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艺统整”理念下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2019-12-16 01:48余巧娟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感知表现表达

余巧娟

摘 要: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有着各自的特点,各自的价值与概念体系。如何让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达到互相融合与补充,充分发挥科学与艺术双重教育功能,是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思考的问题。文中所倡导的“科艺统整”思路,就是以幼儿的“感知、探索”为前提,以“表现、创造”为手段,充分挖掘美术元素,从而达到让孩子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起到“益智审美相融合”的培养目标,促进幼儿左右脑的共同开发和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艺统整 美术教学 感知 探索 表现 表达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教育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文件强调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如何有效地将五个领域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加以有机的整合,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幼教领域一直面临的重要课题。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有着各自的特点,各自的价值与概念体系:科学的本质是认识世界,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运动规律,强调与注重幼儿园的探究;而艺术的本质是表现世界,揭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强调幼儿的表现与表达。科学讲逻辑,求真,注重精确性;艺术讲形象,求美,关注审美性。从思维方式来说,科学强调的聚合型的思维;艺术强调的是发散性思维,我们的教育如能让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达到互相融合与补充,对促进幼儿左右脑的共同开发和幼儿全面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然而,受传统美术教育根深蒂固的思想影响,一线老师经常在“像与不像”的评价标准的冲击下,在"教与不教”的新旧理念之间挣扎徘徊,幼儿园美术教学一方面依旧广泛存在着范画示范、技能训练等诸多问题,儿童美术作品成了借孩子的手机械地表现老师的想法的状态;另一方面则完全放任自由,孩子的作品完全没了主题,没了提升,不堪入目……这样极端的两种教学方式,不仅违背了儿童心理生理发展水平,也严重影响着孩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作为美术特色幼儿园,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努力寻求一种既切合幼儿园文化发展内涵,又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活动载体,充分发挥本园的条件优势,让每个孩子在充分观察、欣赏、感知、探索的基础上,鼓励每个孩子在自由的绘画、色彩、手工、制作、搭建、捏泥、玩泥中学习,将孩子身上的天分与灵性充分地挖掘与表现出来,积极开展绘画、陶艺、手工、建构等多形式美术活动,积极开发具有本园特色的“科艺统整”美术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科学、艺术教育的双重功效,促进幼儿最大潜能的发展,引发孩子内在心灵的震撼与感动,随即涌现幸福、愉快、表现、创造的感觉和欲望,获取并积累美术欣赏的能力,最终指向儿童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的自我建构,获得全面健康发展。

二、研究的路径分析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实践探索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案例分析、实验对比等方法,探索创设具有本园特色的“科艺统整”美术教育理论,开展多样的实践、展示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实施方案。 本研究的创新点是本研究试图以《指南》精神为准绳,打破传统美术教育理念与思路,以幼儿为主体的“感知、探索、表达、创造”为教学主脉络,配合环境创设与特色活动区的建设,引领教师主动参与“研究、实践、反思、再实践”的研究团队活动,从而实现幼儿、教师、幼儿园三方面的发展。图示中空心箭头部分表明,研究紧紧围绕幼儿活动这一主体,通过理论研究、实践研讨、策略支持等途径,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三、研究的策略设计

本次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与实验研究三种研究方法,紧紧围绕以幼儿为主体的“感知---探索---表达---创造”四层面的教学主脉络,通过绘画、色彩、手工、制作、搭建、陶艺等活动载体,重点“科艺统整”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途径与方法的,总结“科艺统整”美术活动中教师有效的支持性策略,为“科艺统整”美术课程的构建提供详实的案例资料。具体要点如下:

“感知”的关键是在回忆已有感知经验的基础上,调动身心整体感知,即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的感知,主要素材有作品、图片、实物、音像资料等,这是探索的基础和前提。“探索”的部分引导幼儿主动与内容、工具产生互动,以增加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调动幼儿主动体验探索的积极性,从而了解一些点、线、面等学科知识的美术语言,为下一步的表现做准备。“表达”就是借助语言、形体动作等方式表现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创造”就是鼓励每个孩子在自由地绘画、色彩、手工、制作、搭建、捏泥、玩泥中學习,将孩子身上的天分与灵性充分地挖掘与表现出来。以下将以“亲亲自然”活动为例作简要分析:

