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出版时代学术图书馆配市场发展策略研究

2019-12-16 06:14哈尔滨理工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年11期
关键词:电子图书电子书纸质

夏 丹(哈尔滨理工大学图书馆)

2009 年,作为中国数字出版的开创者之一——中文在线,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全媒体出版”的概念,即图书一方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图书出版,另一方面以数字图书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出版。[1]这些年,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需求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读者不再满足于仅纸质图书的阅读,对电子图书的需求量逐渐增多,期望获得自由选择多种形态图书资源的机会。高校读者也不例外,对电子图书的阅读也有一定的渴求,因电子资源检索的便捷性,科研人员对学术电子图书需求程度会更高。国外学者曾以美国一所大型公立研究型大学的339 名学生、教职员工和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的阅读偏好,20.4%的受访者选择电子书,读者对学术型电子图书的需求量达到了40%。[2]将数字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获取学术知识的阅读方式,促使一直只为高校图书馆提供纸质学术图书的传统学术出版机构与馆配商必须转型。

1 全媒体出版环境下学术图书馆配市场的转型现状

1.1 学术出版机构出版学术电子图书

近几年,一些出版机构已经意识到数字出版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出版纸质图书的同时,陆续开展了电子书出版业务。如商务印书馆近几年积极推动数字出版,电子书业务是其业务的主战场,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转码标准和规范,目前已与美国亚马逊、京东、豆瓣等网络平台建立了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在这些平台上均可购买到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电子书。2014 年11 月4 日,商务印书馆与亚马逊达成纸电同步战略合作,计划在亚马逊kindle 电子书平台上线近200 本由商务印书馆组织出版的、被视为学术翻译典范的一套大型学术译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电子版本。[3]科学出版社勇于创新,先后推出了“科学文库”“中科医学资源库”等多款数字资源。其中,“科学文库”是科学出版社针对图书内容资源建立的第一个在线全文发布、阅读平台,该平台在国内首创以自主知识产权高端科技学术专著为主要内容,截至2017 年总品种数约为47,000 余种,覆盖自然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医药科学、农业科学五大门类的所有一级学科。[4,5]人民邮电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等也积极开展了电子书出版业务,其中不乏学术电子图书,并且这几家出版社的图书纸电同步出版比例都比较高,基本达到了50%左右。[6]

1.2 馆配商以各种形式提供学术电子图书

随着出版社电子版图书的出版以及作者、出版社对出版物数字版权的授权,一些数字内容提供商、数字化技术服务提供商建设了电子书数据库平台,图书馆一般以包库的形式购买电子图书,如科学文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中文在线等。近几年,以提供纸质图书为主的一些传统馆配商逐渐意识到读者阅读需求的转变,积极转型创新,与多家出版社合作,开展电子书平台建设,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比如北京人天书店的畅想之星以及湖北三新的云田智慧,在为高校图书馆提供纸质图书服务的同时还提供电子图书的服务。畅想之星电子书平台可供电子图书数量达40 万余种,[7]云田智慧平台可供电子版新书10 万种,而且平台还具有纸、电图书采购功能。[8]

为了了解馆配电子书平台提供学术电子图书的情况,笔者于2018 年7 月31 日-8 月7 日对电子书业务比较成熟且高校图书馆购买率比较高的、近几年由传统纸质图书馆配商新建立的馆配电子书平台进行了调研,并对市场上电子书资源数量比较多且质量比较高、面向全国读者的电子书平台——亚马逊进行了调研以做数据比对。因电子书平台提供的电子图书数量庞大,本文选取电工技术(TM 类)学科为研究对象,调研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 主要电子书平台对电工技术(TM 类)学术电子图书的提供情况

表中学术图书的筛选依据《藏书利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中对学科著作的筛选标准,即去除通俗读物、普及读物、教辅、习题集、工具书、辞典、年鉴、重版、非汉语出版物、各类职业认证考试、等级考试辅导材料,其余视为学术图书。[10]

