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古韵 以文而昌
——抚州文昌里街区的保护更新实践

2019-12-19 06:22文图丨陶诗琦赵子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人类居住 2019年2期
关键词:抚州文昌历史

文图丨陶诗琦 赵子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

1. 抚州在江西内河航道网中的区位

2. 文昌里街区实施效果概览

文化保护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人们在日新月异的城市中回望来处,愈发珍视老城中富有人文情怀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街区虽然物质环境破败,但留存着城市发展至今的古老记忆,是人们共同的文化家园。这些地区为城市转型提供既老又新的动力,吸引愈来愈多有识之士参与到历史文化保护中。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对街区内历史文化遗产开展的合理利用,可以继承发扬城市文明,凝聚市民认同,提升城市对外形象,创造就业机会,为新时期各个城市的转型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所在的抚州市,是抚河下游进入鄱阳湖前的重要地区性中心城市与交通枢纽,孕育了灿烂的水运商贸文化,以曾巩、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才子享誉全国。近年来,抚州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开展文化保护工作,形成以特色为导向的城市竞争力。文昌里古称港东厢,与抚州老城一河之隔,自古为抚河流域重要的商贸区。该街区是我国著名戏曲家汤显祖的出生成长地、文学创造地和安息地。街区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4 处,横街、直街、三角巷、东乡仓、官沟上、太平街、竹椅街等13 条历史街巷,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保护更新工作开展前的文昌里是名副其实的“棚户区”。保护类建筑年久失修,木梁和砖瓦已有多处损毁,保存状况堪忧;加之居住拥挤、基本生活条件无法满足,居民无力维修自家房屋,更无心维护传统公共空间。街区内大批户籍人口搬离,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迫在眉睫。

挖掘历史文化价值,凝聚社会文化认同

2013 年底,《抚州市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启动。划定核心保护规划范围16.9 公顷,历史文化街区面积65.56 公顷,规划于2016 年5 月获抚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其后,由多方参与下的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工作正式启动。

将文化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来源,前提是文昌里街区的居民和来访的公众们对这里的文化价值形成共同认识。由于文昌里破败多年,社会公众对于文昌里街区的未来发展存在不同意见,是“破房子”还是“真金子”,是拆是保,拆什么,保什么,无法统一意见。可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回抚河水中流淌着的历史,会慢慢将抚州史料的脉络与街区里的老建筑、老街、老井、老树联系起来,发现蕴藏其中的故事。在文昌里街区衰败的表象下,还留存有河运船舶修造、粮油运输、粮食加工与销售、手工艺品加工、近现代金融业相关的历史遗存。这些文化价值的挖掘让孤立的历史文化要素互相联系,让留存至今的商行、铺面、钱庄等传统建筑被更加珍视。被整理挖掘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也逐渐融入文昌里街区的对外形象中,成为抚州全社会对文昌里认知的一部分。

彰显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还要在保护更新工作中真的做出成绩,才能凝聚共识。文昌里的保护工作与人居改善并行不悖,通过对公共空间环境、交通环境、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等多方面的提升,改善了街区人居条件。“真金子”被找出来、亮出来、活起来,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化的生活条件相结合,让居民认同历史文化保护的行动,为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更持久的社会基础。

把握地域风格特色,科学开展建筑修缮

文昌里的传统建筑大部分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存续至今,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败,需要修缮加固。这些传统建筑集中体现着传统文化特征,是地域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反映着自然环境、文化风俗、建筑功能演变的共同影响,这些建筑特点往往体现在梁柱、墙体、材料、细部构件等细节中。因此要传承好临川文化,必须把握抚州在赣东建筑基础上演化出的自身风格特征,传承并发扬传统建筑技艺,避免在现代建筑的建设中“自造特色”。

3.文昌里传统民居细节

4. 文昌里传统民居细节

5. 建筑修缮中老料沿用

6. 文昌里传统民居细节(裁剪)

