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志》中看陈寿的档案学思想*

2019-12-16 04:59李财富李勤
山西档案 2019年1期
关键词:三国志档案学三国

李财富 李勤

(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一、引言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国别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三国志》共65卷,包括《魏书》、《蜀书》、《吴书》,共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记载了从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间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这段时间的历史。[1]展现了汉末至晋初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概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今四川人。陈寿少年时便聪颖好学,先后拜读了许多史学方面的著作,在积累大量历史素材的同时也练就了他扎实的文字功底。陈寿生长在蜀国,见证了许多当时的历史事件,掌握了大量蜀国的资料,为撰写《三国志》奠定了深厚的历史资料基础。入晋后,陈寿开始整理写作三国事迹,时年四十八岁,历经10年艰辛,终撰成《三国志》,时人赞誉有加。

二、《三国志》体现出的档案学思想

(一)创新编纂方式,创立新的史体

《三国志》是我国史学上体裁方面的一次创新。前有班固的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和左丘明所编写的国别史《国语》,我国史学体裁已经较为完备,而陈寿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断代国别史,这一体裁不仅对前两种史体进行了取精华弃糟粕的工作,同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它既是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也是一部纪传体的国别史,[2]因而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新的史体。《三国志》之前的纪传体史书主要有《史记》和《汉书》。《史记》记载了我国3000多年的历史,贯穿了皇帝时代和汉武帝时代,详细记载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发展,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相当于一部社会史。《史记》中虽为多人写了本纪,但其撰述的中心始终只有一个,即刘氏。因此《史记》反映的是单个朝代的历史。这两部纪传体史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围绕一个中心来记述。而《三国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同时兼有三个中心,即:曹氏、刘氏和孙氏。《三国志》表面上只给魏立了本纪,而实质上只是为了顺应当时的时代背景,满足当时政治局势的需要。历来史家多有定论,如唐史学理论家刘知几就说:“陈寿《三国志》,载孙、刘二帝,其实纪也,而呼之曰传。”《史通·列传》[3]清代钱大昕称誉说:“陈承祚《三国志》,创前人未有之例,悬诸日月而不刊者也。”[4]至于《国语》,作为国别史,重在记言。董增龄《国语正义》:“《国语》载列国君臣朋友相论语,故谓之‘语’。”[5]《三国志》则将“记事体”镕铸到“记言体”中,记事记言融为一体,使得国别体记史更趋完整。

(二)广泛搜集材料,保存历史档案

《三国志》体现出陈寿保存历史的强烈意识,同时也反映出陈寿承历史的愿望。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这6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由统一走向魏、蜀、吴三权分裂对峙的政治局面,社会动荡不安,政局上的混乱对史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因此,史学上对这一阶段历史的记载并不多,并且由于是私人著述,官方所收录资料并不能为陈寿所用。陈寿当时所著述的属于现代史,公元280年刚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政局还不算稳定,很多史实资料不被公开,这给陈寿搜集资料增加了难度。《三国志》记载的是魏蜀吴三国历史,魏国方面可借鉴《魏书》,东吴的历史资料,可参考《吴书》,而蜀汉方面没有资料可供参考。史书上缺少蜀国历史的记载,也没有文史官员对此著述,资料极其欠缺,只能由撰书者本人亲力亲为搜集资料。现有的资料不足,陈寿便亲自去搜集资料,四处奔走,走访民间,采访三国时期的人物来了解事实,历经十年著成《三国志》。《三国志》为后人了解三国时期的人物历史及社会背景都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是我国史学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取材精审,体现了“定篇章”的档案学思想

“定篇章”,就是把内容相似或者相同的书进行校对,并将重复的内容删去,不铺陈堆砌,以保证内容的精简。公元290年,《三国志》成书,陈寿以其精炼简约的记事风格,以及取材谨慎准确的治学态度,使得《三国志》一经问世就广受好评。

《三国志》所跨域的历史时段较长,且没有官方的资料可供参考,这在资料搜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加大了难度,而且搜集到的资料繁杂冗余,需大量的整理工作。但陈寿却做到了叙事生动简洁,语言洗练干净,无繁冗之词,史料均经过再三审慎斟酌后才予以采用。清代学者赵翼评价陈寿“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6]这一特点,在书中很多处都有体现。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称言:“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国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7]比如对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描写,《三国志》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概述了三顾茅庐这一情节。通观《三国志》我们还可以发现,《魏书》、《蜀书》、《吴书》这三书重复之处非常少,同一事件若在三书同时出现,陈寿会注意有所侧重地描述,做到三书内容不重复的同时还丰富了各书内容,即使有重复的地方也通过精简语言的方式带过,这充分体现了档案学上“定篇章”的档案学思想。著名作家李敖指出,真正的三国是历史,而能代表三国历史的典型著作是《三国志》,并且李敖认为《三国志》语言简洁见长,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简洁的一部。[8]