由上表可见,馆配电子书平台所供学术电子图书与平台电子图书总量的占比较大众市场电子书平台所供学术电子图书与平台电子图书总量的占比要高,将近高出20%。但从实际数值来看,馆配电子书平台最高占比不到50%,学术电子图书数量偏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大致了解电子版图书的提供情况,笔者对云田智慧平台提供的TM 类纸质图书数量进行了统计,平台提供的纸书出版时间为1987 年1 月-2017 年4,可供纸书总数为18,218 种。超星数字图书馆所供电子书数量最多,因此统计超星数字图书馆相应出版时间的电子书数量作为比较。经统计,超星数字图书馆可供电子书中1987 年1 月- 2017 年4 月出版的TM 类电子数总量为6,394 种,占纸书总数的35.1%,可见馆配电子书平台可供电子版图书数量非常少。因2017 年纸书提供不全,因此统计2016 年可供TM 类学术纸质图书作为参考,经统计,2016 年可供TM 类学术纸质图书为662 种。对比上表中2016 年可供TM 类学术电子图书数量的统计结果,馆配平台提供的最多学术电子图书的数量占学术纸质图书数量的27.9%,其余的馆配平台所供学术电子图书数量还不足学术纸书数量的5%。

1.3 高校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电子书服务

邱均平等于2013 年对全国100 个图书馆的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图书馆类型涉及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11]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图书馆最需要的书籍是学术专著,各图书馆会根据本校读者的阅读需要购买多种电子图书数据库,不同级别的高校图书馆对电子图书资源的经费投入比例不同,将近 40% 的211 院校、普通院校图书馆分别将文献资源总购置费用的31%-40% 和1%-10%用于购买电子图书,而 75% 的985 院校图书馆将文献资源总购置费用的40%以上用于购买电子图书。[11]

2015-2016 年,人天畅想之星和三新云田智慧电子图书平台进入了电子书馆配市场,为图书馆提供单本图书订购服务,支持读者荐购,受到高校图书馆的高度好评。很多高校图书馆与他们展开了合作,为读者提供电子书借阅服务,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等数百家高校图书馆引进、试用了畅想之星电子书平台,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甘肃农业大学图书馆等多家高校图书馆试用了云田智慧电子书平台。

2 学术图书馆配市场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媒体出版时代背景下,虽然学术图书馆配市场的上中下游都在积极转型以应对图书市场环境的变化,但转型仍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诸多问题。

(1)缺乏统一的纸、电学术图书采购平台。虽然有些馆配商搭建了纸电图书采购平台,但这些采购平台各自为政,拥有不同的书目信息、具有不同的采购方式。为保证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的全面性,图书馆一般与多家馆配商展开合作,合作的馆配商中有些拥有自己的采购平台,有些采取传统的采购方式,而且馆配商之间拥有的资源有重复。图书馆需要利用多种采购方式来完成所有图书的采购,容易造成重复采购,增加了采购时间和经费成本,降低了图书采购效率。另外,纸质版、电子版学术图书的书目从未导致整合,会进一步导致高校图书馆的重复选购。

(2) 学术电子图书数量都非常少,新书尤为少。主要原因包括:① 专业出版社与作者对电子书市场认识不系统、不全面,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对纸电同步响应不强烈,在纸质书出版几个月甚至一年后才陆续出版部分电子书;② 电子书盈利能力比较弱;③ 出版社担心数字版权保护不完善易引起盗版问题。电子书数量少、延迟出版的现状难以满足高校图书馆对学术电子书采购数量与有效性的需求。

(3)电子书格式不统一,不利于资源整合。不同的电子书馆配商拥有不同的平台,专有的资源格式和阅读客户端之间不兼容,导致高校图书馆对特定馆配商形成依赖;读者阅读不同馆配商提供的电子书就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软件,抑制读者阅读积极性。同时,不利于资源整合与信息的一站式检索,增加读者的检索成本。

(4)大部分普通院校图书馆对电子图书经费投入比例不大,购买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一部分原因是图书馆对电子图书重视程度不够,另一部分原因是政府、学校对图书馆经费支持力度不足。