文昌里街区内部的民居建筑,以“白檐花窗方正印,青砖灰瓦清水墙”为主要特征,平面布局以围绕天井的合院建筑为主,墙体多以清水砖砌筑为空斗墙,局部粉刷,多以红砂岩作为石墙基底砌筑,多有白色的檐口和花窗装饰,而在滨河和主要商业街巷两侧的商业建筑,以“前店后坊进深长,木架缸瓦夹泥墙”为主要特征,平面布局以一字型为主,墙体立面多采用竹骨架与泥浆共同构成的夹泥墙墙体,木架尺寸和规格大多逊于赣东民居建筑的用料,屋顶铺设暗红色缸瓦。针对文昌里街区多元复合的特征,我们充分研究传统建筑风貌,力图在后续建筑肌理的织补中尊重传统特点,恢复传统的街区意向。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以数码照片、测绘等形式完整记录古建筑,指导后期修缮、更换构件等实施工作,对老构件的修复尽可能保护建筑构件细节,传承文昌里的建筑形式要素。对街区内的老缸瓦、旧墙砖、老木架分类整理,进行清理、修补、防腐等处理后,尽可能用在原有建筑中。在修复过程中还通过传统工艺样板间试验等方式不断改进工艺,还原了抚州传统的夹泥墙工艺和缸瓦铺设工艺。新加入的建筑材料及颜色与传统建筑的材料及颜色充分衔接,形成统一协调的建筑色谱。历史建筑构件重新修复和新老建筑融合的过程,也是当地工匠传承延续原有建造工艺文化的过程,让抚州文化从保护修缮后的建筑细节中得以展露。

7. 8. 临川竹篾、临川白浒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昌里街区展示

9. 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改建的文博建筑

文博类设施先导,老建筑焕发新光彩

历史街区的文化复兴通常需要启动“锚点”,文昌里的“锚点”就是大大小小的文博类建筑。这些建筑既有公益类的,也有私人创办的,大多位于保护修缮后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里。现在的文昌里已经成为抚州博物馆密度最高的聚集地。玉隆万寿宫、中国戏曲博物馆、谢灵运纪念馆等文博场馆,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与惠民文化活动功能相结合,依靠它们对抚州才子文化、传统手工艺、戏曲文化等的多样宣传,这些博物院已成为抚州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2017 年9 月,玉隆万寿宫里面的古戏台在沉寂了近百年之后,重新响起袅袅清音,半年来已承接近50 场地方戏曲专场演出,是文昌里重要的文化地标。

共建地域文化空间,承载街区历史记忆

保护更新后,文昌里需要在新的文化空间中留住自己的历史记忆。通过街区自身历史文化特色来保持活力、延续传统文化,可以优化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和业态,更好地激活地方发展活力。

为了留住文昌里街区内的建筑故事与个性,街区保护更新工作开展前,横街两侧的老建筑都拥有了自己的“身份证”。项目组整理老住户的口述资料,将历史街巷和老建筑背后的历史和故事以图像、文字形式记录并加以保存。居民的口述历史赋予了街区中不起眼的建筑更多文化魅力,建筑门前的水泵、楹联、标语、老楼梯都在故事中被记录,并在现代建筑的室内外设计中重新展现。

这些文化要素在商业经营中得到延续。文昌里业态运营确定了主导原则,即: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彰显,增加接地气的社区商业比重,并遵循规划对各条历史街巷提出主导功能,要求原先在街区里长期经营的手工艺人留了下来,继续经营他们的竹艺、酱菜、铁艺店铺等,传统建筑的历史功能(烟纸店、伞店等)得以延续,丰富的手工技艺文化与街区物质环境的保护工作结合。

今天的文昌里是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手工艺人对外展示的窗口,铁器店、竹器店、木器店、雕刻店、装裱店等多类手工艺品商店入驻传统建筑中。2018 年,江西省首届文昌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在抚州举办。文化空间的复兴在现代语境中重现了当年文昌里作为手工艺品加工转运等的商业街区特征。回溯百年前抚河水岸边,商贾往来,熙熙攘攘,在人群中,竹篾穿过器皿发出沙沙的声音,铁器敲打叮咚作响,从临川周边赶来的生意人热情叫卖。这样的历史场景虽已不可寻觅,但仍能通过规划人的努力,在历史空间中得以重现,也让更新后的文昌里街区成为抚州市民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空间。

结语

新的城市发展时期,历史文化名城的保与用成为重点话题。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工作为所在城市的转型和特色化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抚州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凝聚共识为出发点,通过对保护要素的严格保护、历史空间的活化利用、文化设施统筹布局、文化历史记忆“活态传承”和文化、旅游协调发展,为这片古老的临川土地带来更多的发展可能。

面向未来,在昌抚一体化发展的区域进程中,抚州将更好依托文化和生态优势,在江西省内发挥其区域特色节点城市的职能,谋求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抚州文昌历史
文昌发射场暮色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Task 10
十九大后江西第三“虎”肖毅落马
新时期抚州采茶戏的发展研究
新历史
长征七号火箭在文昌发射场首飞成功
深空探测,未来将在这里启航——走进文昌航天发射中心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