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分类、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探索与启示

2019-12-16 01:39王丽萍曾祥龙方婧
南方农村 2019年5期
关键词:培育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分类

王丽萍 曾祥龙 方婧

摘   要:梅州市通过重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构建分类培养框架,实施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创新提供了范例与启示。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分类;精准;培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9)05-0032-06

一、 引言

现代农业对现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生产要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相较于土地、技术和资本等要素,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已然成为核心要素。然而随着我国大量农村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的二三产业,农村陷入“空心化”和“老龄化”的困境,“谁来种地”问题突显。为此政府在2012年中央一号首次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新型职业农民区别于传统农民,指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将农业作为经济来源的现代农业工作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为此政府部门颁布了系列政策强调引导、扶持培育工作,但培育现状不尽人意。据农业部统计,新型职业农民数量需要达到1亿人左右规模才符合国情,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2000万不到,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胡滇碧、朱丽丹、李玥庆,2018),因此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程刻不容缓。然而在现实中不少地方缺乏筛选合适培训对象的思路与措施,而农业部门又面临培育任务,培育工作出现形式主义。组织农民到校到班培训,课程结束后即颁发相关证书,而农民参与培育的目的仅是为了拿点“误工费”,培训效果可想而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工程,任重道远。培育目的应当紧贴地区发展路径,构建能嵌入地区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的培育机制才是保障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质与量齐升的关键。广东梅州通过重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以农业协会为平台,以农业标杆企业为依托,探索构建分类、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框架,为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创新提供范例。

二、梅州“分类、精准”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机制的探索

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是指以市场为主导,适应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要求,从事组织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陈晓华,2014),是现代农业产业组织和管理的重要媒介以及农业科技和信息传播的实体平台,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载体。梅州通过整合资源重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构建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框架,为实施精准培育提供路径支撑(图1 )。

(一)重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构建分类培养框架

为长效解决梅州农业缺人才、缺技术、缺装备、缺劳力的核心问题,梅州市于2012年起对全市范围涉农经营主体(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普通农户)进行产业分类、遴选、编码,抱团组建产业协会,先后共组建金柚协会、茶叶协会、客都稻米协会、脐橙协会、农业生产资料协会、农机协会、水产协会、客都特产协会、蔬菜协会、花卉协会、南药协会、畜禽养殖协会,将分散的农业经营主体聚集形成十二个专业化、集约化的产业链(简称“十二协会”)。每个产业链内逐渐形成“协会—跨域龙头—县区域龙头—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六位一体的产业“金字塔”农业组织经营体系,为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搭建了可以进行分类培育的立体框架,即以农业组织体系为依托,筛分培育对象,按农业职业经理人、生产技能能手、生产性服务能手实施精准培养。(图2)

(二)构建一体化保障机制,发展状大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十二协会”成立后不断探索完善自我职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激活行业内在发展动力。此基础上梅州通过构建农业经营主体一体化保障机制,打通农业发展资金流、物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四大通道,为发展壮大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提供保障,不断吸收各个经营主体作为会员单位,吸引“弃农”返农乃至吸引其他产业的人力、资本从事农业经营。

1. 梅州市政府成立农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壮大;组织“十二协会”与梅州市邮政、农业、建设等银行开展 “互联互保”、“基金担保”、“政银合作”等农业贷款品类和融资模式,充分保障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2. 和顺丰集团合作建设“综合物流商流”平台,布局市级、县级、镇村级三级物流体系,打通农产品直供社区渠道。

3. 依托“中国南方丘陵山区农业装备研发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现代农业装备中心等单位建立合作或买断专利,陆续引进推广果园挖穴机、修剪机、喷药机、运输机等机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4. 成立“梅州市农业信息中心”,并整合利用移动、联通、电信、腾讯等运营商资源,搭建办公OA 系统、梅州农业信息网、飞信、微信、微博、产业QQ 群、群邮件、新农通8 个惠农信息服务通道,在技术咨询服务、预警市场动态、农产品质量监控、灾(病、虫)害预防预報等方面提供服务。

一体化保障机制的成功构建和运行,极大的提升了各经营主体的盈利和抗风险能力,吸引了大批在外从事二三产业的群体,返乡从事农业产业开发运营,他们或是家族有一定积累的“新农人二代”、或是白手起家投向农业的新青年农民、或是在其他行业有了积累再投向农业的“白领农民”。各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量均迅速增长,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2014年仅为65家,到2018年增加到132家,增加了103.1%;家庭农场数量2014年仅为332家,到2018年增加到2162家,增加了550.9%;2014-2018年市级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的数量也大幅增加,分别增加了42.45%、39.24%(表1 )。

(三)建立多方联动培育机制,实施分类精准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有别于旧时农民的单干或家庭式经营,而是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团队协作或组织运营,是专注于农业产业链的特定环节、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某个领域(王秀华,2012;童洁等,2015)。未来梅州农业从业者将逐渐分化为两类群体:一是致富耕山的新农人群体,他们是积累了一定资本的个人或法人,开始规模化集约土地,招聘专营人员,高端规划产业链条,以现代化的理念来运营农业产业,是新时期的职业农民,将会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标杆。二是耕山致富的老农人群体,他们土地零散、财力有限、年龄偏大且能力退化,需要专门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因此,梅州新型职业农民将按产业链细分为生产、经营、销售、生产性服务,如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农业服务社会化、农业商务等细分领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刘玉涛,2017)。构建政府部门、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多方联动的培育机制,对新农人进行经营管理、生产、销售、服务和创新创业等的精准培养。