3 学术图书馆配市场的发展策略

3.1 提高学术电子图书数量和内容质量,扩大影响力

3.1.1 作者方面

首先,作者应树立正确的学术观,致力于深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图书的内容质量。其次,作者应提高纸电同步出版意识,在与学术出版机构签订纸质图书版权的同时签订数字版权。许多作者在与学术出版机构签订图书出版合同时并不签订数字版权,因其担心纸电同步出版会影响纸质出版的收益,转而选择在纸质出版获得较多收益后再签售数字版权,以期获得更多的收益。但事实上,纸电同步出版并不会影响收益,而且还有利于增加小众学科专业图书出版的机会及收益。最后,作者应延长图书版权签约时间。在中国图书市场,不同出版社出版同一作者撰写的同一种图书内容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说明作者与出版社版权合约期不长,与一家出版社版权合同到期后就会与另外一家出版社签订同一种图书内容的版权合同,这样导致出版社对图书的出版与推广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当然也会削弱对图书电子版的营销宣传,影响学术成果的传播深度与广度。笔者调查发现,欧洲的版权签约一般是终身制,[12]获得长期授权后出版社才会精心打造作者和图书。

3.1.2 学术出版机构方面

首先,学术出版机构应争取电子图书定价的话语权,以获得出版、销售电子图书应有的利润,这也有利于促进出版机构实施纸电同步出版。目前,虽然已有开通电子图书服务的传统纸书馆配商实现了电子图书由出版社定价(如北京人天书店),但在整个电子图书市场,“出版社定价”仍未形成规模。笔者建议各学术出版机构团结起来,形成行业联盟,以行业组织为单位与馆配商或馆配商联盟商谈,必要时可以寻求法律层面的支持。日本图书固定价格销售制度的确定对出版界联合争取定价话语权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由于出版界的团结与据理力争,最终使得出版物的转售价格维持制度获得了法律层面的认可,出版行业协会的努力赢得了胜利。[13]

其次,学术出版机构应全面实施学术图书的纸电同步出版,使更多优秀的学术图书能及时广泛地在图书市场流通,既能满足不同阅读习惯学者的即时阅读需求,又可以提高学术出版机构的知名度及利润。国外的电子版图书出版比较及时,纸电同步出版率比较高。2012 年,美国排名前6 位的大型出版商已经实现了93%的同步出版率;[14]在俄罗斯,约45%出版电子图书的出版社,在出版纸质图书的同时会立刻出电子图书。[15]国内的一些出版机构在纸电同步出版方面做出了表率,日后还需要更多的出版机构参与进来,尤其是学术出版机构,从而形成崭新的出版格局,适应全媒体出版时代图书市场蓬勃发展的新需求。

最后,出版机构应采取多种举措说服作者长期、完整授权。出版机构在与作者商谈版权时,应充分向作者说明长期授权、完整授权的益处,时刻以为作者创造价值为核心,针对作者及其作品的特点制定推广方案,帮助作者提升纸版、电子版学术作品的影响力以及作者的知名度。同时,向作者反馈学术作品影响力指标统计值,如图书被引次数、评价等级、销售量、点击量、下载量等,帮助作者了解自身情况。

3.1.3 馆配商方面

提供电子书服务的馆配商应尽可能采取相关措施说服对出版电子书有顾虑的出版机构实施纸书电子化,如通过帮助学术出版机构策划学术电子书推广方案、及时向出版机构反馈电子书销售/下载/借阅等情况、由出版机构对电子书定价等途径,逐步取得出版机构的信任,说服更多出版机构出版电子书,并进一步实施纸电同步出版。针对有意愿出版电子图书但缺乏数字出版技术的学术出版机构,馆配商要提供技术支持,为出版机构提供全方位服务,以丰富电子图书的品种和数量。这方面,亚马逊的做法十分值得借鉴。亚马逊在全球范围内配备了专业的团队,通过调研与分析,采取适当的策略帮助出版机构确定应该数字化的纸质出版物品种,并提供强大的技术服务,实现纸书电子化。亚马逊还会帮助出版机构和作者商谈电子版权。[6]此外,馆配商还需大力宣传推广学术电子图书,比如在高校图书馆举办学术电子图书推广活动,为高校师生提供免费试用,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使学术电子图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3.2 建立统一的学术图书纸电销售平台