(四)围绕编撰主题,注意汇编材料的系统性

一篇文章、一本书需要有系统性,档案文献亦是如此。系统的档案文献即指所记述的信息不仅要丰富充实,在量上有保障,同时档案文献信息的内容和结构之间不能脱节,要有内在的有机关联,这样才能从整体上阐明所要表达的问题,全面完整地表达档案文献的汇编主题。

《史记》和《汉书》在内容上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围绕一个中心来记述史实,而《三国志》作为纪传体断代史书,主旨是反映王朝正史,因此有三个撰述中心,即曹氏、刘氏和孙氏。这样一来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可在三书上找到基于不同角度的描写,将这三书上关于同一史实的描述综合起来研究,就可以从多角度了解某一历史事件,增强其客观性。如对于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的描写,魏蜀吴三书的描述不尽相同,内容上甚至有所偏颇,但把这三种版本综合起来看,能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不仅能了解这段历史事件真实的来龙去脉,还能了解到这一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

(五)尊重历史,选用对立或不同观点材料的结合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同一个人由于社会经历、阶级立场等方面的不同,从同一事件上获得的信息往往也不一致,因而会形成不同的或对立的观点。编纂者在选材时应注意兼收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材料,并且不掺杂编纂者本身的观点以便读者阅读时能更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对于同一事件,以不同立场的人的口吻进行表述,才能更全面地展示事情的真相。[9]

《三国志》中对于人物的描述遵循秉笔直书的原则,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给了诸葛亮较为中立的评价,这体现了陈寿公平公正的立场,也有利于后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由于各方所处立场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事件的观点自然也不一样,陈寿在叙事时,注意选用不同的声音说话,保留各家观点,摒弃“一家之言”,力求保证公平客观,给后人还原了历史原貌,保留了历史真相。不论是对于同一事件的政治交往还是军事接触,由于各方的经历不同,观点也当有所差异。举陈寿对三国时期魏蜀之间事迹的描述,通过对同一事件于不同书中的描写可以发现不同。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共二出祁山。第一次:“建兴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10]这里用的是“攻祁山”,而《魏书·明帝纪》记载的是“寇边”。第二次,建兴九年春,《魏书·明帝纪》曰“寇天水”,而《蜀书·后主传》则曰“围祁山”。同一件事,在《魏书》和《蜀书》中的描写不尽相同 ,咬文嚼字可发现异同,双方的观点也不难理解。

总之,采取不同的声音说话,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事件,避免掺杂作者本身的主观观点。正是因为陈寿这样的撰述手法,才铸就了一代史书《三国志》,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三国历史。

(六)广收博取,述而不作,保持档案原始记录性

不得不说,陈寿撰写的《三国志》,不仅文字简练,篇幅精简,而且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描述了三国历史人物,展现了三国人物故事。如书中陈寿为曹操立传,以帝王本纪的形式状写曹操的一生,但是通篇没有出现后代正史帝王本纪那种流水账式呆板干瘪的问题,而是“以传奇笔姿写英雄作用,层层跌宕,字字精神”,诚如旧时评论家所说,《武帝纪》“在《三国志》中是最用意文字”,在状写大事的同时,也适当穿插了一些逸闻趣事,并且收录了曹操的一些令文,使得整篇传记内容更加充实饱满,人物更加有血有肉。[11]在选材上,非常注重尊重史实,以求真的精神去考证所获材料,并且注意所获资料的来源,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严格地排查审核工作,不妄加自己的观点和评述。如对孙策之死,陈寿通过严格地审查材料,严谨地考核,舍弃了《搜神记》上荒诞的说法。这些都反映了陈寿对史实极为尊重的态度以及严谨的学术作风。

陈寿开始撰写《三国志》时,分裂割据的局面刚刚结束,历史问题尚未解决,现实问题错综复杂,两种问题交错在一起导致政治关系极为复杂。因此,陈寿写史,不仅要格外注意叙事隐晦,同时还要保证如实记录史实,这无疑加大了记史的难度。陈寿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以及需要避讳的政治企图,不用明文描写,而是隐晦叙述,并且会在别处对历史事实进行揭露,以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原貌。陈寿生于蜀汉时期,对蜀汉有较深的故国之情,但在记载史实时并没有包庇刘备和诸葛亮的过失。陈寿在《三国志》中记下了刘备私杀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一事,体现了陈寿极为宽广的胸怀,以及在记史方面的严肃性,力求保持历史原貌。如陈寿在《蜀书·先主传》中对刘备的评论:“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12]可见中肯精到,符合历史实际。书中对诸葛亮的文治推崇备至,对其武功褒贬参半,并没有完全否定,评价较为中肯。因此,本传是我们了解和认识诸葛亮这一重要历史人物最为重要的依据。

