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的播音主持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探讨
——来自英国播音专业教育的启发

2019-12-18 08:55戴运财
未来传播 2019年6期
关键词:专业能力

戴运财 姚 争

一、前 言

从学科分类来看,在教育部2013年所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中,没有“播音主持”这一学科,但是存在“播音主持艺术”二级学科,且该学科隶属于“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播音主持艺术二级学科的主要一级支撑学科还有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作为播音主持艺术的一个方向,双语播音的支撑学科还包括外国语言文学。纵观国内外研究,对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尚显年轻。1920年美国西屋公司创办了KADA电台,标志着美国广播事业的开始。1940年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距今也只有70余年的历史。无论从发展历史还是研究内容的深度来分析,播音主持艺术与其上位学科戏剧与影视学以及支撑学科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学科相差甚远。播音主持学科具有明显的交叉性、综合性、边缘性特点,与此相对应,该学科关照下的人才培养也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

从人才培养来看,播音主持专业是一个高度社会化、应用型的专业。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多种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播音主持从业者不再是新闻的阅读者或者是节目的布告人,而应该是语言基础扎实、传播素养深厚、思维能力强大的兼具节目采访、编辑、制作人和现场主持人为一体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种变革对传统的播音主持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影响在英国的播音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得以清晰地展现。

二、英国的播音专业人才培养

英国的大学没有开设播音主持这一专业,如周悦娜调查发现,虽然中国开设“播音主持专业”的高校层出不穷,但英国没有一所院校开设这一专业,且在早期的英国就没有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称谓来指代“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当今英国对“主持人”这一角色最为广泛的称谓是“Presenter”[1],即陈述者。在英国的学士阶段对播音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一般以课程形式设置于新闻与传播学院;在硕士阶段开设有播音新闻专业(Broadcast Journalism),因此不管在学士还是硕士阶段,播音专业都置于新闻与传播学之下。笔者通过对部分英国大学的新闻专业的网站查阅也发现类似的结果。下文将以英国三所顶尖的新闻学院,即谢菲尔德大学(Sheffield University)、伦敦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新闻学院的同类专业为例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

(一)学士阶段人才培养:播音相关课程设置于新闻专业(Journalism)

学校名称与播音相关的课程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优 势谢菲尔德大学新闻基础现场新闻制作调查类新闻入门电视与广播现场节目制作教学建立在高质量的科研基础之上。不仅传授如何做新闻,还传授为什么。向学生展示更广阔的新闻视野。《卫报》英国排名第一的新闻专业。英国罗素集团成员,学校综合实力强。伦敦城市大学视听新闻高级实用新闻:广播专业教育强调现实世界的事件。为适应21世纪新闻的需要,采用小范围的工作坊来学习多媒体技术,包括撰写、报告、采访、媒体分析、屏幕布局等。《卫报》大伦敦地区排名第一的新闻专业。世界领先的教学设施。学生可以赴国外学习或者工作一年。卡迪夫大学大众传媒与文化的历史新闻数据的理论与实践媒体研究的视角与方法教授多种技能和最新的新闻技术。通过各种工作坊和制作日来模仿真实的新闻产出环境。《卫报》排名第二的新闻和公共关系学。有机会出国学习。

(二)硕士阶段人才培养:开设广播新闻专业(Broadcast Journalism)

学校名称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主要特点优 势谢菲尔德大学七个核心模块和若干个选修模块新闻研究广播新闻新闻法伦理与规定权力与社会高级广播新闻广播论文/作品数据处理:新闻数据媒体传播媒体、社会与国际危机宣传、媒体与冲突媒体自由:欧洲、英国与美国视角传授学生看到新闻之外的景象:表达的自由、媒体伦理与全球化以及数码报告技术。通过做新闻来学新闻。广播新闻培训委员会认证。伦敦城市大学七个核心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新闻伦理最终项目广电新闻采集新闻工作室制作数据新闻入门政治头条新闻英国媒体法新闻创新社会与数码媒体课程体系突出动手能力,强调应用技能的培养。大量的业界人士参与教学。广播新闻培训委员会认证。拥有行业最好的校友网络。提供可能是英国最好的媒体就业机会。卡迪夫大学九个核心模块和若干个选修模块重点项目公共管理采访与被采访广播新闻广播新闻制作广播新闻报道与制作媒体法与伦理数据新闻职业发展新闻监控商业与财经新闻生活方式与消费者新闻政治报道体育新闻数据新闻威尔士语新闻调查类新闻广播新闻包含了电视、广播、移动和数字新闻。使用数字电视和广播工作室。所修模块多,有利于研究。广播新闻培训委员会认证。丰富的行业实习与体验。拥有媒体领域的优秀校友网络。

