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小学再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教育现状
——以佛山市禅城区为例

2019-12-19 20:42
活力 2019年23期
关键词:禅城区中华传统

雷 玥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 528000)

引 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倡导下,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由漠视走向复兴。而中小学教育作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战场,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笔者以佛山禅城区为对象进行调查,浅析中小学再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目前的教育现状,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深入的发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指导意见》,2017 年,教育部和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目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上升到战略高度。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现状如何?对此,笔者依托课题,对佛山禅城区的中小学进入了深入调查,试图以此浅析自身的看法。

一、教育现状调研的基本情况

佛山和广州地理相连,历史传承,文化同源,是广佛文化的发祥地和繁荣地之一,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佛山人的价值观中占有重要地位。2018 年佛山首批46 所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中禅城区就已占了10 所,可见禅城区政府与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十分重视的。

本次调查以线上和线下问卷调查为基础,辅以访谈。问卷的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和教师。全区一共20 所中学,54所小学,根据不同的地域分布和学校性质类型,分别选出5所样本中学和小学,通过随机抽样法每所样本学校的样本人数为50 人共500 人参与调查,最终有效问卷数量为433 份,问卷调查的总体有效率为86%。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随机在每所样本学校访谈了20 名中小学生和2 名中小学教师,对问卷结果加以验证和提高其信度。

二、教育现状调研结果分析

(一)政策

在政策方面,禅城区政府根据上层领导的指示做了相应实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件,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禅城区中小学也以身作则,多个中小学被评为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学校。但是,传统文化教育并没有完全落实到每个中小学,甚至有些中小学只是形式上的文化教育。

(二)师资

在教师方面,能够真正感受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并不多,尤其是这方面的一线教师资源匮乏。在问卷调查中,显示了83.3%的教师本科毕业,主修汉语言文学或师范教育。37.8%的中小学生认为他们的教师的水平一般,没有很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理论,许多老师都是面对传统文化,以自己生活中某种经历高度相似,来领悟其中的道理,对传统文化过多的感悟性理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多个性化理解而少了共识。

(三)课程教学

在问卷调查中,43.9%的中小学生认为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深奥难懂,且学校对传统文化课程是忽视,有形式主义的成分。8%的中小学生认为学校并没有形成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的学习氛围,学习方式单一枯燥。大多数的中小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局限于课内,而课外实践活动不多,而且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活动很少。在学校内给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比重大的是手工艺和书法国画。

三、教育现状的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的结论

1.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脱离实际,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完善

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禅城区政府与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中小学都有共同的问题:很多传统文化课程都只是解决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枯燥,而对于文化实际应用于生活环境,将中小学生的行为与学习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却很少能真正涉及到,更多是以应试的方式来传承传统文化。中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缺少了认同感、自信感,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只是片面且短暂的,久而久之也使得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和产生了厌恶、反感之情。而校园传统文化建设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建设,出现分块分离的现象,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主题建设没有到位。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得不到有效融合,课程定位不清楚

至今为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依旧是表面部分,强调知识讲授和技能传授,忽视了精神内涵的阐释和融合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很多学校喜欢将不同课程杂糅在一起,却没有思考过传统文化教学所具有的独特性,导致中小学生对一些文化的内涵产生误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加注重的教化,更强调的是立德树人。而当前,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基本实现了普遍化,尤其是开发校本课程,但是课程的持续性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仍然在教学内容、方法、师资、衔接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存在较强的距离感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欧美的认知学说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认为不是学习者感兴趣的、了解的,就不要学,老师也不要教,否则就是违反学生的认知过程,违反教育教学的规律,从而产生了对传统文化的距离感、畏惧感。而由于大多数教师都没有接受过专业严谨关于传统文化的训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来自于数篇高强度的知识训练和一些结论性的观点传授,却对文化本身缺乏整体的认知。而学生对许多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多是个性化、感性的理解,没有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共识,偏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初衷。

(二)重要的建议

1.学校和其他社会团体共同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学校联合不同团体,联系有关传统文化的专家与机构,打造第二课堂。社会其他团体如志愿服务团体,有来自社会各界各阶层的人士和丰富的资源,在接受一定的培训后,可以运用自身的社会经验来给中小学带来学习传统文化不一样的新鲜感。目前在实践中已经有相关中小学与相关志愿服务团队联合创建文化课堂,初步得到了良好的效益。

2.学校需要加大对教师在传统文化专业性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由教师作为实施者。通过与传统文化各方面的传承者进行交流,开展传统文化学习,组织以教师为主的读书会,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增强教师对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感同身受,以身作则,各个学科的教师能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对于中小学生以体验为主,文化内化为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被理解、感悟和实践。

3.学校要以认知、行为、情感、思维和信仰五方面的目标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认知方面,中小学生应基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行为方面,中小学生将在优秀文化教育中所学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在情感上,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底蕴保留敬畏、热爱之心;在思维上,中小学生应形成具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思维方式;在信仰方面,中小学生要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坚持文化自信,培养文化认同感

4.学校要坚持教育与娱乐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当下,国家倡导要给中小学生减负,减负的本质不仅仅是减少作业量,而是增加丰富学生视野的可能性,文化的感受更多,而非只是生硬的知识与技能掌握。

结 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是中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认为对此教育的贯彻落实更是应该小心谨慎之进行,从传承中发展,从发展中创新,从创新中实践。时至今日,文化建设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滋养,而文化的来源是生活与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进生活实践当中,推动该文化向新时代的快车道开进,是新时代的我们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禅城区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禅城区生态建设发展路径研究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基于SWOT分析的佛山禅城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研究
城区公共自行车投放和使用状况调查与分析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