通过对比《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可以发现,陈寿用自己年代的资料把历史事件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于《三国志》,剩下的留给读者自己思考,权衡人物的利弊得失,更能体现档案学中“述而不作”的思想,而《三国演义》以《三国志》记载的史实为摹本进行演义,掺杂了作者本身的观点和见解,并不能准确真实地反映历史全貌。如对于周瑜这一人物的描写,《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心胸狭窄,嫉妒心极强,而历史上的周瑜却是心胸开阔、豁达大度的。清代章学诚给《三国演义》的评价:“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可以形象地表明这一点。比如,“三顾茅庐”这一故事节点上,《三国志》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出”,而《三国演义》用了三个回合的篇幅对此进行描述。

三、陈寿对中国档案学的影响

(一)保存古代历史档案,弘扬华夏文化

《三国志》展现了三国时期前后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大致勾勒出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脉络和历史文化状况,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剧变,且作者陈寿记史立场客观公正,不掺杂作者的个人情感和观点,后人通过学习能更容易地树立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是一部公认的良史。因此《三国志》对三国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人群来说无疑是一部“宝典”。《三国志》在史学上的贡献自不必多说,它填补了我国历史上皇帝时代和汉武帝时代之间三国鼎立时期的资料空缺,为后世史学家们了解和研究三国历史提供了最重要的史学参考,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同时它还是一部社会史,详细记录了三国时期社会各方面的变迁,对后世的社会和文化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当今中西方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在这种环境下,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将担负起双重使命,对内深化、对外弘扬本国历史文化。《三国志》是体现我国民族智慧的“水晶球”,涉及了我国历史上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国内外均不乏基于《三国志》的经典作品。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中记载的史实为摹本并结合民间传说、戏曲、话本等进行演义而来地,是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经典读本。来源于三国故事的人物、典故等更是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章,一代一代的流传、阅读,经久不衰。电视剧《三国演义》更是深受观众们的喜爱,至今已经翻拍了多个不同的版本。以三国为背景的电影、音乐、美术作品也是数不胜数,如我国的国粹京剧有专门成套且有相当规模的三国戏。[13]在国外,《三国志》现已被译成各种语言的版本,《三国志》中展现出的智慧与谋略被世人拍案叫绝,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进而影响着全世界,可以说是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三国热”,《三国志》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及普及性使得三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受到了欢迎,极大地弘扬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二)丰富了档案编纂形式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国别史,在编纂形式上是一种创新。汉末军阀混战,造成人才分散,加上地理均势、政治均势以及“人谋”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三分局势。三国纷争各自发号施令,为同时并立的三国修史并不容易,于是陈寿独辟蹊径,为三国分别修史,而后合为一书,故而有了《三国志》。为了顺应当时的时代背景,满足当时政治局势的需要,陈寿为吴蜀二主名为列传,实为纪,在《三国志·魏书》中单独为武帝立,弥合了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的正统观念,[14]此为陈寿创造性的体现。

三国时期的原始档案我们无从知晓,但是保存三国时期历史文化故事的《三国志》犹存。陈寿所处的时代,史学体裁主要是纪传体断代史和国别史,陈寿所开创纪传体国别史的记史方式,多元化了我国史料汇编的体裁。我国历史上正是由于有陈寿这样的档案编纂者存在,历史上的精髓才得以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我国历朝历代历史,通过丰富的史料记载方式,代代相传,不仅不会消失,反而在传承中更加丰富灿烂。

(三)铺陈了敬业奉献的档案学研究精神

陈寿为后世留下的《三国志》可以说是人们用来研究三国历史的“燎原之火”,对促进三国历史的开发与研究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即使当时档案的获得条件恶劣,三国史料难以搜寻,这些困难也没能阻挡陈寿对保存三国历史的决心与信心。陈寿将自己对三国历史的所见、所闻、所探付之于文字,传之于社会,供后人学习参考,为后人了解学习三国历史留下了一条可探索之路。[15]阅读《三国志》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陈寿决心将自身投身于记录历史传承历史的事业中孜孜不倦的态度,这与当今档案学术研究要有的刻苦钻研、探索求实精神一脉相承,是档案学者们进行科学与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学术素养。陈寿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三国志》,同时也将敬业奉献的学术精神传承了下来,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发扬光大,档案工作者及研究者应努力对我国优秀的历史档案资料进行研究,促使沉睡在库房的优秀历史档案焕发新的生机。[16]

四、结语

《三国志》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无论在政治、军事还是社会文化领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档案学角度研究《三国志》,初步探究作者陈寿多个方面的档案学思想,从档案学角度深化了人们对于《三国志》的认识,拓宽了《三国志》的影响范围,同时也梳理了陈寿对我国档案学三个方面的影响,对我国档案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三国志档案学三国
历史追溯与革新路径: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征阐释
青岛市档案学会举办2020年档案学优秀成果和优秀论文评选
称象
大话三国志
三国乱谈(1)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档案学学科入门指导课程专题设计探讨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学术批评语境下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批评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