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党媒专栏精准改革的创新
——以“新湖南”客户端《湖湘英烈》栏目为例

2019-12-16 17:28梁建业
传媒 2019年16期
关键词:湖湘湖南革命

文/梁建业

《湖湘英烈》是全国第一个宣传英烈的新媒体专栏,自2015年8月15日起至2019年3月,已在“新湖南”客户端刊发了近300篇文章,向群众展示了上百位湖湘英烈的光辉形象,总点击量超过3000万。该专栏荣获了2017年度湖南新闻奖特别奖、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为坚守“党媒姓党,新闻立社立台”宗旨,完成主流媒体使命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在媒体追求娱乐化、流量化的当下,《湖湘英烈》能够获得如此大的关注度实属不易。笔者将从定位、叙事、推广三个方面分析《湖湘英烈》的创新性。

精准定位:发挥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历史作用

从创办时机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两会看望参加政协会议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气质,我们不建设好他们所期盼向往、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共和国,是绝对不行的。不能被轻歌曼舞所误,不能隔江犹唱后庭花。”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可以被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

从社会实践效应来看,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精神助力。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视察时说:“湖南人杰地灵,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等老一辈的革命家都诞生在这里,我们要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风范。”

从创办的地方优势来看,湖南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人民军队的创建地之一,是毛泽东思想的最初发源地。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湘大地曾发生过许多有影响的大历史事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推动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无数“湖湘英烈”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精神特质,敢于为民族独立、国家新生、人民幸福而牺牲,慷慨赴死,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付出了太多的生命,值得被记录,更值得被宣传。

《湖湘英烈》正是在这样的“天时”“地利”条件下创办起来的,它精准定位,以“湖湘英烈”的个体形象和群像来展现湖南紧跟时代发展的革命精神。在《湖湘英烈》展现的一系列英烈形象中,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邓中夏、“以身殉国的名将”左权等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等。他们的革命精神特质是《湖湘英烈》专栏最关键的支撑点。

精准叙事:“讲好革命故事”,打造精品内容

新媒体的手段固然丰富,能够通过创新的视频图文等各种形式创造新闻爆点。但想要维持新闻栏目的热度,文章内容依然是打造楼房的“地基”。没有好的内容,再好的新媒体手段也是昙花一现。《湖湘英烈》在初创时就特别重视内容方面的精细处理和手段上的合理运用,目前采用的“讲故事”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短篇叙事。详细的人物生平、英雄事迹、社会评价等冗长的内容量并不适合手机端用户的阅读。因此,《湖湘英烈》所刊载的文章每篇不超过2000字,简短地概括人物身份和生平,重点介绍英雄事迹,适应快节奏的阅读群体,最大程度地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

立体多维展示。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迅速发展的因素,英烈在革命年代的坚韧形象和牺牲精神很少能引起当代青年切身的感受。文章通过对英烈个体多维立体的报道,将他们还原成有血有肉的儿子、丈夫、父亲、朋友,使英烈形象更加可感可触。用以情促情的编辑手法,特别讲究渲染情景,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大大增强受众的认同感。如在讲述夏明翰的故事时,重点用他和弟弟妹妹们的对话,来展现他对封建大家族的反抗意识;用给母亲的遗书作结,展现作为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以及对祖国未来的希望。在一个短短的人物特写中,通过细节和多样的叙述方式,立体多维地展现了一个革命英烈的形象,对于各个年龄段不同经历的广大读者,更能够引起共情。

英烈群体共同叙述。作为革命老区,湖南在革命时期凝结成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区域革命精神具有群体特性,因此,通过群体展现凸显湖南英烈的整体精神具有特别意义。如2017年《湖湘英烈》以“岳麓山”为背景,简短地介绍在岳麓山上长眠的23名英烈。仅仅一座山就有20多位革命烈士的英魂,这在其他地区是很少见的。《湘女多情亦重义:这些著名烈士的夫人都是湘妹子》介绍了14位烈士的夫人,她们都是“湖南妹子”。湘妹子在社会上具有群体特征,作为烈士夫人的湘妹子更是具有了湖南人的坚决果断。

巧用标题。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繁杂多样,一个好的标题才能更加吸引用户,当然这里的标题并不是“标题党”,而是在保证内容的准确表达基础上尽量使标题简洁化、生动化。如引起共情的互动式标题《我沐着春风,怀想你们当年壮丽青春的模样》,自动将读者带入环境中,消除距离;将著名人物直接放入标题,《彭德怀的恩人》《毛泽东的爱将》等,不仅叙述了英烈本身,同时也彰显了英烈的历史贡献;结合现代用词和地区特色的现代化标题,《90年前富二代小夫妻拒绝向敌人行贿,从容赴死》《浏阳伢子》等,吸引年轻用户的关注。

精准推广:互动和融媒体配合,增强用户黏度

主流媒体要注重新技术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在互联网阵地中建设聚集用户和留住用户的新媒体平台,提升新型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因此,《湖湘英烈》专栏通过多种手段全方位的铺设新媒体平台,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增强用户黏度,最大程度上加强用户的参与度。

一是利用新技术让英烈形象生动起来。栏目以文配图为主要手段,图片多来源于湖南当地的历史实景、英烈故居、英烈照片等现实可感的材料。视频、长图、H5也是主要创新手段,在移动新媒体时代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字类作品做好“翻译”。不超过三分钟的短视频、横屏的长图、立体的H5,让用户不定期地体验“阅读”的新鲜感。

二是强化移动互联的受众互动意识。“互动”在新媒体时代不再只是简单的留言和回复,增强参与度才能增强用户黏度。2017年清明节推出的《H5丨湖湘青春英烈志:献花致祭,弘义湖湘》引入互动献花,实现了网上文明祭扫。用户通过平台献花的线上活动,体验线下活动的实感,最大程度地寄托哀思。除栏目本身外,一些系列衍生的线上线下活动也是《湖湘英烈》特色产品。“为湖湘抗战英烈寻亲活动”为300名湖湘英烈寻亲。有奖征集湖湘英烈的故事,面向全国有奖征集纪念文章,记录自辛亥革命以来在湖南牺牲和湖南籍的英烈,礼赞烈士精神。为无名英雄寻亲《家族英雄传》征文,发动读者自己谱写家族英雄人物,打捞湮没在民间的家族英雄故事。筹备编著《湖湘英烈传》,将搜集到的材料具体化,整体化。百期有声读物,讲述英烈故事。建一座馆,把远去的故事安放;红一条街,将红色故事展示。多样的本体活动和衍生活动,将湖湘英烈的故事渲染在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是融合助力,加强多个平台的互动。“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多种新媒体平台导致信息的碎片化,同时又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融媒体是最高效的新闻采编手段。《湖湘英烈》在开创初期就是一个融合型栏目,与《湖南日报》旗下大型文摘类报纸《文萃》共同生产、相互导流,精品文章在《湖南日报》及“这里是湖南”微信公众号上推广。同时与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合作,和全国其他同类报纸、期刊、微信公众号展开全面合作,文章内容基本来源于各个党史研究室,在节省人力物力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供高效优质的内容,极大地增加了《湖湘英烈》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湖湘湖南革命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我是湖湘儿女
三线建设在湖南
中国的出行革命
咏“湖湘教师写作夏令营”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岁月
湖南童谣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