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禅诗中的空山寂寂

2019-12-16 01:46朱慧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2期
关键词:禅诗空山禅意

朱慧

摘  要:王维是唐代诗人中颇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深受佛教思想影响,故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多带佛味。他善于通过自然景物展现出充满禅意、万象空灵的空寂之感。将“空”、“寂”悄无声息的融入到物我合一的诗歌之中。

关键词:王维;禅诗;空;寂;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2-0-02

吴言生先生在《经典禅诗》里说道:“禅,属于佛教,诗,属于文学。禅诗,就是佛教与文学的完美结合。”[1]禅和诗的完美结合,不得不提及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受家庭环境原因,自幼信仰佛教。他一生与不少佛门僧人相交甚密。王维出生于盛唐,盛唐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其在世时就获得当代最高诗人的评价,更是盛唐自然诗的泰斗,晚年潜心修佛参禅,“以佛入诗”,世人称他为“诗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不仅分享到生命赋予我们本来空寂宁明、天机清妙、与物无竞的清净世界,而且使我们重新开始对佛学般若智慧的探索,对自然真理认识的反思,对宇宙人生的觉悟。”[2]

一.“空”的意境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所描写景物大多具备“空”、“寂”等意境,与佛教中“空性”理念相一致。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实相非相”,使诗境变得虚幻不实,衬托出事物的空幻本质,颇具禅意。他把自己对大自然山水的审美思想与宗教思想合二为一,将抽象的禅学概念、禅意、禅理等通过具体的外在物质表现传达出来,从而营造出一种空灵、寂静之感。

“空”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有形和无形的都是无自性的,都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一切都是假名安立、空无自性。据统计: 王维山水诗中“空”字就出现了九十四次。[3]

王維诗歌中出现最多的是其“空山”意象,读他的诗,犹如面前一副山水画,空山禅意深远,让人读之充满向往和憧憬。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这是一首描写雨后空山景物的诗篇。秋,多给人萧瑟寂寥之感,而在摩诘笔下却显露出清幽的魅力。“新雨”、“晚秋”、“明月”、“苍松”、“清泉”、“磐石”赋予诗人视觉、触觉、听觉上的美好享受。诗人在山景中体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诗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是如此般空旷清新、恬静凉爽。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这首诗歌描写了一副静谧的春山图。“静”、“空”描写了当时环境的幽静,更体现出诗人此时的心是宁静的,达到了身与心得融合。在《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笔下的鹿柴给人一种深邃幽静、空灵寂静之感。诗中描写了:深远寂静的空林、暗色下绵延的山路、春日青秀的麦苗、广阔空寂的山川构成了一幅幅空明静默的图卷,万事万物符合自然之理,彼此和谐。诗歌在空寂之外又有着独具特色的生命力。

这些空山意象都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体验: 空旷、清新、宁静、不染世俗的尘埃,使诗人忘却世俗的纷扰,与之达到情感的高度契合。王维的山水诗中以空为代表禅意不仅只有寂静澄明的审美特点,还有着亦真亦幻的灵动感。[4]

除了“空山”意象,还有“空林”、“空谷”、“空翠”等意象群。如《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诗人日暮时分拜访感化寺,手握竹杖在虎溪头等待。山中的泉水似乎在催促诗人进门,山中野花生长茂盛,山谷中的小鸟叫声更衬托出山中的幽静。夜晚坐在寺中,林中空寂,一阵发松风吹来像是到了秋天。此诗将物我合二为一达到圆融。诗人在首尾两联,体现出禅宗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圆融,诗人点明时间后,在不知不觉中,把对时间的流逝转移到对宇宙自然万物的感悟中。

在王维眼中,万事万物都归于一个境界——“空”。诗人通过对“空山”、“空林”、“空潭”等景物的描写,把自然之美与禅宗佛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反映了诗人清静空虚的心境以及对佛境禅意的暗示意义。从“空山”、“空林”这些意象,也象征着佛国净土,也说明诗人的心是不染,是清净的。如《维摩话所说经·佛国品》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5]

二.“寂”、“静”的意境

“寂”、“静”也常出现在王维的诗歌中,同时也是佛教中的重要理念,诗人常借“空”与“寂”来说明万事万物的本性。佛教认为,“苦”才是人生真相,唯有达到涅槃,寂静,才能获得永恒的快乐,这也是佛教所说的“寂灭为乐”。而“静”是一种禅定,清净自在的状态,没有了贪嗔痴烦恼,达到涅槃之乐。张海沙教授将“静”分为三层含义,恰能解释王维之“寂”“静”的佛学之义:“第一层含义是‘止,与‘动相对,是指处于一种无动作,无声响的定止状态中。第二层含义是‘息与‘恼相对,是指息灭尘世的烦恼,解脱尘事对心灵的扰乱。第三层含义是‘寂,与人类的生死流转相对,指处于寂灭态。”[6]

王维笔下的自然远景,表达幽静、悠远之禅意,勾勒出空灵静寂的意境。如:林疏远村出,野旷寒山静。(《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塞阔山河净,天长云树微。(《送崔兴宗》)这两首诗中的“静”字,乃意中之境。“静”、“远”也非外在实体的宁静,而是诗人内心感悟的一种境界。

同样,《鸟鸣涧》这首诗中,诗人动静结合,在动静中充满着思辨特色。“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诗人远离尘嚣,置身于山水之中,身上没有任何俗世的牵挂,内心也无尘世的烦扰。因为体验到了寂静之乐。诗中描写的景物都是动态的,花落、月出、鸟鸣都是描写动态的景物。但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意境,给人的感受却是空无的寂静之美。这也是诗人对佛教寂灭思想的深切体验。

又如其代表作《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花开在枝头,在山中绽放着红色的花萼。涧口一片寂静,了无人际,辛夷花默默开放又默默凋零。在这个花开花落、鸟飞虫鸣的自然景物中,一切都是自然无为,感受不到物我的存在。此时诗人的心境也是如是,没有物我的对立,与辛夷花融为一体了。正如著名学者周裕锴教授所形容的“这种物我融合,神遇物化,天衣无缝的意境,如尼采所说,这种‘宁静的观照,能够唤起一种幻觉,仿佛只有物而没有我存在……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体”。[7]

王维用具有浓厚禅意的山水诗所要表达出“空诸所有”的佛理,诗人常用“寂”、“静”等字眼表达出万物皆空的本来面目。诗人借禅理入诗,以达心中之境。所以沈德潜评价他的诗歌“不用禅语,时得禅理”。诗人有颗“禅心”,诗中“空寂”的禅趣意识,“如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8]

参考文献:

[1]吴言生. 经典禅诗[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3年7月版。

[2]何春图. 王维的诗歌与其佛教信仰[J].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3月。

[3]刘卿.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空山禅意[J].文学教育,2009。

[4]陈明霞 阳芳. 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及其生态美意识[J] 河池学院学报 2015年8月。

[5](姚秦)鸠摩罗什译. 维摩洁所说经·佛国品第一[M].《大正藏》卷十四,第539页上。

[6]张海沙. 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7]周裕锴. 中国禅宗与诗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8]陈炎、李红春. 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3年4月版。

猜你喜欢
禅诗空山禅意
空山
空山与鸟鸣
唐代禅诗研究的可喜成果
中国现代禅诗二十年(1996-2016)
禅意人生
《禅诗两首》
尺八的禅意
禅意(外一首)
品一杯充满禅意的茶
论“空”在唐代文人禅诗中的表现及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