(三)英国播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通过对上述三所大学的课程和特色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英国的播音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播音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新闻专业人才。学士阶段没有播音专业,在谢菲尔德大学和伦敦城市大学的新闻专业内有播音课程的模块;而在硕士阶段,这三所大学都有播音新闻的文学硕士专业。播音新闻专业不仅是播音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要学习播音之外甚至新闻之外更广阔的景象,这些内容既包含了新闻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也包含了社会、文化、传播、伦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还包含了网络时代新媒体技术方面的知识,以期为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配备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其次,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所高校所发布的专业介绍中都提到本专业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一方面安排学生走出校园到行业实习,另一方面利用校友资源,聘请行业的人士参与培养人才,还有部分教师在广播电视媒体担任兼职播音人员。他们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新闻调查、采编和制作方面的实践课程,硕士课程体系中还安排了新闻项目;学生需要设计和完成自己的新闻项目,然后撰写调研论文或者提交新闻作品。再次,具有良好的实验室条件。三所学校都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室,拥有良好的真实环境下的播音工作室,学生的新闻作品制作或者研究论文可以在工作室完成;同时注重媒体技术的运用。最后,重视国际交流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其中两所大学在本专业的优势中明确列出“拥有出国交流的机会”,伦敦城市大学还将与之有国际合作项目的大学名单列在专业介绍的网站上。因此,英国顶尖的新闻传播专业中的播音人才培养特色为我国同类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很好的启发。

三、播音主持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路与策略

(一)立足国际化的学科特点,夯实专业知识体系

1.立足新闻学科,培养采、编、播一体化的复合型新闻人才

根据媒体行业发展的趋势,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拓宽知识口径,强化内涵建设。专业教学内容的核心从“如何播”发展到“播什么”,再到“为什么”,换言之,从对播音技巧的关注转向对播音内容的关注,再发展到深层次的播报内容的价值、意义和理据,包含伦理、法律和社会意义的考量等,这一切是新闻从业人员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也就是谢菲尔德大学所倡导的要传授学生“为什么”的教学理念,要引导学生“看到更广阔的新闻视野”。美国学者豪斯曼等曾指出:播音员这一过时的术语最终将被取代。一个现代的演播者不可能再简单地播音。他或者她娱乐他人,与他人交谈,报道新闻,并且提供情感的共鸣,但是很少以旧时期播音员那样的古板程式化的方式来陈述一个节目内容。[2]中央电视台双语主持人季小军也认为,播音员、主持人在培养上绝不仅仅是“字正腔圆”这么简单,事实上还有很多其他能力需要培养,包括新闻能力、采播能力、现场报道的能力。除此之外,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英语主播的要求不仅仅是播音,还包括嘉宾采访、实时连线、异地采访或者现场出镜采访等等。播音人才应该有扎实的新闻采编能力和素养,故主播对新闻播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形式都应有所了解。[3]

借鉴英国的播音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与特点,我们有必要重塑播音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夯实该专业学生的新闻知识基础,提升节目制作能力,大力培养精通新闻采、编、播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采编能力,这样,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深入事件现场进行采访;采访完成后,自己既可以撰写新闻稿件,也可以对采访的内容进行技术上的编辑加工,最后制作出自己设计的新闻报道或者专题报道。在这些节目中,播音主持人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他们既可以是出镜记者,也可以是主持人,也可以是现场旁白人员,甚至是节目的制作人。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将是今后主持人行业的一大发展趋势,也是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方向;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在当主持人之前都曾有过相应的记者生涯,他们也是国内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所主持的节目内容已经远远超出播音主持的范围。[4]比较典型的节目有陈鲁豫的“鲁豫有约”,周瑛琦的“筑梦天下”,杨锐的“Dialogue with Yang Rui”,刘欣的“The Point with Liu Xin”等。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成立新闻实验班也是适应国家需要而对人才培养作出的必要调整。

