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创汇需求下的广东茶叶出口

2019-12-18 03:15王凤英
红广角 2019年5期
关键词:创汇

王凤英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茶叶出口迎来新生。广东省因独特的地缘和历史传统因素成为新中国冲破贸易禁运,获取经济发展所需外汇和资源的重要窗口。基于特殊的历史契机,广东省茶叶也在创汇需求下拥有独特的出口优势和发展机遇,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外贸基础、产品优势和人脉资源而发展港澳市场,进而转口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前沿阵地,从而奠定了广东在新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创汇;广东省茶叶;封锁禁运;经济冷战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2096-6644(2019)05-0060-08

茶叶历来为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在鸦片战争前后占中国出口总量50%以上。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广州是当时中国茶叶出口的唯一通道,并因此成为全国茶叶出口贸易的中心。但随着其他通商口岸的陆续开放以及战乱影响,广东逐渐失去了茶叶出口的垄断地位,广东茶叶从生产到贸易均一落千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扩展对外贸易赚取足够的外汇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但新中国初期却面临着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封锁禁运的严峻形势。如何冲破贸易禁运,大量出口茶叶等中国物產,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和重要资源成为国家在外贸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

学界对茶叶对外贸易的考察大多集中于新中国成立前与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间关于茶叶对外贸易的研究甚少,大多只能在部分通史性著作和期刊文章中看到一些痕迹。①这些文章多带有科普性质,论述的重点多集中于广东茶叶产业史的发展,少有冷战背景下广东省茶叶突破贸易封锁禁运、出口创汇的专门研究。在西方世界对中国实施禁运的过程中,中国作为“经济冷战中的另一方”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开展“反禁运”斗争。②

香港作为中国突破贸易封锁打开世界市场的重要窗口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关注点在于:中英美各方政府对香港经济贸易的政策与态度、中国利用香港出口的主要措施、香港对新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等方面。③较少有从大众出口物品角度研究广东地方在突破封锁禁运过程中的积极举措。在挖掘地方档案的基础上,本文尝试结合冷战大背景,以广东省大宗出口货物茶叶为研究对象,探讨广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具备的面向资本主义市场的独特优势以及广东茶叶出口工作中的有益探索。

一、国家创汇需求与茶叶出口

新中国成立前后,国家经济十分困难,财政赤字庞大。经济困难问题不解决“将要影响前方部队的战斗力和生活,影响到人民的生活与城市的生产,影响到军民关系与上下团结,影响到各方面”。①新中国在外汇储备上也存在严重困难:一是多年来对外贸易入超严重,1912至1949年全国进出口贸易均是入超;二是因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中国只能获得卢布、英镑和法郎等外汇,缺少国际结算货币美元。当时,中苏贸易在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贸易中占有很大比重,但中苏贸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向苏联的还款部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明确规定,苏联向中国提供贷款,中国需要在十年内以原料、茶、现金、美元等偿还苏联的贷款及其利息。②尽管中国积极开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但我国所需的许多重要物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无法生产,不得不从资本主义世界进口,如天然橡胶、药品、机器设备、化工产品等。甚至在美苏对峙紧张时期,中国还不得不承担帮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购买这些物资的重任。所以,中国除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贸易外,还迫切需要打开资本主义国家市场,换取资本主义世界的结算货币。

这一时期,以香港为主的港澳及东南亚市场成为我国获得对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外汇(主要是英镑)的重要地区。香港每年的转口量很大,中国内地产品曾从香港转口到英国、澳洲、马来亚、印度、暹罗、美国、日本、印尼、荷兰 、菲律宾、瑞士、法国、越南、比利时、非洲、纽西兰、丹麦、意大利、挪威、德国、锡兰等地。③当时,香港仍属英国殖民地,英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只是为了应付美国的压力,表面上对我国封锁禁运,实际上仍通过香港与我国进行贸易。④英国的这种默许态度为内地产品运到香港转口,提供了便利。东南沿海的一些省市也拥有与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开展贸易的关系网络,其中广东地区的走私活动尤为发达,这为封锁禁运条件下,内地与港澳间的物资交流提供了相对安全的通道。另外,中国产品销往香港后,可直接换取现汇。在众多有利条件下,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成为新中国开辟外汇来源的理想地区。