虽有个别馆配商建立了自己的纸电图书销售平台,但各自为政的经营方式并未使平台发挥实质性作用。笔者建议传统图书馆配商联盟、学术出版机构联盟以及高校图书馆联盟三方协作,建立由传统馆配商主导、学术出版机构和高校图书馆共同参与的学术图书纸电销售平台,平台的维护由馆配商负责。学术出版机构在平台上同步发布纸版、电子版学术图书,统一定价,高校图书馆根据需要在平台上选购不同载体形态的图书,并将最终的图书订单交付给合作馆配商。平台承担着学术图书馆配市场上中下游信息交流与商业交易的职责,保障了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帮助学术出版机构了解高校读者的阅读需求的同时,使高校图书馆实时掌握学术图书的出版情况。

3.2.1 平台应具备的创新功能

(1)PDA 功能。为使得学术研究人员能够及时获得更加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提高学术资源的利用率,平台应具备PDA(Patron Drier Acquisition,读者决策采购)功能,且针对资源载体类型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电子图书PDA 模式,满足读者的即时阅读需求;一种是纸质图书PDA 模式,类似于传统的读者荐购服务,但订购比较及时。国内提供PDA 服务的电子图书馆配商还很少,有必要多向国外书商学习这方面的经验,如在美国,NetLibrary、Ingram Digital、EBL 和Ebrary 等书商为图书馆提供了PDA 服务,纸质图书PDA 模式在美国杨百翰大学[16]实践得非常好,颇具借鉴价值。

(2)采访书目中纸、电学术图书出版情况同时揭示功能。以往传统馆配商提供的采访书目中只有纸质图书的书目信息,而平台应同时显示相应电子书出版情况,这样有助于图书采购人员避免非重点图书多种形态资源的重复采购、确认重点资源是否具有两种载体形态并依此确定纸质书的订购复本等。平台应具备同时购买纸本书和电子书的功能,这样做有利于馆配商和出版社掌握纸电两种形式图书的销售情况并及时调整销售策略,有利于图书馆掌握纸本资源经费、电子资源经费的使用情况以便下一年度调整经费分配比例。另外,平台提供一站式检索功能,读者录入一个检索词,便能同时检索到相关的纸质图书信息和电子图书信息,减少读者的检索成本。

(3)数据挖掘分析功能。出版机构、馆配商、高校图书馆均为平台的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行为数据。在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平台应融合多种数据挖掘模型,充分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并进行分析,为馆配市场各方提供分析报告,以便各方有的放矢地完善自己的工作细节、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平台能够为出版机构提供畅销书的种类、每类图书读者喜爱的载体类型等信息,为馆配商提供某个区域某所高校馆的阅读需求情况、每所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订购情况等信息,根据PDA 数据为高校图书馆提供该校读者的阅读趋势报告(包括所需图书种类、所需图书载体类型、阅读某类图书读者的增减情况等)信息,为高校读者推送个性化书目等。

3.2.2 统一电子图书格式

平台应依照统一的数字出版标准提供格式统一、方便用户使用的电子图书。数字出版标准的建设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基础,标准体系的完善将使数字出版产业与市场更加规范,读者使用同一个阅读器就可以享受不同出版机构、馆配商提供的电子资源。目前,国内电子图书有PDF、PDG、EPUB、CEBX、EXE、TXT、HTML、CHM、UMD、JAR、CAJ 等格式。为解决数字阅读内容格式不统一、转换过程复杂、阅读时易出错等问题,2013 年2 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数字阅读终端内容呈现格式》行业标准,这是新闻出版的行业标准,以CEBX 技术为基础,主要应用于出版机构。该标准出台后,全国90%的出版社采用CEBX 格式出版电子书,实现了同一个CEBX 格式的文件可以在PC 设备、Android 设备、IOS 设备、各类电子书阅读器等数字阅读终端中阅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意将这项行业标准申请为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17]因此,平台可以考虑采用CEBX 作为格式标准,为高校图书馆与读者提供统一格式的电子图书。