2.立足传播学科,培养口语传播人才

传播学起源于二战期间,后来融入大学的新闻系和口语(言语)系,形成了传播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大众传播与口语传播。其中口语传播学以演讲学为基础,强调修辞学的视野,以口头辞辩和写作修辞为主,并与社会科学的研究相融合,成为广义的传播学一个分支。[5]美国的播音研究诞生于口语系,播音员在本质上讲是信息的传递者。对播音教育与研究的发展可描述为从最早的公共演讲研究到广播演讲研究,再到大众传播研究,直至当今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特点是关注节目、媒体以及社会的互动,突出传播学的研究模式。[6]大学的相关院系也经历了演讲系、口语传播系、传播系的发展路径,传播学已经成为播音、口语传播的学科归属和发展栖息地之一。因此国内的一些研究者提出将播音主持专业拓展为口语传播专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播音专业学生的传播能力,还能够充分适应社会需求,避免学科重复建设;[5]播音主持无疑是一种传播行为,把它们囊括到大传播的范畴内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并形成有序的结构,实现学科的协调发展。[7]

口语传播可作为播音专业的一个未来发展方向,台湾世新大学的口语传播系可视为一个典型的范例,该系是国内唯一提供完整口语传播教育的学系,其口语传播专业走在同类院系的前列。口语传播专业致力于培养既能传承既有知识、又能开创新局的沟通人才,开设了三大课程群(学程):媒体表达、访谈与沟通、冲突与协调;陶冶学生的四大素养:修辞素养、人际素养、组织素养、跨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五大能力:领导与沟通、简报与表达、协调与谈判、说服与行销、企划与执行。开设传播技能、传播理论、口语语言学、演讲学、辩论学、修辞学、跨文化沟通、口译学等。因此,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可吸取相关的经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从注重口语播音技巧的训练,转向注重对口头表达和沟通技能的培养,并扩展至语言艺术与思辨、语言与权力、语言与社会化以及语言与文化等领域,拓展学生的能力,厚植学生的素养,最终培养出精通语言交流和沟通、适于职场需要的口语传播人才。

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口语传播研究中的作用,例如,虚拟主持人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口语传播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虚拟主持人的口语表达、脸部表情、形体运动、手势以及与场景互动等技能,都是结合智能技术和声音、动作给养技术生成的。通过传感器及运动跟踪设备,主持人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甚至与观众的亲密互动,均可通过虚拟技术而呈现。在“智能魔法”变奏曲引领下,虚拟主持人既可充当风华正茂的英俊少年,也可演变成为充满智慧的儒雅长者,既可以是“韩乔生”式,也可以是“黄健翔+宋世雄+段暄”式的混搭解说员,甚至还可以在一个节目中串接各个年代主持人的“大穿越”。我们可以利用虚拟主持人的独特优势来增强品牌栏目的内容特色。当前的虚拟主持人还处于模仿感知、记忆、应对、决策等人类智能的初级阶段,以多变出镜形式充当人类主持人的助手角色。然而,虚拟主持人对于真人主持人来说是一种激发、挑战、压力和促进。例如,2019网络春晚中,撒贝宁迎来一位全新的搭档——虚拟主持人“小小撒”。[8]只需通过对撒贝宁的面部扫描和对其声音进行半小时的录音学习,即可生成形象和声音模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强智能时代的到来,虚拟主持人可以做到在身、心、情、言和行等方面与真人主持人几乎无异,甚至有可能会超越真人主持人。如何利用5G时代的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口语传播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将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3.立足新时代的传播特点,培养精通媒体技术的传播人才