当时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弱小,经济结构严重不平衡,能用于出口的多是农产品和原材料。陈云曾说,“凡是能够出去的东西,不管鸡毛蒜皮都可以出”。⑤在众多初级产品中,茶叶极具出口价值,拥有广阔的外贸市场,是我国重点鼓励出口的商品。茶叶的出口价值高,外汇收入多,“出口一吨茶叶可换12吨钢材、或20吨汽油、或20吨化肥、或3吨橡胶,5吨茶叶可换一部拖拉机”。用茶叶换回的化肥又可以促进粮食增产,“出口一吨茶叶可换回20吨化肥,如以一斤化肥能增产粮食5斤计算,出口一吨茶叶可换回的化肥可增产20万斤粮食,每年出口的茶叶换取化肥,可增产粮食120亿斤,等于当时广东省粮年产量的55%,可供4000万人一年的生活”。⑥在国际市场上,中国茶叶曾风靡全球,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红茶市场、以美国为中心的绿茶市场和以俄国为中心的砖茶市场。只是近代以来,因受到外国侵略,经济无法独立自主,我国传统茶叶外贸市场被东南亚、南亚等新型产茶国家占领。但无论如何,茶叶本身有广阔的外贸市场,如能有效发展,是可以为中国特别是其对欧洲国家的外汇创造收入的。

二、广东省茶叶出口的优势地位

广东是为中国赚取外汇的重点地区,也因自身具有的诸多优势成为中国拓展对资本主义世界茶叶贸易的前沿阵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后,广州十三行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经广州口岸运往海外的出口货物中,最大宗的是茶叶,为欧美各国商人所抢购。①民国以来,广东的进出口贸易量虽未居全国之首,但广东省拥有的出口口岸最多,仍是中国产品对外出口的重要地区。

广东和港澳市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商贸关系。广东绝大部分出口商品是经由香港售出或购进,或由其转口输出或输入。广东对香港的出入总量和总值约占全省一半,1936年出口值4046万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7.86%。②香港与广东之间任何一方市场的波动都可能影响到另一方经济的发展与稳定。广东与港澳的传统的贸易合作关系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外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基于有利的外贸基础和特定的外贸市场成为中国政府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对资本主义世界贸易的重要窗口。

(一)广东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基础设施

从地理位置来看,广东具备很多发展对外贸易的独特优势,其地处中国的南大门,东、北、西三面毗邻福建、江西、湖南和广西四省,这些省份物产富饶,是广东有利的后方补给地。广东面向南海,大陆海岸线长达4314公里,海域辽阔,海岸绵延,港湾林立,③是中国大陆通往香港、澳门、东南亚国家最近便的通道。珠江跨越全省,其三条支流又将广东与其他地区紧密地连在一起。西江支流沟通了广东与广西、云南等地的联系,是西南各省物资出口或转粤、闽等地的水上交通要道。北江将江西、湖南的粮食、木材、茶叶、煤等物资运到广东;东江沟通了广东与福建、江西的水上联系。因广东处于亚热带地区,珠江终年不冻且水量丰富,含沙量小,具有十分优越的通航条件。

广东拥有众多发展对外贸易的优良港口。广州位于珠江水系的入海枢纽处,兼备海、河、港口的功能,是发展外贸的优良港市。④新中国初期广东各口岸多是深水港,是中国各大出口地域中少有的具备远洋航行条件的地区。黄埔港和湛江港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重点建设的远洋港口,为提升广东地区整体运载能力提供了保障。

如上所述,广东交通便利,港口众多,腹地深广。相较于天津、上海、福建、武汉等地,广东的明显优势就是距离港澳及东南亚地区近。从广东运送货物到港澳在运费方面要大大低于其他港口。仅以茶叶为例,从广东出口要比从厦门出口更节省费用。茶叶从汕头出口不需投10%的兵险,水渍险也比厦门少3.35%,共相差13.35%的费用。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通过港澳及东南亚地区来打开资本主义市场换取外汇的贸易需求,为广东外贸的发展提供了优于其他省份的历史契机。