1、走进自然,亲身感知

感知是一切活动的基础,感知更是美术创作的前提与关键。为了配合主题教学,更好地开展“美丽秋天”为主题的幼儿美术创作活动,我们在秋高气爽的周末,利用校讯通及时给家长朋友们发了“温馨提醒”,动员大家带领孩子走进自然,收集五彩缤纷的秋叶,采摘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留下孩子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美好瞬间……孩子们有机会带着任务走进自然,嬉戏、寻找、惊喜、收获,一张张精彩的照片记下了孩子们感人的瞬间,这样近距离的、充分的感知使孩子们对“秋天”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和美好的回忆。

2、分类整理,对比探索

探索是感知的进一步深化,是学习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幼儿提高对主题、内容、材料进一步认识与了解的过程。周一回园,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满满的收获而来,顿时幼儿园材料成堆。如何让丰富的材料发挥它的作用与美感,这就需要引导幼儿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分类、筛选、对比、摆设、整理,这当中的每一步都非常关键,一方面是对幼儿前面收集工作的充分肯定,另一方面更为幼儿提供了细致的探究机会。通过这一环节,蔬菜、水果、干果、树叶、野花……各种各样的物品在师生的齐心努力下,分门别类,摆得井井有条,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

3、分享成果,表述表达

表达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借助语言、动作或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的过程。看到自己布置的劳动成果,每一个孩子都异常兴奋,纷纷当起了小小解说员,主动、热情地向家长与客人老师介绍自己的成果,用歌唱舞蹈来表达丰收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状态是自发、自由、自主、开放的,孩子的语言表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作表现能力,胆识与胆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4、多种方式,快乐创造

在感知、探索、表达的基础上,孩子们的创作欲望非常强烈,他们利用绘画、剪贴、泥塑、搭建、摄影等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尽管他们的笔触还很稚嫩,因为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完美地再现事物,但正是因为这一份稚嫩,才显得难能地可贵:几张树叶经过小朋友的涂刷,变得非常生动、我和自然的约会、我眼中的自然,每一幅作品都透露着孩子们的灵气与智慧。

实践表明:基于幼儿“感知、探索、表达、创造”为教学主脉络的“科艺统整”美术教学活动,是在多种材料、多种表现形式的支撑下,以顺应儿童自然发展为前提,以引导儿童自主探究为途径,以提高幼儿审美创造力为核心的美术课程理念,符合《指南》精神,能很好地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幼儿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幼儿与作品的互动。但与此同时,科艺统整对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感知素材的选择上应更多思考如何让孩子能更“艺术的看”?在活动过程中更重在关注孩子活动中的反应与反馈?在表现表达方式上如何更好地激励孩子?在创造环节如何提供恰当的支持与帮助?这些都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努力和总结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01年教育部颁发.江苏教育出版社.

[2](美)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著,郭敏译·《儿童与艺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8月版.

[3] 张宗业.《主题探究教育活动形式下的幼儿艺术教育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李力加.《超级美术老师的100堂课》,山东美术出版社(共8册).

[5]钱初熹.《以创意為本的早期美术教育》[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1(03).

[6]杨景芝.《我看幼儿美术教育》[J].早期教育(美术版).2008(02).

[7] 刘丽玲.《回归自然的幼儿艺术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8] 杭州蓓蕾幼儿园西塘河园区《探索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统整式课程,培养幼儿们的思变能力的研究》.

[9] 多位教授联合研究的《中国大陆幼儿园统整课程的理念与设计》.

(义乌市宾王幼儿园   浙江金华)

猜你喜欢
感知表现表达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油画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表达分析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
儿童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探究
浅谈新闻报道模式化的表现与对策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