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

2019-12-17 08:00黄小燕
考试周刊 2019年85期
关键词:技能培养项目化学习

摘 要:项目化学习是当前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它是一种倡导多学科融合、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学习方式,正以势不可挡的劲头走进基础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具体实践层面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引起重视。本文从项目化学习的本质、课程实施的要点、学习者本身等几个方面对项目化学习的开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STEM;评价多元;技能培养

项目化学习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它是指师生为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种学习方式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有的学校将项目化学习纳入校本课程,有的是在各个学科中开展项目化学习研究,还有的专门开设了此类课程。如此轰轰烈烈,大有要取代传统学习方式之势。在项目化学习已然蔚然成风的今天,笔者对项目化学习的开展有几点建议:

一、 追本溯源,理清与STEM的联系和区别

无独有偶,当前教育界的另一个热点话题应该是“STEM”了。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呢?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英文首字母的缩略语。2015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鼓励探索STEM教育、创客教育等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在2018版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发挥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强调要与语文、数学课程相互渗透。对于STEM教育,在坊间甚至有一种说法: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那样解决问题。于是,学校里开设了与STEM有关的社团、兴趣小组;社会上各种打着“STEM教育”旗号的校外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这种种现象表明,STEM教育已逐步被广大一线教师、家长、各类培训机构所接受,正逐步成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模式。

从实践过程来看,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深度融合,强调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结果是让学生参与体验式学习,共同提升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从组织形式上看,两者都适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进行分组,分配组内成员的任务,同伴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最后还要沟通交流,交换分享各自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成果,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建立学习共同体。

二、 百花齐放,多学科的深度融合

众所周知,项目化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方式。以“帽子”主题的项目化学习为例,在这个主题中,语文老师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帽子的历史、来源以及有关的诗歌等;数学老师让学生调查、统计一顶帽子从设计—制作—售出所能形成的利润;音乐老师让学生唱一唱有关帽子的歌曲,或者戴着帽子跳起欢乐的舞蹈;美术老师让学生发挥奇思妙想,设计出各种造型奇特的帽子……诸如此类,围绕一个主题,各科老师介入,从学科自身特点出发,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最后再将这些活动汇总,形成一个系列化的活动。笔者所思:这样的主题活动是项目化学习吗?或者说,这样的主题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吗?其实,这种类型的设计更多体现的是“多学科”,这些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各门学科之间其实没有多大的关联。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能够带给学生深度学习的项目化学习不是多学科的主题活动的大杂烩,而是要通过学科之间的联系,共同解决问题,来达到对于各学科之间的理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跨学科”的深度融合,而不仅仅是“多学科”的简单叠加呢?還是以“帽子”的主题为例,设计这样一个项目导引: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地方,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环境,……你发现了一顶从来没有见过的帽子,这顶帽子的特别之处在于,在这个环境中,它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请你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来写一份报告,具体阐述这顶帽子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环境中,有什么功能和作用?这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从一个科学家的角度多方位、全方面分析、思考、解决问题。首先,需要了解现有的帽子的功能和作用,这是最基本的;接着,需要设计出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帽子,这就需要他们发挥想象,结合帽子的功能设计、制作一顶独特的、富有个性的帽子;最后,还要将这整个过程分析、整合、总结,用语言文字等形式做出一份研究报告并用于交流和汇报。

在这两种项目化学习的问题设计中,学生都要全程参与其中,并整合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所不同的是第二种问题的项目导引,学生已不仅仅是被动地按照要求进行一些简单的搜索和组织信息,而是自发地调动起各门学科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来综合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认知水平经历从“识记知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主创造—浸润深度学习”的真实过程。

三、 评价多元,让更多的学生做最好的自己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会把一些接受能力强,考试水平高的学生认为是“好学生”,而那些在各方面表现较为一般,甚至是不尽如人意的学生看做是“差学生”。虽然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不会公开地指出,但在我们心目中,会不自觉地对这两种类型的学生予以不同的关注。例如,在进行分组学习的时候,会把“好学生”和“差学生”分在同一小组,目的是为了平衡各组水平差异,让所有人共同进步;或者在分配任务的时候,会把一些难度系数的任务交给那些能力强的学生,而另一类学生只能去做辅助类的工作……研究表明,项目化学习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促进成效是有差异的,对那些中等生,对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学生更加有益。在她的研究中,出现了两种学生,即“令人惊喜者”和“令人失望者”。前者是指在传统的课堂情境中表现不好,但在PBL的活动中却让人惊喜。这类学生,即在学业上低成就而在PBL中做得更好的学生更倾向于发现式的、创造式的学习方式;后者恰好相反,在传统的课堂情境中表现很好,但在项目情境中却表现很糟。正如罗森菲尔德所说的那样:所谓的“聪明”并不是固化的,其实是具有情境依赖性的。

所以,“好学生”“后进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是他的认知策略和表现能力更适合那种学习方式而已。当换一种学习方式,或许他们会有更好的表现。我们教师需要考虑的是:用哪种学习方式,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能出现更多的“令人惊喜者”,从而达到让所有人都能做“更好的自己”。

四、 珠联璧合,技能培养和知识学习并重

在学科中实施项目化学习,这是今后项目化学习的方向和趋势。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学生是在做中学,还是在玩中学,目的都是为了通过经历体验真实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一些现象却不得不令人担忧。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注重外在的组织形式,最后,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在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情境中,学生一个个热情高涨,忙得不亦乐乎。事实上,热闹过后,学生除了全程参与,在知识结构的系统化、科学原理的探究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孩子们在教室里所为和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所为只有程度不同,没有本质区别。”所以,STEM教育不能追求那种花里胡哨的学习形式,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索中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不能为了片面追求形式的新颖,而忽视了知识的强化。只有技能培养和知识学习并重,才能让项目学习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薛红霞.PBL下数学项目化实验教材的编写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8):42-44.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到底是什么?[R].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611.

[3]夏雪梅.在学科中进行项目化学习:学生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9,379(2):83-94.

[4]Jereme Bruder. Precess of Education[M]. Bostom, MA: Harnanl University Press,1961.14.

作者简介:

黄小燕,江苏省海安市,江苏省海安市教育体育局教育技术装备室。

猜你喜欢
技能培养项目化学习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劳技教学让学生“动”起来的实践与探索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