(二)广东茶叶拥有优越的种植条件和优厚的经济效益

广东有着发展茶叶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丘陵、台地众多,适宜茶树生长;一年中有十个月可以采摘茶叶,采摘时间比内地产茶区(如湖南、江西等地)至少多三个月,每年可采摘60次以上(国内丰产茶园一般为40次)。⑥广东气候的优越性是国内很多产茶区无法企及的。广东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叶产地众多,是省内众多地区居民重要的经济来源,战争时期广东茶叶生产虽受到较大影响,但仍有一定的生产量,在国家急需出口时,广东茶叶作为可以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资成为国家扶植发展的对象。

广东全省有四十多个县产茶,大小产区约有180多个,其中粤东14县,粤北12县,粤中12县,粤西2县,海南1县,钦州专区3县。①据《广东省志·经济志》记载,清代西方国家巨大的茶叶需求,带动了广东地区的产茶热潮,广东很多居民以种茶、采茶为生。“号称茶山的西樵山,其中七八村的人,‘皆依食于茶;河源县的上管,康禾等地多种茶,当地居民‘生计半赖此;古劳县‘自海口(在古劳北)至附城,毋论上著,客家,多以茶为业”。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虽然广东省的茶叶生产大受影响,但到新中国成立前广东很多县市仍有大片茶园。这些茶园是相当一部分人的经济来源。茶树是多年生的劳动密集型作物,仅采摘茶叶环节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没有先进机器设备的年代,茶叶加工更需要大量人工劳动。广东茶叶生产地区分散,每一地区都有很多居民从事与茶叶相关的工作。以茶叶为中心衍生出一条包括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贩卖等众多环节在内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的兴衰关系的不仅是茶叶这一经济作物的命运,也关系到很多家庭的生活,更关系到广东几十个县的发展。茶叶贸易对拉动广东甚至是华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均有重大作用。

还需指出的是,广东茶叶在国外市场上早著声誉。特别是饶平的单丛色泽油润光泽,香气标奇馥郁,滋味香醇爽口,是我国的极品名茶,出口价值极高。“出口一担单丛等于出口10担一般青茶的价值,出口一担揭阳坪上炒茶,等于出口4担一般青茶的价值,一担青茶可换回4-5担钢。”③在发展优势产品大力出口的历史契机下,广东茶叶是理想选择。

(三)广东茶叶拥有广阔的出口市场尤其畅销港澳市场

广东与港澳及东南亚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茶叶多从广东输往港澳地区。广东省自产茶叶在港澳及东南亚地区也有广泛销路。新中国成立前后,内地人口大量涌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至约225万,其祖籍多是广东、福建,对两地生产的茶叶具有历史性的嗜好。广东盛产的红茶和乌龙茶很受港澳同胞及东南亚华侨的喜爱。如饶平的单丛、鹤山古劳茶、梅县清凉山炒茶、揭阳坪上炒茶等等。④广东和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在文化、人脉、语言等方面也有诸多便利条件。港澳及东南亚各国的茶叶商人多与广东私商是亲友关系,内地许多茶商在港澳地区设有分号。这些私人关系对于业务挂钩和拓展市场起到很大帮助。广东可以充分利用各类私商人脉,开展对香港的茶叶外贸,赚取外汇。

三、广东省茶叶出口港澳市场所取得的成绩

(一)积极发挥私商作用(1950—1952)

