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联合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可靠性研究

2019-12-18 11:05吴勇刚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10期
关键词:萎缩性螺杆菌幽门

吴勇刚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201411)

胃癌在我国属于高发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胃癌起病隐匿,早期缺乏一定的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易发生转移,预后差,尤其是基层医院及边远地区,很多胃癌患者就诊时已至进展期,且常伴胃周淋巴结、腹腔甚至远处转移,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提高胃癌治愈率、延长生存期、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还是早期诊断和治疗。目前,胃镜检查仍被认为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但因其具有侵入性和费用较贵,患者的依从性差,早期诊断价值有限,不适于大规模人群的胃癌筛查。再者,基层医院胃镜操作人员对早期胃癌的识别水平参差不齐,采用除胃镜检查之外其它途径进行早期胃癌筛查以提高早期胃癌的确诊率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ABC 法”联合检测胃蛋白酶原和幽门螺杆菌抗体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7 年1 月~2018 年12 月因上腹部不适症状在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 2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44.36±5.98)岁,男女性别不限。

1.2 准入标准 (1)纳入标准:近期未服用抑酸类药物或抗生素者;知情同意者。(2)排除标准: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者;2 周内酗酒、熬夜、暴饮暴食者;有胃部手术史者;患有其他严重消化道疾病者;吸烟严重者。

1.3 研究方法

1.3.1 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活组织检查 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活组织检查,病理检查在胃窦小弯、胃窦大弯处各取活组织1 块,或对疑似有病变的区域周边取4 块进行组织活检。

1.3.2 采集血清标本 所有研究对象均早晨空腹采取静脉血,采用胶体金法定性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Hp 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和胃蛋白酶比值(PGR)。

1.3.3 研究方法 (1)所有研究对象先按年龄分成2 个群体(参照胃癌高危人群界定年龄):<40 岁和≥40 岁;(2)按照“ABC 法”,2 个群体根据Hp抗体及胃蛋白酶原检测结果分成4 个风险组:A 组Hp(-)PG(-)低风险;B 组Hp(+)PG(-)高风险;C组Hp(+)PG(+)高风险;D 组Hp(-)PG(+)高风险。检测值阳性参考标准:血清Hp抗体滴度≥10 U/ml 定为Hp抗体阳性;PGⅠ≤70 g/L 且PGⅠ/PGⅡ≤7 定为PG 阳性。(3)研究对象的胃镜及病理学结果分为4 种情况: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 检验。使用ANOVA 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比较,LSD 法进行多重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年龄构成比较 1 200 例研究对象患者中,<40 岁者有190 例,≥40 岁者有1 010 例;<40岁人群中A、B 组人数构成比较≥40 岁人群中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 岁人群中C、D组人数构成比较<40 岁人群中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胃癌的高风险人群也在增多。见表1。

表1 四组年龄构成比较[例(%)]

2.2 四组不同年龄的病理结果比较 在<40 岁人群中,胃镜病理非萎缩性胃炎人数占大多数(88.9%),与≥40 岁人群中非萎缩性胃炎人数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在≥40 岁人群中发生率较<40岁人群中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多发生于B、C、D 组人群中,而≥40 岁人群中A 组和<40 岁人群中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发病率较低,说明≥40 岁人群中B、C、D 组人群发生胃癌的风险性比其他人群高,这部分人群需进一步胃镜检查并密切随访。见表2~表3。