21世纪初,中国传统媒体行业以“文化+场景”为手段扩大了媒体产业的规模,以“经典+大众”为平台增长了媒体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网络平台和智能手机等新媒介的强势崛起,我国传统的传媒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此产生各种应对措施,如2018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签署5G新媒体平台框架协议,计划选取10个5G试点城市,制定“5G+4K”新媒体行业新标准,建设“5G媒体应用实验室”,开展5G视频直播与文件传输、接收、制作技术应用和产品创新。[9]这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模式,离不开现代媒体技术性人才的培养。传媒人力资源可分为现代媒体技术性人才和一般从业人员两种类型。现代媒体技术性人才包括名人资源(如知名播音主持者)和科技专业人员等,这类精英群体决定着媒体间竞争的强度与成败。一般从业人员是媒体行业的本体层面和补充部分,其综合实力决定着媒体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潜质。媒体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媒体产业真正需要的现代媒体技术性人才。由于我国长期在教育、科技、文化与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平衡性和不协调性,媒体行业尤其是新媒体产业领域缺乏大量的熟悉媒体技术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因此,媒体行业正面临特色人才短缺、技术创新不足等困境。就市场需求而言,当下媒体人才与市场无缝衔接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特色人才培育力度和广度不够,人工智能技术下的人机协同式播音主持人才匮乏。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化、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以及媒体宣传行业本身的发展进步,我国在传媒专业的国际人才引进和特色人才的培养质量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高端的技术人才,尤其是传媒视频行业的特色人才的可持续性市场供应却不尽如人意;囿于我国很多高校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优质技术资源的相对落后等因素,传媒市场可适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的供应进一步降低。从播音主持行业的现状来看,存在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尤其是短期内能在媒体平台胜任工作、真正成为行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甚少,而媒体平台真正需要的是满足目标受众群需求和人机高度协调的复合型人才。要根本解决人才与市场相脱节的问题,需要融合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力量。在大力引进国外资金、先进传媒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政府应担当中介协调作用,促进高校走进企业和社会,掌握特色人才市场行情;鼓励企业和社会关注高校,助力高校培育合格的复合型新传媒特色人才。此外,在媒体融合时代,高校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新闻敏感性、新闻采编能力,而且要着重培养学习者熟练运用智能媒体技术的新闻制作和传播能力;借鉴英国顶尖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条件,大力提升新闻传播的智能化实验室建设,强化相关课程和实践能力,提升多媒体的制作和运用的能力尤其重要。

(二)立足国际化的播音行业特点,提升专业能力素养

1.强化实践培训,提升动手技能

英国领先的播音新闻专业都非常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由该专业的性质和行业特点所决定,因为单纯的播音岗位有限,大多数播音人员通常是集采、编、播一体化的专业人士。而新闻的采编和制作都是基于实践的工作,需要有实际的动手能力支持,这一特点需充分体现于人才培养工作中,例如谢菲尔德大学的新闻专业就是通过做新闻来学新闻。根据这些学院的特色,我国播音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借鉴如下内容:(1)课程体系中安排有新闻采编、制作或者创作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实践性的内容和能力。(2)建设更多高质量的实习基地,然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安排一定时间的实践项目,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了解新闻采访和制作的过程。(3)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有重点实践项目可供选择,学生就某一新闻专题前往一线进行深入的调查,然后编写和制作新闻作品,并自己进行播报。(4)建设高水平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不断进行模拟、实践和创新,将课堂教学和实训项目有机结合。(5)聘请行业人士承担教学工作,将一线工作的经验传授给学生。

2.扩展培养方式,提升综合能力和素养

播音专业的另一显著特色是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要求高。面对各行各业、不同层次的新闻受众,播音人员除了需熟练掌握采、编、播能力和媒体技术外,还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双语播音人员而言,还需熟练掌握母语与外语,对两种语言的规律、属性和特征之间的差异有着很深的理解,并能够灵活、恰当地予以运用。对于双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双语交流的能力,而且需要了解国外的文化。鲁景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播音主持专业不仅需要夯实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还需要夯实思维力训练和新媒体技能训练。[10]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借鉴英国大学的实践可采取如下的策略:(1)开出更多的选修课程和项目,以此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例如,开出中国古代文化、影视文学赏析、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开办更多的文化类、传播类、语言类专题工作坊,让学生有机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既能立足新闻又能超越新闻本身的能力。(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大量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以及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深入思考,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强方法引导,强化研究能力。大力培养学生从书本和实践中寻找问题、设计项目、组织调查、撰写报告的能力,帮助学生不断熟悉研究的全过程,掌握本领域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当前大数据和智能化时代的数据整理和挖掘能力,进而提升学习者的研究能力。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国际化能力