1950至1952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由于中央政府此时重视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进出口,因此广东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茶叶出口工作成效不大。中国政府对外贸易基本方针是:“凡苏联及东欧各新民主国家所需要的货物,我们当尽量向苏联及新民主国家出口;凡是苏联及新民主国家能供给我们的货物,我们当尽量从苏联新民主国家进口。只有苏联及新民主国家不需要及不能供給的货物,我们才向各资本主义国家出口或进口”。⑤茶叶作为大宗出口商品也受到冷战环境的影响。从出口对象来说,中国茶叶外销首先满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在此基础上,扩大对资本主义国家的销售。1951年中国茶叶产销方针是:“大力生产红茶,扩充对苏新国家的贸易,边销茶叶国家适当掌握,大力推动,其他的销往非洲的茶叶,内销及侨销茶叶,均以领导并组织私商继续为主”。①1951年11月中茶总公司在北京召开第四届全国经理会议,确定1952年该公司销售方针是扩大对苏联、东欧出口,保证边销,调剂内销,有剩余再资销,采用出口特许制。当年的销售计划是苏销1.76万吨,东欧0.56万吨,资销0.13万吨,边销0.70万吨,内销1.33万吨。②从全国茶叶出口统计数据来看,1950年我国输往欧洲的茶叶共6341.23吨,其中苏联及东欧八国6071.07吨,欧洲其他国家仅270.16吨。到1952年我国输往欧洲茶叶24456.10吨,其中苏联及东欧八国24410.10吨,欧洲其他国家仅46.00吨。③

这一时期,广东茶叶对外贸易以私商为主导,初步建立以國营茶叶对外贸易公司领导全省茶叶出口工作的外贸体制。依托于中国鼓励出口的大环境以及广东省的茶叶私商与港澳商人的传统合作关系,广东省茶叶对外贸易量有一定提高。

中央与广东省政府充分利用当地私商相对了解港澳市场的情况,组织私商发展对港澳的茶叶贸易。他们不仅加强国内私商的经销代销工作,同时也利用中国设在港澳地区的商贸公司组织出口。广州口岸负责出口工作的机构,除国营的中国进出口公司广州分公司及华南茶叶公司外,还有与香港有联号关系的私商经营的公司十二家,其中四家专营茶叶出口。④广东还确定香港的华润和澳门的南光公司帮忙代销茶叶,给华润公司划分部分客户,在价格方面给其一定的优惠,以便掌握灵活。⑤这一时期,广东重新抢占了部分民国时期丢失的市场份额,对港澳贸易初见成效。由于1949至1952年间广东对港澳茶叶出口主要通过私商进行,笔者尚未发现有官方档案资料说明当时广东私商具体的出口情况。据《广东省志·对外经济贸易志》记载:“1951年到1954年由年出口10多万美元发展到100万美元”。⑥中国海关统计显示,1950至1952年间我国对港澳茶叶出口总量占对亚洲茶叶出口额的66%到92%,港澳茶叶出口为国家赚取了一部分外汇。

广东政府利用各类私商关系,了解到部分对港澳贸易的信息为国营公司的出口提供了便利。政府通过邮局海关,了解私商布样给谁,私商的发价是多少等信息,从而了解港商经营的茶叶品种和现在需要的茶叶品种。根据成交数量和成交价格的多少,可了解港商吸纳量的大小。同时了解成交价与发价间的幅度,继而预测市场变动情况。⑧这类信息的掌握为以后广东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提供了条件。

(二)兼具国营与私营特色(1953—1957)

1.国家调整茶叶对外贸易方针政策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国家需要更多的外汇收入实现工业化。我国在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的比重问题上作了调整。国民经济未好转之前,苏联对经我国输入之茶叶多采取包买政策,以帮助中国恢复经济,但在我国经济状况已根本好转的情况下,苏联已经没有包下来的必要。“一五”期间,国家对外贸方针进行适当调整,突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意向。除继续开展对社会主义国家贸易外,进一步积极主动地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1953年中国政府对外贸易总方针是:“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要继续扩大对苏联的贸易,采取分化和争取相结合的斗争方针,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贸易,尽量组织多余的次要物资出口和争取需要物资的进口”。①

