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授风格性扬琴作品的探讨

2019-12-16 01:39龙婕
参花(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探讨高校

摘要:扬琴作为中国民族器乐中的一个重要乐种,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里,既承担了诠释和传播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任务,也有着向青年学生传承中国音乐的重任。本文将就扬琴在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演奏与教授风格性作品的现状,阐述风格性扬琴作品的“教、研、学、练”四个要素,以及教授风格性扬琴作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 风格性扬琴作品 探讨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特色风格迥异,风格性由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不同地域特色结合而成。我国民族和地方的风格性作品是中国民俗文化精华的凝结,全方位交融并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是大众审美和情感碰撞产生的艺术投影。民族和地方风格性作品源于当地人民群众最原汁原味的音乐素材的艺术化外现,虽然作品的精神内核具有一致性,却受到不同的民族、地域、創作背景和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制约,从而使艺术风格表现得千姿百态。

一、中国扬琴风格性的形成与高校音乐教育演奏及教授风格性作品的现状

(一)中国扬琴风格性的形成

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性包括了时代、民族、历史等诸多因素,扬琴的地方风格性从我国各地方民族音乐、戏曲等民间艺术发展而来,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和流派,如广东音乐、四川琴书、北京琴书、江南丝竹、东北扬琴、云南扬琴、安徽扬琴、新疆扬琴等几十个种类。

(二)扬琴风格性作品教学中民族和地方环境的关系

虽然每个民族和地方的演奏形式不尽相同,但都反映了民族情感、审美取向、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例如,“弹轮”技巧,广东扬琴的弹轮秀丽灵巧,而四川扬琴的弹轮则粗犷有力。同一演奏技巧在演奏不同的民族和地方风格性作品时,其形式和气质是不同的。因此,如何把握不同民俗地域的不同风格是演奏好风格性作品的重要部分。

(三)高校音乐扬琴专业演奏与教授风格性作品的现状

许多高校教师在教授风格性扬琴作品时,都比较注重掌握演奏技巧,实际上,一般风格性作品的技术难度并不太大,演奏技巧只是比较浅显的一种手段,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作品的风格性是实属不易的。如受到江南民风和吴越传统文化影响的南方音乐流派中的江南丝竹、广东扬琴,音域虽不算宽泛,但旋律曲折委婉,曲调温婉缠绵,节奏舒缓悠远。来自中国最冷地区的东北扬琴音乐,因自身受到东北平原地区人文地理条件的影响,如辽南皮影戏(影调戏)带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东北地区有着丰富的艺术遗产,他们的扬琴音乐风格流畅欢快。目前,风格性作品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技巧、轻内涵”的情况,这有待于我们的解决。

二、教授风格性扬琴作品的四个要素

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而极具民族和地方性风格作品的教学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风格性作品的技术难度并不高,但其骨子里的“风格性”却是非常难以掌握的。在风格性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统一“教、研、学、练”四个要素。

(一)教

一般而言,教可分为五个方面:累积、分析、掌握、培养情绪及创造情境。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在扬琴风格性作品的教学中,应提高和规范教师的教学要求。重点在于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研究、语言表达、示范表演、课堂教学组织等方面的能力,并督促教师继续提高专业知识,以便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效果。许多高校扬琴学生难以掌握作品风格,他们只是简单模仿,并没有表现出数千年的文化本质。教师作为拥有多年专业学习和教学经验的引路人,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渠道方式引导学生。最直接、简单的方法就是示范法。在为学生讲授时,边示范、边讲解,作品的风格性一目了然。除此之外,教师必须全方位地讲授当地的民俗文化,将学生带入当地民众的审美意识。学习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不光在表面上,更关键是要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知根知底方能有的放矢。

(二)研

研,也就是“教学相长,教研共进”,师生共同研讨风格性作品,对作品给出不同的处理观点,体现教研探究精神。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拘泥于外部的表现形式上,还应深层次地将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性揉进普通高校音乐的教育里,这有助于学生精准把握传统作品风格,更有利于所学作品与原作气质有机结合。而形式更广泛、内容更深刻、效果更理想的研讨式教学模式无疑更加有效。在共同探讨作品之前,教师需要认真备课,提前准备一些当地的风格性作品,可不拘泥于扬琴作品,而寻找当地的艺术素材,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教师应要求学生上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上让生生之间讨论合作研究,先研究后演奏,对作品处理大胆提出意见与建议,师生共同在互动展示中解决问题。

(三)学

许多学生演奏风格性作品时,尽管音准、节奏、音色等都无可挑剔,但过于机械的演奏方式和乏味的音乐风格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甚至由于掌握不当,而扭曲了原本的音乐风格。风格性作品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我国各民族和地方扬琴作品的不同风格性,更理性地获得及分析各民族和地方音乐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风格性作品时必须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演奏者在演奏风格性作品时,有意无意都会把自身经历和生活中的感受叠加其中,以联想的方式通过音准、节奏、呼吸、情绪等表达音乐形象,用作品的气质、性格、情感等塑造特定的风格性。

(四)练

练琴是学习风格性扬琴作品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只有通过重复练习,不断体会,才能在演奏中更准确、生动地诠释出特定的民族和地方音乐风格,更深刻地揭示音乐内涵,充分发挥和拓展扬琴的音乐表现力。在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自我思考和分析作品之后,学生在课后逐步练习,最后掌握所学作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要吸纳课堂上教师推荐的风格性艺术作品,扩充艺术鉴赏力,提升聆听力和反思力。客观地看待自身的演奏能力,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自我学习和自我判断的练琴习惯。

三、高校音乐教育教授风格性扬琴作品的意义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融合,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已形成多民族、多地区的教学成果,通过探索民族和地方文化的方法来分析当地的艺术风格,将扬琴演奏的风格性作品与地方文化结合,来继承民族和地方的审美,是扬琴演奏与教授风格性作品的一大特色。在这一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要分析各民族和地方在文化上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更好地把握民族和地方文化的不同风格。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这些风格性作品在传承过程中反映出每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及传统文化。只有坚持精准教授民族和地方风格,以民族和地方特色为主旨,坚持民族和地方习俗及艺术文化为教学手段,使扬琴教学在风格性作品的演奏与教学中,再现各民族和地区在个性、艺术和审美上的独特性,扩大扬琴演奏的艺术表现力,才能使学生在演奏风格性作品中获益。要确保原汁原味地继承这些年代久远的珍贵艺术,要细致入微地研究其文化及风格,并赋予其深厚的情感,这样才能使中国的传统音乐得以永远流传,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张剑婷.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校扬琴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北方音乐,2018(18).

[2]沈颖颖.关于当前高校扬琴教学改革的思考[J].艺术科技,2018(06).

[3]刘悦明.关于构建中国高校扬琴艺术理论体系引发的思考[D].长春:吉林大学,2018.

[4]罗莉.师范高校扬琴教学中的击弦问题分析与对策[J].北方音乐,2016(22).

(作者简介:龙婕,女,硕士研究生,长沙师范学院,中一,研究方向:扬琴)(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探讨高校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