梅州根据本地的特点,结合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要求,构建多方联动培育的机制,实施分类精准培育。

1. 以构建和完善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为依托,培育生产服务能手

梅州通过构建五专生产性服务体系,为老农人提供专业的生产性服务,即包括:成立专门公司、配套专门机械、培育专业人员、培训专门技术、提供专业服务。为老农人群体提供专业性的生产服务,包括农资、生产、采摘、保鲜、耗材一条龙服务等。开展村级技术培训会,为农户提供技术、植保、营养“三位一体”配套指导,以标准化种植管理引导农户精准施肥、高效用肥。梅州通过五专生产性服务体系的建设,培养打造了一支专业的服务能手,至2018年农机社会化服务合作社84个,入社成员3500余(个)户,作业服务面积达36万余亩,农作物病虫地下统防统治服务组织2400余个。这些服务主体不仅在梅州范围内提供服务,还不断向周边地区拓展实行跨区域作业,在服务范围、种类、深度等方面得到延伸。如以梅州市农家邦现代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专业服务公司与梅州农业经营主体签约,“试点推动”以专业化服务带动标准化建设,从试点开始推广因土因园配方施肥,定制“平衡营养施肥套餐”,并重视引进推广优质新型肥料、水肥一体化技术,优化施肥方案(中新网广东,2017)。

2. 甄选产业带头人,着力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

梅州通过建立企业征信体系,启动企业红、黑名单制度,在引领农业品牌化过程中,甄选行业“头狼”,即在农业产业内部甄选生产经营规范、企业信誉好、产品质量高,对生产经营行为起到较好的规范、示范、引领作用的经营者作为产业带头人,甄选的产业带头人群体文化素质比较高,具有一定的经营经管能力,是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的最佳人选。如2018年6月课题组对梅州176位农业经营主体骨干进行访谈:受访者主要以中青年为主,35岁以下占36.9%,36-45岁为39.8%,46-55岁为19.9%,56岁以上仅为3.4%;文化程度主要以专科教育为主,初中以下仅为5.6%,高中及中专33.5%,大专39.8%,本科及以上为21.1%;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梅州产业带头人群体的素质较高。

梅州加大力度对产业协会负责人、龙头企业负责人,青年农场主,进行农业经营管理、品牌创建与营销等系列专题培训,以提升其理论水平和新知识的掌握,拓展其现代农业的经营管理思维,力争把他们培育成长农业职业经理人和乡土专家。随着产业带头人的成长,梅州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逐步壮大,2014-2018年梅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2018年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分别是惠州的2.56倍,河源、韶关、云浮、清远等山区市数量的2.56-3.77倍(表2),梅州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的扶持,更为重要的是得益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逐步成长,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012年以来通过组织产业协会、对企业负责人、合作社负责人、青年农场主等的精准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依托产业协会,对农户进行帮扶与指导,结合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着力培养农业生产能手。产业协会通过主导制订行业标准、引领会员执行标准,规范农户生产、销售行为,培养职业农民良好的职业素质。如梅州市出台了《梅州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意见》,抓住“十二协会”这一“牛鼻子”,以协会为引领,带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户等,推广应用标准化技术。

产业协会还通过帮扶、指导、咨询和服务提升普通农户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协会内抱团营销、抵抗市场风险。如:组织“十二协会”的1500余家经营主体结对帮扶349条贫困村,指导农户通过干中学,转变思维、提升能力,旨在“授之以渔”,使之成长为生产能手。据梅州农业局统计, 2015-2018三年时间,梅州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从2054人激增到4214人。部分企业成长为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省级示范基地。

至2018年,梅州市获得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24家(综合类5 家、实训类8家、田间学校类8家、创业孵化类3家),占广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省级示范基地的9.23%,在全省排在第二位(表3)。

三、梅州探索构建“分类、精准” 培育框架创新点分析

梅州通过重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构建分类培养框架,实施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其主要创新点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突出政府的引导和保驾护航作用

梅州农业职能部门在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发展、新职业农业农民培育中积极发挥引导和保驾护航的作用。政府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1. 进行资源整合、引导组建产业协会,形成专业、集约化的产业链。2012年梅州农业局将全市分散经营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普通农户主体整合起来,按产业归类、引导组建十二产业协会,协会设立会长单位,由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担任。在协会内设立秘书长一职,由农业农村局相关职能人员兼任,强化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作用。

2. 梅州通过构建农业经营主体一体化保障机制,打通农业发展资金流、物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四大通道,为发展壮大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提供保障。

3. 建立企业征信体系,启动企业红、黑名单制度,引领梅州农业品牌化建设。近5年梅州共有59个农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获认定数量走在全省前列,累计(有效期内)90个,占全省1/10;有107个产品入选广东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5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南方网,2018)。区域声誉的信号显示以及溢价效应,可有效地激励农户向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周小梅、范鸿飞,2017),繼而激发他们参与培训提高自身生产经营能力的积极性。

4. 引导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借助外援专家,助力企业成长与发展。梅州农业职能部门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基地及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促进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深度融合,促进企业的发展及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如:吸收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农科院、香港有机认证中心等科研院校(NGO 组织)的专家学者加入协会,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及联合科研攻关;与华南农业大学建立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引导企业参与高校农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培育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分类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英模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给塑料分分类吧
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