这样广东的出口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954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内销服从外销的外贸政策。“除粮食、油料等物资特殊规定限量出口外,其他物资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一般方针,应当是国内市场的销售服从出口的需要……有些商品如水果、茶叶和各种小土产,应尽先出口,多余的再供国内市场销售”。②在内销服从外销原则下,茶叶的出口供应顺序就变为外销第一(其中苏销第一、资销第二)、边销第二、内销第三。1954年5月,中国茶叶进出口总公司召开茶叶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会议,确定1954年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的经营方针是在保证全面完成对苏联、东欧的合同的前提下,恢复我绿茶在北非的传统市场,插足国际红茶贸易中心伦敦市场,积极占领港澳市场,扩大东南亚贸易,开辟新市场。中国茶叶进出口总公司还对下属的口岸分工做了进一步规划,由华东区负责远洋贸易,中南区负责东南亚贸易。茶类上,华东区负责资销红茶、绿茶、小种、龙井、旗枪、毛峰、瓜片、碧螺春、花茶等;中南区负责侨销红茶、白茶、乌龙茶、六堡茶、青茶等;西南负责紧茶、七子饼茶、西南青茶。③大区撤销后,华东区的工作由上海茶叶进出口公司接替,中南区的工作由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掌握。广东的主要经营方向是以侨销为主的港澳和东南亚市场。广东分公司需要尽量满足侨胞对茶叶的消费需求,有步骤地排挤香港市场的其他茶类,多争取外汇,支援国家建设。

“一五”期间中国政府有步骤地对国内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将私营茶叶商人纳入社会主义体系中,但对一些专门从事进出口工作的茶叶私商,国家还是让其继续存在。鉴于有些地方很多私商(如广东地区)从事进出口贸易,且他们所占的比重较大(约占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的50%左右,并以出口为主),对中国打开资本主义市场将小土产及次要物资输向国外有一定作用。因此,国家对私营进出口商的方针变成了仅维持其现有营业额,在必要和有利条件下逐步缩小,加强对他们的组织和领导,鼓励其积极性,将国内过剩或滞销的物资输往资本主义国家。④

2.广东茶叶出口工作中的有益探索

1954年中国政府进一步规划了各国营茶叶进出口公司的职责分工,确定由广东分公司统一经营对港澳、东南亚的侨销茶叶出口工作。广东不再是上海的协同单位,拥有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同年国家还在汕头设立办事处,出口广东省绿茶和福建乌龙茶。1954年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年出口值提升到2187791美元,较1952年增长987.31%(部分原因是当年汕头机构增加了乌龙茶出口)。到1956年3月,公司的收购、内销划交采购部门,茶叶进出口公司专营出口,汕头仍设立办事处,出口粤东所产茶叶。①

在积极发挥国营茶叶进出口公司出口作用的同时,中国政府从1954年开始禁止私商进入产区收购茶叶,茶叶一律由国营公司、合作社统一收购,然后上交到茶叶进出口公司。1955年我国还专门设立了茶叶、咖啡采购站。除原有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和粤东区的机构外,在海南、粤中、粤西、粤北、钦州行署(专区)增设行署级机构领导管理全省茶叶、咖啡豆采购供应业务。②设立专门的收购机构之后,每年都有专人定期深入农户收购茶叶、咖啡,有效地防止了私商、小贩和茶农之间的私买私卖,保证国家及时收购茶叶以供出口。另外收购人员在收购茶叶时,还展开对茶农的宣传工作。鼓励茶农把茶叶卖给国家,支援国家的工业化,停止自产自销、作假掺杂,引导茶农走互助合作道路,改进技术,提高产量。③这样就形成了专门开展对外贸易的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和为外贸服务的茶叶收购机构,保证了茶叶的统一收购、分配和出口。

猜你喜欢
创汇
传媒融创汇科技之星
——中国传媒科技榜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艺美术的发展与局限
四川入境游客和创汇均创新高
2018年前11月越南咖啡出口量达173万t,创汇33亿美元
2016年修船排行榜
今年前5个月越南农林水产品出口额逾120亿美元
浅谈体育与经济增长
2013年修船完成产值表、修船销售收入表、修船艘数表、修外轮创汇表
2012年国内主要船厂修船完成产值、修船销售收入、修船艘数、修外轮创汇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