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丛谈·曶鼎

2019-12-17 05:02丛文俊
艺术品 2019年11期
关键词:拓本金文金石

文/丛文俊

通临曶鼎铭文 70cm×78cm 纸本 2019年

曶鼎,西周懿王时器,铭文下部残坏,存二十四行三百八十余字。据阮元《积古斋钟鼎器款识》记载,此鼎初由毕沅得之于西安。近年先后在陕西扶风发现曶尊、效卤等器,效即曶鼎铭文中的诉讼对象效父,是曶鼎亦当出于该地。曶鼎铭文自分为三段内容:一为元年六月,王在周穆王庙,任命曶继任乃祖、乃父的职司掌管占卜,并有赏赐,邢叔亦有赐予;二为二年四月,曶与效父诉讼于邢叔,曶胜诉,得到奴隶及品物等补偿;三记昔时某一荒年,匡季下人抢夺曶禾十秭,曶告于东宫,胜诉,得到数倍赔偿。原器早佚,传世仅见拓本。

曶鼎主人把三个不相关的内容铭记于一器,为上古金文所仅见,其中两场诉讼更是极为珍贵,深受学者关注,研究成果亦多。不过,清人推举的四大重器却没有此鼎,或许是因为书法未能入眼的缘故罢。其实,若论书法艺术水平,此鼎至少不在修饰痕迹甚重的大盂鼎之下,只是被锈蚀泐损掩盖了体貌精神,才会遭到冷落。所以,欲临此鼎,即须透过沧桑,想见其当年的风采,而后下笔,始能差几得之。

笔者临习曶鼎铭文,读帖遍数最多,用时最久,反复求证残坏模糊的字形,拟想笔意,力求近于原貌。心得既至,方能动笔临习,此亦《书谱》“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之意。不过,心得出于经验和主观判断,是否真实可信,还需要验证。验证之法有二:一是试临数行,看看是否得心应手;比较一下,是否入帖并再现其美感风格;如果不理想,即须思考问题出在哪里。二是学会进入“角色”,即“我入于古”,以感知到的“古朴”“古拙”“古雅”“遒劲”“雄强”等,带动相应技法的投入,和高明的演员诠释剧中的角色一样。在几番试临之后,用笔会逐渐明晰起来,也就会渐入佳境。必须指出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书写习惯,试临就是择其堪用者用之,择其对临习产生干扰者弃之,切忌以己之习惯应对各种风格的临习,使临习作品都成了自家模样。一个好的书家,不仅善于辨识帖中要妙,而且善于调节技法和书写习惯以适应新的需要。此为学习传统的制胜之点,也是成就个性的起点。笔者临习曶鼎铭文,即循此渐进。

临习曶鼎之难有四。第一,用笔难于转达认知,心手不能相应;第二,轻重缓急、直曲藏出,很难把握其度,有得形而失意、离形或失神的感觉;第三,普遍的锈蚀斑驳现象总会出来干扰行笔,每每有进退失据、似亦忧且不似亦忧的狐疑;第四,原铭虽有行列,又不能恪守,参差错落,颇有意味,临习中若照顾不周,极容易顾此失彼,甚至满盘皆输。以上述诸难皆出于笔者体味,个中甘苦,尚不足以尽言而条陈,数百年间人多避之,良有以也。

通临曶鼎铭文 局部

临习上古金文书法,不能随着拓本的状态依样葫芦,不要追求表面的“金石气”。否则,锈蚀、范坏所造成的肥瘦残断、增减变形等各种并非作品固有的东西都会干扰书写,于不知不觉中使临习走上描摹作画的谬误之途。曶鼎铭文的残泐既严重,又典型,对每一个临习者都是考验。依照笔者的理解,残泐只是金石铸、刻文字拓本所特有的一种表面现象,如果视之为“金石气”,即不免流于肤浅了。真正的“金石气”,应该是金石文字在铸、刻工艺的强化下,点画线条有了超出于书写之上的别样美感,其品质或如“铁画银钩”,或如“铁石陷屋壁”。久观多临,下笔就会有刻金镂铁之意,备具良好的骨势。书家耳熟能详的“折钗股”“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之类的经验之谈,也都是拟之于此所发生的多种联想和喻说,美感本质是一样的。有鉴于此,笔者所临,立足于合而能离,排除表象以还原真实的“金石气”、曶鼎铸铭伊始所应有的状态。

通临曶鼎铭文 局部

古人云:“骨为书法之祖。”临金文,宜取“多骨微肉”的筋书为常,以工拙、肥瘦、疏密、疾涩等变化辅之。若刚猛孤露、专务丑拙,均不得其旨。笔者所临曶鼎,是在几次试临之后,确立了这一基本原则,相信即使不中,也不会相去太远。如果就细节而言,笔力沉潜而不失流美,骨骼强健而不失润泽。工而能拙,奇不失正,变从其微,妙在杳冥,字中有笔,意居象外,百般滋味,尽从心底生出也。临毕,悬于壁上再四观玩,若异日再临,自当胜此。古人倡言学无止境,斯之谓欤。

猜你喜欢
拓本金文金石
金石不朽 承载灵渠千年记忆
新增编委介绍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对读的新发现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冷热
西周金文车器“鞎”补释*——兼论《诗经》“鞹鞃”
《贾养材墓志》拓本
语法填空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