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锣鼓传承变迁状况的考察与研究*

2019-12-16 17:44
黄河之声 2019年22期
关键词:谢家锣鼓民族音乐

费 娅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 409099)

千百年来,我国的锣鼓艺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而被广泛传播传承,形成了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锣鼓流派,其中谢家锣鼓就是代表之一[1]。伴随着经济的强势,相应的文化扩张也越来越迅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包括谢家锣鼓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渐渐脱离了日常的生产生活。传承与发展正在由精神文化转向娱乐文化,潜在的传统文化传播传承、育人等功能慢慢下降。这对于我国文化自信的建设工作来说,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包括谢家锣鼓在内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技艺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谢家锣鼓的形成

(一)起源。锣鼓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打击乐器,与生产劳动、生活娱乐、民族宗教、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息息相关。锣鼓作为重要的民俗艺术之一,在由古至今的历史长河中都代表了广大人民对于生活的热情与热爱。谢家锣鼓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黔江区阿蓬江镇、濯水镇和水市乡流传。因传承于阿蓬江镇谢氏家族而得名,追溯根源,谢家锣鼓开始的雏形是谢氏族人在明朝洪武年间玩“彩龙船灯”时用来伴奏的锣鼓乐曲。

(二)发展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根据,还是受国际公约保护的崭新领域[2]。经过第二十三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到了明朝宣德年间谢家锣鼓传承人谢子粟在龙灯锣鼓调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谢家锣鼓这一锣鼓流派得以正式形成。谢家锣鼓在发展形成过程中吸取了不同年代的艺术精华,使词牌、打击技巧日臻完善且保存至今,传承历史近600年,成为独有、成熟、完备的民间锣鼓打击乐。

二、谢家锣鼓的传承变迁状况

(一)谢家锣鼓的传承变迁。通过对谢家锣鼓第二十三代传承人谢育齐的采访得知,谢家锣鼓创始人谢子栗公,生于明朝洪武年间。明永乐15年他从江西临江府新裔县石马桥高坎子起迁四川省绍庆府梅子堡后里马家党(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梅子镇联合村)落业过后,在研究祖人在玩彩龙船灯锣鼓引子的基础上,谢家锣鼓十三板曲牌正式创立。其次,从谢家族人的迁徙历史考证。据谢家锣鼓第二十二代传人谢隆光老人传艺时说:谢家锣鼓自创始人谢子栗公在彭水梅子这个地方先传给第一代传承人谢祖朝,谢祖朝以后相继传承了8代,然后由第九代传承人谢朗从彭水县梅子乡迁往原黔江县水市乡大山村传承了6代,再由第十四代传承人谢正良又从水市乡大山村迁往阿蓬江镇大坪村传承了4代,后由第十八代传承人谢世兴从阿蓬江镇大坪村迁往濯水镇白杨村传承了4代。谢氏锣鼓也随家祖人的搬迁而传承至今。

民族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集体创作出来的,它源于人民群众在劳动中对生活的感悟,它反映出他们真实的生活状况,寄托着他们的内心情感和感受,表现出他们的情感期望[3]。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共享性,是劳动人民共同享有的文化财产。民族民间音乐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口头性,在历史的发展中,长期保持着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并随着时代的变革不断发展改进。

(二)谢家锣鼓的现状。一是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较为传统的锣鼓技艺的传承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有利于谢家锣鼓传播传承的环境正在加速消失;另一方面,谢家锣鼓的打锣鼓队伍日渐萎缩,甚至参与学习的热情也正在消退,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精通谢家锣鼓的技艺,尤其是年轻人会的越来越少。二是传承传播谢家锣鼓的质量正在下降。骨干和中坚力量正在减弱,缺乏核心和骨干力量,其精髓面临失传,而且愿意为谢家锣鼓这门技艺传承奉献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三是和其它优秀传统文化一样,持续投入的缺乏也是制约的传承重要影响因素。谢家锣鼓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的持续不断的投入跟进,但投入渠道单一、政府支持有限的局面目前尚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需要开创新的途径。

