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宜昌市为例谈全域旅游背景下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方法

2019-12-19 10:09王名舸陈双霖
山西建筑 2019年22期
关键词:公共厕所公厕如厕

王名舸 陈双霖

(三峡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近年来,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各地方的不同种类的旅游活动和景点带动了国内人民的旅游热情。全域旅游的概念提出后,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数量激增加之基础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后期管理维护的缺失,导致了游客“如厕难”、公共厕所卫生条件差等问题出现。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加强基础配套,提升公共服务,加强规划引导、科学布局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公厕管理维护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1]。综上所述,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公共厕所设施完善、环境卫生的优化、后期管理维护的提升将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标配”。

1 国内城市公共厕所现状

我国在现代公共厕所的建设与日本及欧美国家比相对较晚,随着全域旅游的提出,全国旅游人数的逐年增加,在大的区域范围内出现了公共基础设施的缺乏及不完善等问题,大部分公共厕所归村镇自建,也没有相应标准要求,设施极为简陋,卫生状况难以保持[2]。现代公共厕所建设的系统性、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和功能空间的完善性是区域旅游的根本条件,是城市形象、公民素质、公共服务质量的体现。从对现有城市公共厕所的调查研究可发现,我国的城市公共厕所在建筑设计方面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1 数量较少,标准化程度低

在部分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常常会遇到排长队等如厕难的问题,在一些老旧街区、社区找厕所成了居民的难题。同样,城市公共厕所在早期建设中,缺少了标准化的设计,导致了公厕使用的不便、档次偏低、后期管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城市重点发展区域和老旧街区的公厕出现了明显差异。

1.2 分布不均,公厕选址不合理

公共厕所这种小体量建筑在城市建设中会显得十分渺小,相关规划部门往往忽视了公厕的分布选址的合理性,公厕分布不均,生活区附近居民和商铺的经营者去厕所成了问题[3],一味的追求满足厕所数量,缺少考虑了居民的需要,没能有效地采纳民众的意见。国内很多中小型街道公厕布置的密度非常小,严重影响了城市全域服务的提升。

1.3 功能单一,缺乏人性化设计

早期建设的城市公共厕所在功能上仅仅考虑了男女如厕的需求,缺少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随着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对公厕的人性化设计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是城市文明水平的体现,男女蹲位比例与现实情况不协调、视线遮挡问题、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都是人性化缺失的表现。在当下城市土地极为稀缺的时代,城市建设需要土地高效利用,而现在的公厕往往只满足了如厕需求,缺少了多功能的集合设计。

1.4 造型乏味,建筑文化性缺失

公共厕所往往是对外展示的窗口,是城市名片。现有的城市公共厕所在外观造型上往往缺少了城市文化的体现,游客无法在城市各个角落感受到城市文化的魅力,只能从景点了解当地文化,这必然违背了全域旅游的宗旨。现有的公厕往往就是个“方盒子”放在用地上,在外形设计上一般都是中规中矩,辨识度不高且缺乏美感[4]。

1.5 技术落后,后期管理不重视

已有公共厕所在城市用水、排污、清洁原则上还存在着很大问题,技术和生态问题往往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技术的缺失对生态的破坏是很严重的,往往公厕用水和洗涤清洁产品的消耗与使用者的数量是不成比例的,城市公共厕所能够在外观上绿色环保只是走出了公共厕所生态设计的第一步,厕所洁具的清洁卫生和降低能源消耗是人们更为关注的问题[5]。

2 宜昌市城市公共厕所设计实践

该城市公共厕所设计项目地址位于宜昌市猇亭区以及伍家岗区沿江大道。其中猇亭区公厕位于文体中心外侧,场地地面均较为平缓,毗邻主要街道,人流集中,项目用地现为绿化用地,入口由七里冲路步道进入,拟建用地面积150 m2,一层公厕建筑面积120 m2,二层公厕建筑面积为180 m2;另一处公厕位于迎宾大道东侧民众家园小区对面,临戒毒所用地围墙,项目入口由东侧宽阔的绿化景观带步道进入,用地比绿化带步道低1.5 m,为二类公厕(如图1,图2所示)。伍家岗区公厕位于沿江大道南侧,基地内为已建公厕,紧邻长江,周边绿化环境完善,项目本着经济、环保节能、适应环境的理念,对已有建筑进行改造,为市民提供更加舒适适用、人性化、美观的公共厕所(如图3所示)。

2.1 全域统筹规划

宜昌市猇亭区公共厕所充分考虑周边市民使用需求,选址于主要街道、开阔区域,基地平坦开阔。通过前期调研,周边有效范围内缺乏公共基础设施,且人流量较大,分别选址在七里冲路及迎宾大道东侧。通过查阅CJJ 14—2016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独立式公共厕所应按周边环境和建筑设计要求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6],文体中心公厕以一类标准设计,迎宾大道公厕以二类标准设计。城市公共厕所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到市民出行时的便捷性,以及有如厕需求时的醒目性,将公厕设置在合理位置,通过这样设置使城市全域宜居宜游,提升城市服务品质。

