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的实证研究

2019-12-19 09:32李培文
商品与质量 2019年5期
关键词:供应量增长速度宏观经济

李培文

延边大学 吉林延吉 13300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保持了20多年的宏观经济高速增长,与之相伴的通胀问题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胀问题关乎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必须谨慎处理。研究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问题,有助于提高政府宏观经济政策透明度,优化政策实际实施效果,有助于维持合理的通胀水平,减少经济波动,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1 货币政策概述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或相关部门调整和控制货币相关方面的手段,从而实现某些经济目标。按照流动性划分,中国的货币供给划分为三个层次:M0、M1和M2。本文选择广义货币M2作为分析对象,以下资料均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整理得到。

总体上说中国1997-2018年广义货币M2供应量逐年上涨,97-01年增长速度平缓,02年开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逐渐增大,特别是09年开始增长幅度迅速上升。1997-2001年四年间平均年增长量1700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在15%左右,2002年新增约三万亿,而07年与03年相比,又增长了近一倍。从1997年至2007年,货币同比增长速度平均约为17%,08年货币供应量M2约为46万亿,到了2011年年末已到达到近83万亿,2008年至2011年,货币同比增长速度平均高达20%。到2013年货币供应量M2终于突破百万亿大关,虽然货币供应增长量加大了但是同期的货币增长速度却降了下来,2012年到2018年年底货币同比增长速度平均仅为12%左右。从2017年下半年至今,货币供应量M2的同比增长速度已经从两位数下降至10%以内。

基于以上分析,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政府主要采取适度紧缩和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控制以两位数增长而存在过热隐患的经济。08年金融危机过后,2009-2011年这一段时间内,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中实施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随之而来的是通货膨胀问题,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开始不断调整以往较为冒进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与供应量。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人口红利消失等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以及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要求,货币政策再次到了亟待解决的关头,如何实施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给,是货币当局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2 通货膨胀概述

通货膨胀是指物品价格与劳务货币价格的普遍而持续的上升。衡量通货膨胀有多种指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GDP平减指数。消费者价格指数是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衡量一篮子消费品和服务随时间变化的指标,侧重于消费领域的价格变化水平,较为准确地反映了价格变化,是对价格水平的宏观预测。引起和促进通货膨胀的成因各式各样,除了最常见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还有贸易开放程度、国内投资变化和外汇储备变化,甚至是消费者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心理也会影响通货膨胀的产生和程度[1]。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的标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其中包括食品、衣着等八大类指标。3%是国际公认的CPI“安全警戒线”,超过3%就意味着通货膨胀的风险在加剧。总体上说07年之前CPI的起伏波动明显,变化较大,受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CPI急剧反转下落,09年后物价水平又开始回升,12年后CPI震荡幅度趋于平缓。在1997年到2018年这22年的时间里,通货膨胀率为负值的情况出现了四次,分别是1998年的 -0.75%、1999年的 -1.4%、2002年的 -0.77%以及 2009年的-0.68%,其中1999年的-1.4%是这22年来出现的最低值,而最高值出现在2008年,高达5.9%。1997年到2000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大起大落,由97年的2.8%骤降至98、99年的负值。这种大幅度的通货膨胀率会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21世纪以来的头10年里,中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幅度依然较大,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时期。新常态时期,2012年后中国通货膨胀率相对变化比较平稳,特别是16、17和18年近三年的通货膨胀率维持在0.15%左右的低水平上。

3 结论和政策建议

(1)完善我国的CPI体系。我国现行CPI体系仍存在诸多缺陷。如构成我国CPI的八大类别权重设置不甚合理、统计样本的时效性差、CPI结构中的部分价格受管制。这就需要实施对CPI构成中各类别价格权重定期调整的制度,调整消费品范围和权重,使其更切合实际民生。同时完善CPI核算体系和经济数据库的建设,让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研究有数据可循。再者,建立通货膨胀的经济预测机制,模拟和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率,提高货币政策执行的前瞻性效果。

(2)完善货币政策体系。要实现宏观调控中经济增长的有效调控,就必须改变以货币总量调控为主导的的货币政策实施模式。第一,货币政策运用要保持谨慎性和稳健性,避免过度使用,与财政政策相互搭配与协调。第二,既要注重运用货币理论,以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来调节通货膨胀的主张,也要重视运用价格刚性、利率调控等调控宏观经济的方法。第三,单一的货币供应量控制不符合现代金融经济的发展,改革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和政策工具,减少过于依赖存款准备金率的使用,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促进利率市场化等。

(3)积极适应“新常态”。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爆发宣告了世界经济步入“大调整”和“大过渡”的时期,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因素叠加决定了中国经济运行进入了新常态,这就要求中国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转向高科技、高质量为导向的集约型和质量型方式,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威胁,促进经济长期均衡平稳发展。

本文在分析了1997年-2018年中国广义货币M2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的发展概况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增强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手段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性,促进经济平稳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供应量增长速度宏观经济
即时经济:一场实时革命将颠覆宏观经济实践 精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全球宏观经济短期内的两条主线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与政策架构
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管理问题的分析
中国的柑橘丰收但价格下跌
“大多数”商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