3.2.3 平台所供学术图书的版权保护

首先,学术图书馆配市场的上中下游应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实施国际著作权条约的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以及中国加入的《世界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等国内法律法规与国际公约,为纸质、电子学术图书版权保护提供保障,这也是保护图书版权的重要措施。其次,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在加工制作电子图书时,应在不影响读者阅读体验的前提下采取必要的技术保护措施,如文献二进制数据流加密、数字水印、数字指纹等面向内容的保护措施,数字权利描述、数字版权唯一标识符(DCI)、版权印和时间戳等面向版权的保护措施,以限制读者对电子图书的浏览、阅读、复制、下载、篡改、打印等各种操作,避免出现产权转移等损坏作者与出版机构利益的现象。最后,学术图书馆配商应重视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的维护,确保授权图书的版权方享有合法的版权与转授权,从正版渠道获得出版物,严格按照与出版机构签订的出版物授权协议使用授权作品。

3.3 高校图书馆为学术图书采选、利用提供全方位保障

3.3.1 建立学术图书采选组织架构

学术图书采选组织架构的建立有助于确保学术图书采选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员负责,使得学术图书的采购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精准化。组织架构可由馆长、主管文献资源建设的副馆长、文献资源建设部负责人、图书采访人员组成,每人各司其职。组织内要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沟通形式可多样化,如电话交流、个别面谈、集中讨论等,保证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能及时地互通信息,从而及时调整学术图书的采购策略,促使采购到的学术图书更切合学术图书资源体系建设目标,更符合读者的阅读需求。

3.3.2 实施电子图书编目,纸电一站式检索

目前,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的检索系统与电子图书的检索系统是相互独立的,读者需要检索多个电子图书数据库才可确认所需电子图书是否被购买以及获取渠道,这不仅增加了读者获取文献资源的时间成本,还直接影响了读者检索结果的完整性。因此,有必要实施纸、电文献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对电子图书进行规范编目,将书目信息有机整合到OPAC,使馆藏信息从分散转为聚集,从冗杂转变为明晰,让读者能一次获知所需资源全馆收藏情况以及资源的载体形态,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文献,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术图书的利用率。

3.3.3 多渠道保证学术图书采购品种

目前,各数字出版平台可供电子图书的品种、数量不同,为尽量采齐本校所需种类的电子书,图书馆应根据各平台供书情况购买互补电子书平台,但这样增加了图书馆的购书成本。为保证学术图书的采购品种,建议图书馆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抓住审核评估、专业认证等有利时机,努力争取文献资源购置经费,做好学术图书资源建设的经济保障;另一方面,加强各高校馆间的协作,尤其是学科相近高校馆之间的协作,组成图书馆联盟,在与图书馆配商的谈判中能够争取最大利益,提高图书采购价格的话语权,降低图书采购的成本,实现图书资源的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

3.3.4 加强与出版机构、馆配商的联系

图书馆应主动加强与出版机构、馆配商的联系,深入了解出版机构的出版强项与最新出版情况、馆配商与出版机构的合作情况、馆配商经营图书的类型与品种,从而选择信誉良好、学术图书种类丰富、更符合自身资源建设的馆配商。虽然有些出版机构、馆配商会主动联系图书馆,向图书馆推荐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但毕竟是少数,交流的机会不多。如果图书馆主动与出版机构、馆配商联系,向其表明自身图书需求,出版机构、馆配商也会向图书馆推送个性化的图书。通过加强与电子图书馆配商的联系,图书馆可以深入了解电子图书平台的概况、阅读器、所供图书种类、图书定价与借阅规则、销售模式等,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并可随时获得读者的点击行为数据,包括读者的学历、所在学院、采购图书的明细、图书的点击次数等,从而根据具体情况调整PDA 的参数设置,更加合理地利用图书经费。

猜你喜欢
电子图书电子书纸质
四川省图书馆发布2019年阅读报告
布达拉宫纸质文物修复——以佛经公文为例
谈谈电子书
电子图书的出版模式及版权保护创新
电子书可以帮助提高儿童的词汇量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我与电子书结了缘
电子书 等
电子书是否会取代传统图书?
北大方正提供373种电子图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