2.2 全面合理布局

“人有三急”,人们在如厕之前,是焦虑、急促的。公厕在室内布局上需简洁明了,外部设置醒目的标识。在设计上,适用尺寸、洁具数量、设备设施不仅要满足相关规范、标准,也要满足人性化特点,对于公厕的通风采光、室内设计也要考虑,提升如厕的舒适性,现代城市公共厕所中“第三卫生间”的设计尤为重要,满足市民出行的各种需求。迎宾大道公厕在满足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对于入口设计,通过片墙作为遮挡,厕所流线简单明了,不仅满足了如厕的便捷性,也保护了人们的隐私,排风口位置避免朝向人群集中区。男女厕位比1∶2,厕位面积指标:4.94 m2/位,盥洗室独立设计,为市民提供了舒适的如厕环境,有效避免了女士排队如厕的困扰。管理入口与如厕入口独立设计,互不影响。

2.3 全面功能复合

文体中心公厕打破了传统一层公厕的模板,采用一层商店,二层卫生间的复合功能,考虑到特殊群体,将无障碍卫生间和母婴卫生间设置在一层。相对于以往标签式的“左右两侧”的厕所模式,该方案对公厕的外延空间做了设计,在核心功能外设置独立空间,避免了家庭出行、结伴出行等待时的尴尬,作为等待休息交流空间,不仅丰富了建筑的空间变化,同时解决了如厕后相互等待的问题(如图4,图5所示),现代城市公厕设计体现舒适、审美、休闲和工作等功能,兼具“看”“听”以及“读”等扩展功能,卫生间广告就是功能拓展的一个尝试[7]。一层设置商店增加了土地高效集约利用率,也为市民提供了便利,使市民有效利用了个人碎片时间。同时,在一层设置了环卫之家,为他们提供了物品存放、休息交流、补充给养的人文关怀场所。复合功能设计应成为未来公共厕所设计的考虑因素。

2.4 全面展示地域文化

城市旅游区是一个城市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而公共厕所是旅游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旅游区的形象,所以将地域特色融入城市旅游区公共厕所设计中是城市形象的需求[8]。伍家岗区沿江大道公厕位于长江沿岸,作为宜昌城市名片的一员,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宜昌峡江地域性的表达,以灰白、木色材质为主,将建筑“隐于自然”,充分发现场地美,将自身融入环境,与之相协调。在建筑细部表达上,注重材质的比例、搭配,提升建筑的品质感,灰色压顶线条,白色磨砂墙面,新增片墙转角围墙,木纹色门头,灰砖砌筑纹理等建筑元素,打破原公厕单调的形体组合及建筑与景观园林生硬的界限,使得绿化景观元素在建筑中有机渗透,使之由地而生,提升城市形象(如图6所示)。

2.5 全面技术创新

文体中心公厕采用新概念一类公厕设计理念,在公共厕所中引入自动售货柜、人脸识别供纸机、城市驿站、母婴室等设计理念,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市民使用公厕的舒适性。当代中国在大型公建、地标性建筑的建造技术已得到了大步提升,作为公共性小建筑的城市公共厕所,依旧是以粗放式的施工方式为主,公厕产生的废物、废水排放和用水问题应得到有效解决,城市的节能设计,其中就需要城市公共厕所的部分,在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进程中创造与之相匹配的公共厕所设计[9]。该项目采用相关环保措施及节能技术产品,促进公厕环保、改善如厕环境,建立生态节水型公厕。冲洗设备、洗手设施、入口大门等采用自动装置,避免使用者手直接接触,做到“无触式”公共厕所。

3 结语

本文分析了城市公共厕所在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宜昌市城市公共厕所设计实践为例,提出了现代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方法。城市公共厕所设计原则应遵循以下五点:在公共厕所规划选址方面,前期细致调研,满足基地周边市民使用需求,针对不同服务半径要求设置不同等级公厕;合理的平面布局,以人为本,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进行设计;打破传统公厕设计模式,多功能复合,提升土地利用率;建筑外观设计展现城市地域文化,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融入自然,提升城市形象;运用创新技术,节能减排,建设绿色生态厕所。

猜你喜欢
公共厕所公厕如厕
论跨性别者如厕权实现的困境与方式
纽约公厕不足,增设遥遥无期
农村公共厕所如厕舒适度调查分析
幼儿如厕能力的培养策略
且谈如厕
从上海的第一个公共厕所说起
市委书记任“公厕总所长”很正常
二合一公共厕所
“酒鬼公厕”
着急如厕