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肺形草颗粒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28例临床观察*

2019-12-17 09:30陶飞宝温晓文叶旭星
浙江中医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颗粒剂肺纤维化特发性

何 钦 陶飞宝 温晓文 叶旭星 徐 斌

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 浙江 金华 321000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肺间质性疾病,以肺间质炎症、纤维化为病理特征,呈进行性加重,因肺纤维化最终导致肺功能衰竭。IPF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疗效不确切。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寻求新的治疗措施,笔者运用复方肺形草颗粒治疗IPF患者,观察其疗效并探讨作用机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6年《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2版)》[2],辨证属气阴两虚兼痰瘀阻肺型。主症: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活动后明显。次症:干咳少痰,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神倦乏力,口唇爪甲淡黯或青紫,皮肤晦黯无泽,舌质黯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或弦滑。

1.2 纳入标准:符合本病西医诊断者;符合本病中医辨证标准者;患者自愿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50~80岁。

1.3 排除标准:合并有结核、真菌、肿瘤等及其他肺部原发性疾病;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病患者;正在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已知对本药组成成分过敏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临床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1.4 临床资料:选择2017年1月~2018年2月在本院传统医学中心及呼吸科就诊的IPF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2例:其中失访1例,自动退出1例;对照组脱落1例:服用其他药物退出试验。观察组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71±8.23岁;平均病程4.71±2.01年。对照组29例,其中男17例,女12例;平均年龄69.48±8.14岁;平均病程4.32±1.78年。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分述如下。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

1.5.1 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按需氧疗加N-乙酰半胱氨酸胶囊(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519,生产企业:广东人人康药业有限公司)0.2g口服,每日3次。

1.5.2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复方肺形草颗粒剂,组方:肺形草30g,山药20g,党参12g,麦冬10g,五味子6g,三棱、莪术各4.5g。中药配方颗粒剂均来自浙江景岳堂药业有限公司。每日1剂,分早晚2次沸水冲服。

1.6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候积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候积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28 29治疗前15.32±3.64 16.10±3.35治疗后8.11±2.67*Δ 11.07±2.84*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肺活量(VC)、肺总量(TL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及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血气分析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TGF-β1的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表3。

2.4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出现。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 心电图等指标均未见异常改变。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血气分析的变化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血气分析的变化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P<0.05。

指标治疗后69.83±11.13*80.14±7.44*68.59±7.69*65.25±8.84*VC/预计值(%)TLC/预计值(%)DLCO(%)PaO2(mmHg)观察组(n=28)治疗前63.32±12.65 73.75±10.75 57.46±8.93 57.67±8.80治疗后75.32±8.85*Δ 85.43±5.65*Δ 73.29±7.78*Δ 70.44±7.48*Δ对照组(n=29)治疗前64.03±12.93 74.10±9.73 58.31±9.44 58.99±8.54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GF-β1的变化比较(±s,mg/L)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GF-β1的变化比较(±s,mg/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ΔP<0.05。

治疗后5.41±1.12*Δ 7.69±1.37*组别 例数 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28 29 10.28±2.00 10.13±2.03

3 讨论

IPF主要临床表现为渐进性、不可逆的呼吸困难和咳嗽,以肺功能VC、TLC、DLCO及PaO2的下降为主,晚期可并发肺心病,最终引发呼吸衰竭而死亡。细胞因子TGF-β1是强致纤维化因子,在肺纤维化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IPF的发病过程中,一方面TGF-β1可促进肺成纤维细胞异常的增生和分化,刺激成纤维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使细胞外基质在肺间质和肺泡间过量沉积;另一方面,TGF-β1可诱导蛋白酶抑制剂的表达,最终导致基质的异常积聚和纤维形成。通过测定TGF-β1含量可以有效对肺部损伤情况进行预测和评估,这为IPF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因此,本研究选用TGF-β1作为效应指标,探讨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IPF属中医学中“肺痿”“肺痹”等范畴。本病多因先天不足,禀赋薄弱,正气亏损,外邪袭肺,导致气滞血瘀,脉络受阻;或咳喘日久,伤及肺肾,经久难愈;或后天失于调养,病久耗伤气津,肺叶痿弱,宣降失司所致。且久病入络,IPF迁延不愈,邪入肺络,肺络阻痹,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导致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的堆积而败坏脏腑功能。总之,本病病位在肺,与脾、肾相关,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肺、脾、肾三脏气阴两虚为主,标实为痰浊、瘀血等。

笔者据此运用具有益气养阴、化痰祛瘀作用的复方肺形草颗粒剂(肺形草、山药、党参、麦冬、五味子、三棱、莪术)进行治疗。其中肺形草为龙胆科双蝴蝶属植物,味辛甘苦,性寒,归肺肾经,具有清肺止咳、凉血止血、利尿解毒等功效,为君药。现代药理提示,肺形草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党参补肺气、生津液,麦冬养阴清肺而生津,五味子敛肺止渴、止汗,三药合用,乃生脉散之意,共奏补肺益气、养阴生津之功,为臣药。三棱、莪术为活血化瘀之要药,共为佐药。山药,性甘平,归脾肺肾经,引药入肺,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化痰祛瘀之效。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经复方肺形草颗粒剂治疗后的临床证候积分、VC、TLC、DLCO及PaO2水平较治疗前改善,且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显示复方肺形草颗粒剂对改善患者症状、肺通气功能有良好作用。两组TGF-β1水平较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因此,复方肺形草颗粒剂治疗IPF的机制,与干预TGF-β1表达相关。TGF-β1表达受到抑制,一方面降低了其介导的IPF早期的炎症反应,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另一方面抑制纤维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胶原纤维的沉积,阻止IPF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本研究是在明确了虚、痰、瘀是IPF的主要病理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复方肺形草颗粒治疗IPF,不仅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且从分子水平(TGF-β1)探讨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特发性肺纤维化提供更加科学、客观和现代的手段与方法,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颗粒剂肺纤维化特发性
我国研究人员探索肺纤维化治疗新策略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颗粒剂四君子膏对脾气虚证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癌
沙利度胺治疗肺纤维化新进展
板蓝根颗粒剂或可影响降压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饮片与免煎颗粒剂治疗偏头痛效果比较
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