操规定动作中的藏族健身操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四)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影响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为缓解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首先应该充分利用西藏高校优势来培养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应该加入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内容,并应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西藏高校的普通大学生的体育课也应该加入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及民族传统体育的管理储备人才。其次,西藏的体育运动学校及专业运动队也应该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加大资金及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再次,西藏中小学也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的部分内容纳入体育课,在传承民族体育的同时为培养专业体育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五)加强科学研究

有效的科学研究是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基础。首先,科学研究应该深入探究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魂”,科学合理地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诠释。其次,应依托于现存的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史料,加快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抢救和整理工作,编制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文集,以利于传承工作的开展。再次,应紧扣国家推进的相关政策,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有效的政策研究,引领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最后,采用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更好地促进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及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结语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是根植在雪域高原上,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历史积淀的重要的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面对当前的社会变迁,针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本源的淡化、与社会变迁的不匹配、现代体育的强烈冲击、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科学研究的滞后等方面的困境,从追溯藏族原生态基因、引入多元传承供给主体、创新传承要素、优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科学研究等方面提出传承对策,对于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和传承,西藏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西藏民族传统
都是西藏的“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