当前中国全面参与全球治理,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其他国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全球性的伟大壮举都需要国际化的人才。高等教育机构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国际交流能力、秉持科学精神的优秀人才,最终在中外互学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英国的高校也一直在践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教育的国际化已经被确立为该国产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而言,2019年2月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作为十大战略任务之一,提出要全面提升我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为此,依据中国国情,以国外的高水平大学为借鉴,中国的高校正积极尝试开拓创新国际化的项目,如浙江省的国际化专业——浙江传媒学院的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即为一个典型范例。从国内外的办学经验来看,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能力提升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1)开办国际化的项目。开办具有校本特色的、高水平的国际化项目,采用本土学习与国际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对国际化项目内的学生均安排一学期以上的国外大学交流学习,双方互认学分。(2)提供国际化的课程。引进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优质课程和教材,同时结合网络技术,引进部分国际优质网络课程。(3)开展国际化的实训和实习。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实训平台和实验室,开辟国际实习基地。(4)吸引国际化的生源。利用国际项目和国际课程的优势,招聘一定数量的国际留学生,中外学生组建混合制班级,共同学习。(5)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采用各种方法,吸引更多的国外专家学者来中国教学,中外教师共同授课,联合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4.研究媒体融合的特点,提升新媒体技术及其运用能力

当前的媒体融合呈现生产智能化、推送个性化和反馈大数据平台化等特点,而且未来的发展可能向智能战略规范化、新闻内涵品牌化、人机高度协作化和媒体技术高度智能化等方向演进。目前融媒生产阶段采取的是一种“PGC(专业生产)+UGC(用户生产)+AAC(机器人生产)”的新闻生产模式。[11]人工智能技术使新闻选题更精准、采访更有效、编辑更便利和文本更时效,给新闻生产带来彻底的变革。目前的机器人新闻写作与报道主要以体育比赛、财经动态、突发事件等题材为主,呈现出篇章短小、框架简洁、模式固定和叙事风格独特等表征。播音主持人员或者记者需要熟悉媒体融合的新动态,着重在机器人文本的情感分析和时评的批判思维的短板上发挥人类智能的长处。此外,播音主持人员需要洞察用户需求的新变化,基于人机协同,不断满足用户的新需求。以个性化定制为特色的智能新闻推送环节,对于播音主持人员或记者来说,是值得关注的环节。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演变,受众永远是传播的核心对象,没有受众就不会存在媒体平台,更没有播音主持职业,所以新闻传播者应时时处处为受众着想,力求满足受众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视觉化叙事的可视化和聊天机器人的前沿技术,使融合媒体进一步强化与受众之间交流的亲近感,最终实现与用户一对一“私人定制”的现实需求。播音主持工作者要顺应口语智能传播的发展趋势,时刻关注智能媒体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动态,仔细研究人工智能技术为受众所提供的场景化适配服务,充分掌握信息传感器、大数据、社交媒体、定位系统和移动设备等软硬件资源的应用技能,一方面为未来与强智能虚拟主持人的协调工作做好充分的思想与技术准备,另一方面在人与机器协同工作的同时,保持人性化的本质特征,充分发挥人类的创作力和人文情怀,对受众展现同情心和人文关怀,这样人类的主持人才不至于被机器人所取代。

四、结 语

在简要分析播音主持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比较详细地分析和归纳了英国若干所高校相类似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特点,指出中国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不仅应该紧跟学科、行业与社会的发展趋势,而且还要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的新闻人才培养的优点,从中汲取有用养分,同时结合智能化的时代特征,不断提升播音主持从业人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播音主持专业若要取得长足发展,首先需要紧紧把握学科和专业的特征,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与思路,不断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视野;其次需要密切结合行业特色和时代特征,熟练掌握新的媒体技术,练就高超的动手能力;最后还需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努力培养出强大的思辨能力、优秀的创新品质、高尚的人文情怀,唯此才能造就出一批高水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播音主持人才,进而满足新闻传播和主持事业的需要。

猜你喜欢
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幽默是一种能力
教授说专业——部分专业解读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