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传播路径
——以湖州市为例

2019-12-16 20:12常凌翀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浙江档案 2019年1期
关键词:湖州丝绸技艺

常凌翀/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代代相传的内隐性财富,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经济甚至科学价值,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非遗资源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使文物资源的独特优势成为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必须重视保护传承非遗,并使非遗得到创新发展。

湖州自古文化昌盛、非遗富集。湖州具有鲜明的区位优势,对于传统文化走出去,实现活态传承和创新传播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必将为非遗文化的整体保护和生态性传承提供崭新思路,并且有助于创新传播路径和增强传播效果。湖州市“十三五”规划特别指出要积极抢抓国家战略实施的新机遇,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当地文化产业兴盛的新强势,着力提升湖州文化软实力。新媒体语境下,让非遗搭上“互联网+”快车,用互联网思维助推湖州非遗的创新和发展。

1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实困境

湖州非遗覆盖传统技艺、民俗、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多种领域,具有活态性、多样性、独特性等特点。截至2017年全市现有各级非遗219项[1],其中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湖笔制作技艺、湖剧等10项非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湖州非遗保护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文化的变迁,湖州非遗生存环境渐趋恶化,其现状较为堪忧,突出表现为非遗传承后继无人、非遗文化语境日渐缺失、非遗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一些靠口头传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逐步消亡。以非遗传承后继无人为例,近年来湖剧传承人大都已年近古稀,年纪最大的湖剧国家级传承人许丽娟已经86岁,有的说唱老艺人相继离世,“人亡剧息”的现象令人堪忧,湖剧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虽然近年来湖州市先后出台了《湖州市非遗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通用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加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扶持和制度保障,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重“展演、表演”,轻“开发、创新”,特别是对动态的手工技艺缺乏活态传承。做好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要深植民间、扎根乡土、走近乡亲,整体性保护非遗活态传承的地理空间和文化场域。

2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活态传承与传播的创新路径

非遗保存着丰富多元的文化样本,它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深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承载着人类的文明记忆[2]。只有在特定的文化空间或是宗教仪规的范式下,非遗的传播语境和传播场域才会慢慢形成。《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3]。新媒体语境下,要以非遗为切入点和研究主题,主动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积极探索非遗传承方式,通过多种媒体平台不断加强对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与宣传展示。新媒体在传承非遗方面的强大功能已经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特别是利用技术优势在拓展非遗文化的传承范围和深化传播空间,延展非遗的传承方式和精神内涵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效果[4]。

2.1 创新非遗的保护传承方式。在新媒体语境下,传播媒介日益多样化,借助新媒体技术中的数字影像技术对非遗文化进行原生态记录和传播,情况就会有所不同,数字影像技术更多地涵盖了经过编码形成的信息序列,虽然无法完全规避信息损耗或产生歧义的问题,但能有效减少因主观意象造成的误解。因为利用影像技术记录对象,相较于用文字记录更为客观,公众还可以反复观看、比较和揣摩所记录的对象,从中探寻“意义”[5]。通过原生态的全息记录,摄录对象的动作轨迹、表情呈现和感情变化,哪怕最细微的情绪波动都会被完美捕捉和精准记录,这就是用镜头说话的影像记录和用文字叙述的文本书写在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上的最大区别。这样就创新了非遗的保护传承方式。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湖笔制作技艺就是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来保存的。湖笔制作工序包括12道大工序,这12道大工序一道都不能省略,更不能颠倒;每道大工序又包含若干道小工序,大小工序总共达120余道。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完整记录湖笔的制作工艺,能对湖笔制作技艺和湖笔本身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形态进行客观描述和深度阐释,也能推动公众积极参与湖笔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2.2 促进非遗的深度开发利用。利用新媒体能客观呈现非遗的原生面貌,如借助数字技术可全面系统地记录非遗保护传承的方方面面,形成档案数据,并针对档案数据进行开发和提供利用,形成各类文化产品,推动非遗走进公众视野,使“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文化变得可知、可触、可感,从而达到广泛传播和普适教育的目的。借助新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非遗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传承、创新与发展,“互联网+非遗”成为非遗深度开发利用的崭新模式。如,湖州的“丝绸小镇”于2015年6月成功入选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之后将借助良好的生态资源,以丝绸文化和产业复兴为核心,在“互联网+丝绸”的发展理念下,积极拓展“丝绸+休闲”“丝绸+旅游”“丝绸+生态体验”等高端现代服务业领域,将非遗文化融入丝绸文物文创产品中,向当代时尚生活注入非遗元素,进一步引领丝绸消费新潮流,提升丝绸产业附加值。

2.3 拓展非遗的生存空间。利用新媒体技术如数字技术对非遗文化的原生态空间和场域进行全景影像化记录,并进行虚拟处理,生成三维数字影像系统,进而建成网上全息数字博物馆,以活态传播的方式立体展现非遗文化的具体内容和艺术精华[6],从而最大程度地活态传承非遗文化。以湖州双林绫绢制作技艺为例,双林绫绢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丝织工艺之花”。绫绢制作技艺是中华民族丝织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运用数码技术和三维动画将绫绢制作工艺进行记录与再加工,可以生成全新的数字文化形态。将之保存在数字博物馆之中,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看到虚拟的绫绢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全景展现其工艺流变。在新媒体语境下,新媒体技术使双林绫绢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对于培育公众的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民族文化自觉大有裨益。2017年12月21日,总投资约150亿元人民币的“湖州·传家小镇”文化项目在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正式签约。该项目以非遗保护传承为重要抓手,依托湖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将历史人文与科技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制造、非遗文化与产业升级进行深度融合[7]。目前,湖州积极探索新媒体语境下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的新模式,着力构建非遗传家区、传道区和传艺区三个核心模块,努力打造集技艺展示、文化体验、课程普及、产品交易于一体的非遗众创空间。

猜你喜欢
湖州丝绸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遥望“丝绸路”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
丝绸情调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