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相关肌肉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脑性瘫痪患儿

2019-12-18 11:05崔喜梅李恩耀赵雪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10期
关键词:脑性稳定性康复

崔喜梅 李恩耀 赵雪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儿童康复医学科 河南郑州450052)

脑性瘫痪是一种受孕至婴儿期发育缺陷及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以姿势异常、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目前临床对于脑性瘫痪尚未有特效治疗手段,主要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物理疗法等以提升患儿适应能力、敏捷性,改善临床症状[1]。余霞等[2]的研究表明,采用语言相关肌肉训练能显著改善脑瘫患儿语言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核心稳定性训练是以控制重心、稳定机体核心部位运动,同时传递上下肢力量为目的的一种力量训练,有利于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肢体运动功能。本研究探讨了采用语言相关肌肉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 年5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175 例,按入院时间分成研究组(n=88)和常规组(n=87)。研究组男50 例,女38 例;年龄3~6 岁,平均(4.51±0.67)岁;体质量指数18.1~25.7 kg/m2,平均(21.92±1.54)kg/m2;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Ⅰ级49 例,Ⅱ级21 例,Ⅲ级18 例。常规组男49 例,女38 例;年龄3~6 岁,平均(4.49±0.63)岁;体质量指数18.2~25.7 kg/m2,平均(21.87±1.60)kg/m2;GMFCS分级:Ⅰ级48 例,Ⅱ级22 例,Ⅲ级17 例。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脑性瘫痪诊断标准[3];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存在其他影响生活能力或运动能力的残疾或畸形;伴严重心、肺等脏器功能障碍。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组 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采用Bobath 疗法,Vojta 技术,30 min/次,2 次/d;同时辅助感觉统合训练30 min/次,1 次/d;引导式教育30 min/次,2 次/d。持续康复治疗3 个月后观察效果。

1.3.2 研究组 予以语言相关肌肉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1)语言相关肌肉训练:包括口部、面部,涉及口唇、软腭、下颌、舌等,训练方式选择口腔感知、按摩等。大拇指自上唇中部往双侧嘴角按压口周肌肉;左手托下颌,右手食指按上唇内侧及前庭沟周围肌肉。口腔感知训练以压舌片蘸冷或热水反复刺激口腔内膜(热水1 次+冷水3 次),30 min/次,1次/d。(2)核心稳定性训练。头部控制训练:俯卧在巴氏球上做俯冲动作,仰卧起坐,坐位或仰卧位抱球训练,悬吊床滚动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腰部加压训练,体位转换训练。膝立位训练:单膝或双膝立位弯腰拾物,自膝立位主动调整至中立位进行髋关节控制训练。翻身训练:主动或被动翻身,楔形垫辅助进行体轴回旋训练,俯卧位或仰卧位肩部控制训练。爬行训练:手膝四点支撑跪位爬行,爬位重心移动训练,交替双下肢运动,滚筒爬位训练。行走、站立训练:扶站位骨盆控制训练,立位抛接球,立位弯腰拾物,骨盆回旋及重心移动,躯干回旋及两侧弓步站立。足部生物力学矫形:评估双下肢长度、髋内外旋活动度、胫骨扭转、前足位、跖跟距和纵弓角的测量,观察立姿根骨休息位和立姿根骨中立位,即距下关节一致性。足弓以矫正鞋垫垫起,增强旋后效应。前足外翻借助前足附件垫纠正,借助距下关节中立位塑形纠正踝关节过度旋转,双下肢不等长借助鞋垫及附件调整。持续康复治疗3 个月后观察效果。

1.4 观察指标 (1)康复效果。(2)训练前及3 个月后以婴幼儿语言发育筛查量表评估语言功能,包括语音语言表达(52 分)、听觉感受及理解(40 分),评分越高提示语言功能发育越好。(3)训练前及3 个月后以精细运动功能量表(PDMS-FM)评估精细运动功能,包括视觉运动(144 分)、抓握(52 分),评分越高精细运动功能越好。

1.5 康复效果判定标准[4]以GMFCS 分级评估康复效果。显效:GMFCS 分级提高2 级以上或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有效:GMFCS分级提高1 级或肢体功能、语言功能显著改善,但未至正常水平;无效:GMFCS 分级提高<1 级或肢体功能、语言功能未改善。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89.77%高于常规组的74.71%(P<0.05)。见表1。

表1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语言功能比较 训练前两组语音语言表达、听觉感受及理解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3 个月后研究组语音语言表达、听觉感受及理解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语言功能比较(分

表2 两组语言功能比较(分

2.3 两组精细运动功能比较 训练前两组视觉运动、抓握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3个月后研究组视觉运动、抓握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精细运动功能比较(分

表3 两组精细运动功能比较(分

3 讨论

脑性瘫痪常伴不同程度语言功能及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相关研究表明,婴幼儿语言功能及运动功能尚未定型,大脑神经、神经髓鞘发育能力及可塑性强,早期康复治疗能重塑功能区,改善语言及运动功能[5]。

核心稳定性训练以往多应用于运动员训练中,借助控制躯干及骨盆部位肌肉为上、下肢运动提供支点,能激活上下肢核心肌群,提升运动功能[6]。脑性瘫痪患儿拮抗肌和主动肌间存在病理性“交互兴奋”,肢体控制能力差,通过核心稳定性训练激活肌肉群,能调节躯干稳定性。此外,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功能障碍与口腔、面部感觉异常有关[7]。语言相关肌肉训练通过按摩、训练口腔、面部肌肉群,能刺激功能性肌肉发育,强化发声器官感觉敏感性。本研究将语言相关肌肉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应用于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89.77%高于常规组的74.71%(P<0.05),这与赵娇娇等[8]的研究结果相似。训练3 个月后研究组语音语言表达、听觉感受及理解、视觉运动、抓握评分均高于常规组(P<0.05),提示语言相关肌肉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及语言功能,分析原因可能是肢体训练与语言训练相结合能发挥协同效果,强化肌肉群兴奋性,进一步刺激脑功能,重建功能障碍区神经传导通路。综上所述,采用语言相关肌肉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脑性瘫痪患儿效果显著,能显著提升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及语言功能。

猜你喜欢
脑性稳定性康复
对脑性瘫痪言语功能障碍患儿实施补肾健脑针法结合ST训练治疗的效果分析
一类k-Hessian方程解的存在性和渐近稳定性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作战体系结构稳定性突变分析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