三、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策略

(一)谢家锣鼓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一方面,谢家锣鼓的形成发展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谢家锣鼓是苗族、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于民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特殊的地域环境以及特定的历史原因,造就了土家族所独有的多姿多彩民间技艺,这些原生态技术传承是该区域古老文化信息的体现。土家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更多的信息通过口口相传的民族歌舞、乐曲等形式保留下来。古往今来,正是这些歌舞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持续传递着土家族的文化基因,潜化和孕育着这个民族的心理机制,陶养着这民族的气质与性格,其文化功能已深深地渗入到这个民族生息繁衍的方方面面,使这个民族在其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鲜明而光亮的足迹。另一方面,谢家锣鼓这种积极健康的活动占据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又促进了地域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谢家锣鼓是几百年来土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展现了苗族、土家族人民勤劳、质朴的性格特征,有着十分广泛的民族认同感,如:寿宴、结婚、建房、立碑、殡葬等日常生活中的红白喜事甚至是公共的一些庆典、祭祀等文化活动,谢家锣鼓都可以广泛应用于本地域群众的生产生活。谢家锣鼓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又大大丰富并推动了地域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谢家锣鼓与地域文化两者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推动着双方不断向前发展,形成了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新景象。

(二)新时代背景下积极保护与发展民间音乐文化的作用

从各民族的音乐产生、形成和发展,就伴随着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传承需求,这种需求也正是推动民间音乐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各个民族所特有的民间音乐、文化大多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模式进行传播传承,这种独具流变的属性使得民间音乐、文化在整个社会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持续不断的传播传承,一直将民间音乐、文化保留至今。各个民族的民间音乐、文化真实全面地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实际生活状况,是当地民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4]。各个民族的民间音乐、技艺和文化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地域文化的折射,它见证了各民族在社会经济发展史中的独特进程,也记录了民族文化的传播、传承和延续,所以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民间音乐、技艺和文化的保护,对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流行音乐大力冲击传统音乐的当前社会,各个民族的民间音乐的发展状况不容客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发挥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力量,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和文化软实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谢家锣鼓是一种具有长期和丰富效益的产业,如将其打造成为文化品牌,将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三)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

文化的传播力在社会进步中所占的地位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人民的实践中而来,是民族的生活的精髓,对和谐社会的创设有利,可以对文化的多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一是要坚守各个民族音乐文化的特征。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是从长期的社会发展历史中累积而来的,充分展现该地域各个民族的风俗、民情、生活形态及文化等。对各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应保持各民族音乐、文化独有的特征,能充分体现各民族特有的魅力,才能展现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独有价值,也才具有传播传承的实际价值;二是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职能。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的过程中,其核心和重点就是加强各民族音乐、技艺及文化的保护,确保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政府的政策性扶持是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保障。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职能,不断完善各民族音乐文化政策扶持体系,推进各民族音乐、技艺和文化的持续发展。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的土壤变得脆弱,甚至慢慢走向消亡,对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保护显得更加紧迫。谢家锣鼓这种传统技艺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演奏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反映了当地民众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不仅是所在地域所特有的民俗,更承载了所在地域各民族上千年来一代一代传承而来的文化信息,展现了当地民众勤劳、勇敢、乐观、豁达的鲜明个性和民族性格。自古以来,谢家锣鼓演奏的曲子所蕴涵的文化因子都折射出了土家族的习性和心理,正是因这样各民族利用这样的方式将本民族发展的文化灵魂融入其中,规范着、影响着一代代人[5]。如今,这独具生活气息的谢家锣鼓技艺,在经历了当下乃至将来世界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后,是否依然能回荡在这巴山楚地之间,沟壑坡地之上?这正是众多学者们应该伏下身来,静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猜你喜欢
谢家锣鼓民族音乐
喂,不准偷听我许愿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春 归
看图画 写一写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音乐教学中引入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试论潮州大锣鼓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