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引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名城杭州的保护实践经验

2019-12-19 06:37文图丨汤芳菲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人类居住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大运河西湖

文图丨汤芳菲(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杭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西湖文化景观与大运河(杭州段)双世界文化遗产,是一座具有独特文化气质的魅力城市,承载着中国人千百年来诗画江南的古典情怀,具有高度的文化影响力。

杭州历史文化资源数量多、品质高、类型丰富,既拥有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语境下的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遗址等保护内容,也有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等国际遗产保护理论新发展涵盖的保护类型和实践。

作为长三角地区核心城市之一,杭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创新精神活跃,在历史文化保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面临着大量前沿的现实问题,采取了很多创新策略。探寻杭州过往保护工作的脉络,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更是今天不断绽放出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

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融合的保护体系

杭州自隋代建造州城以来,就奠定了“依江带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格局,至今山水环境基本延续,古城、西湖、大运河、钱塘江及周边宝石山、吴山等山体组成的总体格局完好。

1. 西湖浴鹄湾图︱程歌 摄

2. 西湖文化景观图︱程歌 摄

3. 拱宸桥历史文化街区图︱杨亮 摄

早期,杭州地区城市建设主要围绕钱塘江的航运功能,随着隋代大运河的开凿,城市建设的重心逐步转移到运河两侧,即今天的古城位置,杭州也一跃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商贸城市。五代时期,城市形成了围绕西湖发展的格局。南宋时期,杭州的发展进入鼎盛,运河继续发挥着航运、商贸功能,西湖既是城市重要的水库,也是居民游憩休闲的风景名胜,众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诗篇。民国时期,古城城墙被拆除,城市发展与西湖水岸真正融为一体,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运河的航运功能在不断降低,一批现代工业在运河沿岸逐步崛起。

纵观杭州城市的发展历史,古城、西湖与大运河不断演化、密切联动。西湖文化景观是杭州江南山水、人间天堂意象的核心载体,囊括了众多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大运河文化线路作为线性纽带,带动了一批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单位等保护利用工作推进。古城中拥有大量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等保护资源。古城、西湖与大运河三大空间要素相互交织,共同组成了杭州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中的核心载体。

在此基础上,杭州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充分体现了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山水园林景观交织融合的特征,并在保护物质空间的同时,强调美学、宗教、诗词、手工艺等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全方位渗透。以西湖文化景观为例,作为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家园,是江南山水诗情画意的审美实体,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路一直强调与山水环境的保护相结合。单霁翔先生说:“西湖的湖光山色与名胜古迹、诗词曲艺这些物质及非物质的文化遗产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凝聚着人类智慧和情感,而又浑然天成的西湖文化空间。”

《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政策的出台,城市园林和文物管理同属于市园林文物局统筹,都体现了杭州针对自身文化与自然遗产融合的特点,创新设计保护制度的特征。

综合保护工程系统推进的“杭州模式”

西湖、大运河及南宋皇城大遗址三大综合保护工程,是杭州以历史文化保护实施为引领,结合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推动地区综合更新与生态环境优化的系统工程,有效地彰显了杭州的风貌特色,提升了城市综合功能。

2002 年开始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和2008年开始的“西湖文化景观重点整治工程”全面提升了西湖文化空间的品质和内涵,在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修缮、历史文化街区与景中村保护更新、景观修复、水生态环境治理、公共绿地建设、人口疏解方面开展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同时,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更好的保护和展示了开化寺遗址、清行宫遗址、钱塘门遗址等重要的文物史迹,免费开放了一批旅游景点,促使西湖文化景观真正回归大众。

大运河综合保护工程推动了沿岸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桥梁码头修复、水体治理、滨河绿带和公园广场建设等,修缮了富义仓、桑庐、洋关、高家花园、香积寺塔等一批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推动了桥西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留下了长征化工厂、通益公纱厂、桥西土特产仓库、杭一棉、红雷丝织厂、大河造船厂等一批近现代工业遗产,促使其转变功能为博物馆和文创产业基地等。拱墅区作为城市传统的工业区,在大运河综保工程的推动下,将衰败的工业岸线“退二进三”,发展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实施抓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推动以运河文化为特色的城市副中心形成。

5. 西湖太子湾雪景图︱程歌 摄

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推动了南宋博物院、白塔景区、吴山景区、南宋御街-中山路等保护实施项目,推动了古城尤其是南部地区的活化更新。但总体来说,由于古城建设密度高,功能复杂,保护难度较大,实施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南部皇城遗址一带。

从三大综合保护工程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杭州探索出了一套极具特色的历史保护工作实施方法,保护工作不仅仅是抢救老房子的手段,而是以城市综合保护工程为抓手,涉及到保护遗产、打开公共空间、修复营造景观、疏解人口与产业、治理生态环境、彰显山水特色等多方面,已经成为面向城市战略发展与旧区复兴的多元目标综合行动,并且拥有越来越广泛的公众基础,城市政府集合各方力量协调推进,取得了积极而鲜明的成效,形成了政府领衔、多方参与、综合保护、持续发展的“杭州模式”。

4. 充满生活气息的五柳巷图︱汤芳菲 摄

6. 西湖文化景观图︱谷志斌 摄

更具生命力与多样性的保护传承和参与

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应当是一个基于公众自身参与的可持续过程,这样才能真正的具有生命力。杭州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地区,相对来说,公众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共识较强,参与程度较高。

杭州历史文化保护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发展活跃,成立了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志愿者、历史城市景观保护联盟、西湖学研究会等多个保护团体,在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宣传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志愿者组织,由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直接管理,有90 余名志愿者,面向社会广泛招募来自各行各业对历史文化保护充满热情的人士,志愿者协助历史建筑的日常管理巡查并定期反馈使用情况,遇到不符合保护要求的行为及时进行报告,并对业主和社区进行长期的保护知识宣传,成为链接政府管理与社区居民的重要纽带,推动大家共同关心爱护历史文化遗产。

杭州市民的文化认同意识也比较强,参与各类历史文化主题活动十分积极。如2007 年6 月,杭州举行了三评“西湖十景”的活动,评选对象是西湖综保工程期间修缮及重建的145 处景区,共有33.86余万人参与评选,收到有效选票约29.74 万张,评选出“灵隐禅宗”“六和听涛”等新西湖十景。

在杭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实施中,初步产生了社区规划师引导,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模式。以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实施为例,设计师驻场工作,对建筑采取“一幢一策”的处理方式,设计师、施工者与居民反复沟通,组织多轮居民听证会,最终由居民明确认可实施方案。这一过程,充分尊重了居民意愿,有助于延续街区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结语

过去,在城市快速扩张、粗放建设的压力下,历史文化保护更多体现的是一种退守底线的姿态。今天,随着中国的城镇化进入后半程,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成为新时期的关注焦点,历史文化保护正在与社会经济发展融合,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融合,与大众的生活融合。历史保护工作不再是孤芳自赏,文化的多样性正在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杭州,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方案。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大运河西湖
4D空间下文化景观粒子的形态价值与应用场景分析
近20年国内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景观粒子云的界定与度量
文化景观的粒子界定及其度量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
当西湖遇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