表2 <40 岁人群四组病理构成比较

表3 ≥40 岁人群四组病理构成比较

3 讨论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有着密切的关系,Hp 感染在胃癌发生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起到启动作用[1]。因此,1994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Hp 列为人类的Ⅰ类致癌因子,亚太地区胃癌防治指南已经将Hp 的筛查和根除列为胃癌高危地区防治的根本措施。我国的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0%~60%[2],研究Hp 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可有效预防和减少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在日本,Uemura 等对1 526 例个体进行了长达10 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在Hp 感染者中,有5%发生胃癌,在Hp 感染阴性者中没有1 例发生胃癌[3]。国内张玲霞等[4]、陈欧等[5]研究发现,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其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也明显升高,血清幽门螺旋杆菌抗体与萎缩性胃炎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分为PGⅠ和PGⅡ,其中PGⅠ和PGⅡ均由分布于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PGⅡ还可由胃窦黏液细胞及近端十二指肠的Brunner 腺等合成。血清PG水平与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一致,血清PG浓度可反映其分泌水平,因此,通过检测血清PG 水平及其PGⅠ/PGⅡ比值可判断胃黏膜状态。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高危因素,萎缩性胃炎腺体萎缩、主细胞减少,并伴有肠上皮化生,PGⅠ分泌减少,而PGⅡ改变较小甚至检测值更高,所以存在萎缩性胃炎时PGⅠ检测值及其PGⅠ/PGⅡ比值均会降低。PG的检测可反映胃黏膜萎缩程度,结果降低可筛选出起源于胃黏膜萎缩的胃癌高危人群,该方法敏感性为60%~90%,特异性为55%~84%[6]。采用血清PG检测进行早期胃癌普查及胃癌防治干预已在日本开展多年,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我国还未普及,仅仅单一运用血清PG 检测或幽门螺杆菌检测进行胃癌筛查有可能造成漏诊。

日本临床研究表明,“ABC 法”是一种可靠的早期胃癌筛查方法[7],它用于早期胃癌筛查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根据血清学结果对人群胃癌的危险性进行分层,减少了每年胃镜检测的人数;(2)避免了用单一的检测方法对血清学表现为B 组或D 组的早期胃癌的漏诊,提高了早期胃癌的检出率;(3)可对弥漫型胃癌作出早期诊断,因为弥漫性胃癌PG结果往往阴性,如果仅单独使用PG 法筛查可能导致漏诊。根据“ABC 法”结果将受试者分为:A 组Hp(-)PG(-);B 组Hp(+)PG(-);C 组Hp(+)PG(+);D 组Hp(-)PG(+);A 组低危险,B、C、D 组高危险。A 组建议5 年进行1 次胃镜检查;B、C、D 组人群发生胃癌的风险性逐步增高,分别建议每3 年、2 年、1 年进行1 次胃镜检查并密切随访。日本的一项早期胃癌筛查大样本研究表明[8],A 组人群胃黏膜几乎属于正常,发生胃部疾病风险性非常低,可作为健康对照组。

本研究根据“ABC 法”对1 200 例患者的分析显示,A 组人群数共466 例,萎缩性胃炎31 例(6.7%),早晚胃癌0 例(0.0%),进展期胃癌1 例(0.2%),这部分人群发生胃癌的风险性极低,与B、C、D 组人群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 组人群数共734 例(61.2%),其中萎缩性胃炎238 例(32.4%),早期胃癌5 例(0.7%),进展期胃癌12 例(1.6%)。表2 和表3 数据统计表明,而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在≥40 岁人群中发生率较<40 岁人群中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多发生于B、C、D 组人群中,而≥40 岁人群中A 组和<40 岁人群中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发病率较低,说明≥40 岁人群中B、C、D 组人群发生胃癌的风险性比其他人群高,这部分人群需进一步胃镜检查并密切随访。最终得出结论,<40 岁人群和≥40 岁人群A 组人群发生萎缩性胃炎、早期胃癌、进展期胃癌的概率低,可一起定为胃癌低危险人群,建议5 年1 次胃镜检查;而≥40 岁BCD 组人群定为胃癌高危险人群,需胃镜密切随访。

“ABC 法”根据胃癌风险分层重建胃癌筛查系统,使避免每年不必要的胃镜检查成为可能。本研究存在2 个不足:(1)研究对象样本量小;(2)研究对象未能进行5 年以上胃镜随访。故本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希望同行尤其基层医院早期胃癌筛查工作者能够对“ABC 法”在我国早期胃癌筛查的临床价值作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萎缩性螺杆菌幽门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症状、诊断和防治
187例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体会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